账号:
密码:
29书屋 > 历史小说 > 我在襄阳那些年 > 第四十七章  捷报破局
利州城破的消息,像一道惊雷,在宋蒙战场的上空炸响。

孟之继率军入城的第三日,捷报便沿着嘉陵江水路,一路向东传往江陵。当快马斥候冲进帅府时,孟珙正靠在榻上,看着舆图上标注的川蜀防线,眉头紧锁。连日来的操劳让他咳嗽不止,脸色苍白得几乎透明。

“大帅!大喜!利州城破了!孟将军率蛮龙军与孟之经将军的水师合力,击溃阔端主力,现已收复利州!”斥候单膝跪地,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孟珙猛地坐直身体,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随即是难以抑制的狂喜。他一把抓过斥候手中的捷报,枯瘦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颤抖,逐字逐句地看着,连咳嗽都忘了。

“好!好小子!”孟珙看完捷报,猛地一拍案几,声音虽弱,却带着前所未有的振奋,“果然没让我失望!”

亲卫连忙上前扶住他,生怕他激动过度伤了身子:“大帅稳住,保重身体要紧。”

孟珙摆摆手,眼中闪烁着精光:“我没事。之继这小子,心思比我想的还要深。”他重新看向舆图,手指在利州的位置重重一点,“利州是蜀地咽喉,他拿下这里,等于在蒙古军南北防线中间插了一刀,让成都、重庆的蒙军首尾不能相顾。难怪他从一开始就没想着退路,原来是要纵深穿插,搅乱整个战局!”

这一步棋,险到极致,也妙到极致。利州一破,蒙军在川蜀的部署彻底被打乱,原本胶着的围城态势顿时缓解——成都守将陈隆之可以喘口气了,重庆的宋军也能趁机休整,而邓州、蔡州的压力,无形中也减轻了大半。

“传我将令,”孟珙立刻吩咐道,“给蔡州的郭靖、黄蓉传信,告知利州大捷,让他们不必急于与塔海决战,稳住阵脚即可。再给枣阳、汉阳的守军下令,密切关注邓州蒙军动向,若塔海撤军回援四川,立刻出兵追击!”

“是!”亲卫应声而去。

孟珙靠回榻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连日来的疲惫仿佛被这捷报冲散了不少,他望着窗外的阳光,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之继、之经,还有狱中的之缙,他们都是孟家的好儿郎。

利州大捷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川蜀大地。

成都城内,陈隆之正带着士兵修补被蒙军炸毁的城墙,听闻利州光复,顿时老泪纵横。他一把抓住传信的士兵,声音颤抖:“你说什么?孟将军拿下利州了?阔端败了?”

“是!陈将军!蛮龙军已经进驻利州,蒙古人在成都的围城兵马正在后撤!”

“好!好啊!”陈隆之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拍着城墙,对着士兵们喊道,“弟兄们!孟将军拿下利州了!蒙古人要撤了!我们守住成都了!”

城头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士兵们互相拥抱,泪流满面。这些日子,他们在成都城下苦苦支撑,早已到了极限,利州的捷报,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

重庆、阆州、夔州……凡是被蒙军围困的城池,都因这则消息而士气大振。百姓们自发地走上街头,敲锣打鼓,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抗蒙的热情,如同燎原之火,在川蜀大地熊熊燃起。

消息传到临安,更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宋理宗赵昀正坐在御书房里,看着史嵩之递上的奏折,眉头紧锁。奏折里通篇都在说川蜀战局危急,请求朝廷与蒙古议和,以保全江南半壁。这些日子,主战派与主和派吵得不可开交,让他摇摆不定,心烦意乱。

“陛下,江陵八百里加急!”内侍匆匆闯入,手中捧着一封插着羽毛的捷报。

宋理宗心中一动,连忙接过。当看到“利州光复,阔端大败”几个字时,他猛地站起身,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好!好!孟珙果然是国之柱石,他的儿子们也如此勇猛!”

史嵩之站在一旁,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他没想到孟之继竟能创下如此奇功,这无疑会让主战派的声势大涨,对他极为不利。

“陛下,”史嵩之强压下心中的不快,上前道,“利州虽复,然蒙古势大,恐难持久。臣以为,仍需以安抚为主,不可……”

“安抚?”宋理宗打断他,眼中闪过一丝厉色,“蒙古人打到家门口了,还谈什么安抚?孟之继以孤军入蜀,尚能大破阔端,我大宋难道就没人了吗?”

他走到龙椅前,朗声道:“传朕旨意,嘉奖孟之继、孟之经及蛮龙军将士,升孟之继为利州都统制,战时总领川蜀军务!调拨粮草二十万石、军饷五十万两,即刻运往江陵调配,支援前线!”

“另外,”宋理宗话锋一转,目光落在史嵩之身上,“孟之缙通敌一案,查无实据,显系诬告。着大理寺即刻彻查,释放孟之缙,恢复其官职。凡涉及此案的官员,一律停职待查,不得再擅自动刑拷问!”

史嵩之脸色煞白,连忙跪地领旨:“臣……遵旨。”他知道,这道旨意不仅是为孟之缙平反,更是对他的敲打。利州大捷,让孟家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他想借机打压武将集团的算盘,怕是要落空了。

临安大牢里,孟之缙正趴在草垛上,背上火辣辣的疼。狱卒突然打开牢门,态度恭敬得不像话:“孟公子,您可以走了。陛下有旨,为您平反昭雪,恢复官职。”

孟之缙愣住了,一时没反应过来。直到狱卒将干净的衣物递给他,又小心翼翼地为他处理伤口,他才恍惚明白——是前线传来了好消息。

“是……是我兄弟他们打胜了?”孟之缙声音嘶哑地问道。

狱卒连忙点头:“是啊孟公子,孟将军收复利州,大败阔端,陛下龙颜大悦,特意下旨为您平反呢!”

孟之缙扶着墙壁站起来,虽然身体疼痛,心中却涌起一股暖流。他就知道,兄弟们绝不会让孟家蒙冤,绝不会让大宋的江山落入异族之手。

走出大牢的那一刻,阳光洒在他身上,有些刺眼,却也温暖。他抬头望向天空,深深吸了一口气,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找父亲,去找兄弟们,哪怕不能上战场杀敌,也要为抗蒙尽一份力。

江陵帅府,孟珙收到临安的旨意,得知之缙已被释放,终于放下心来。他望着川蜀的方向,喃喃道:“之继,接下来,就看你的了。”

利州城内,孟之继正站在城头,看着士兵们加固城防,百姓们陆续返回家园,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他知道,收复利州只是开始,蒙古人绝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的仗,会更加艰难。

但他不怕。身后有兄长的水师,有陈隆之等老将的支援,有川蜀百姓的拥护,还有远在蔡州的郭靖、黄蓉,以及江陵的父亲、樊城的武三娘……他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战。

阳光洒满利州城,也照亮了大宋的希望。一场新的较量,正在这希望的光芒中,缓缓拉开序幕。

蔡州城的晨雾还未散尽,王大用便拿着一封快信,脚步踉跄地冲进府衙,脸上的激动几乎要溢出来。“郭大侠!黄帮主!大捷!利州大捷啊!”

郭靖正帮着士兵搬运滚石,闻言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快步迎了上去。黄蓉也从账房走出,手里还捏着刚算好的粮草清单,看到王大用通红的眼眶,心中已然有了预感。

“是孟将军……他拿下利州了?”郭靖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接过快信时,手指竟有些发软。

王大用连连点头,声音哽咽:“是啊!他和之经大哥合力,夜战利州,不仅击溃了阔端的主力,还烧了蒙古人的粮仓,硬生生从南门杀了进去!战报上说,蛮龙军巷战发力,已经完全收复利州城了!”

张威和陈涛也闻讯赶来,接过战报轮流翻看,脸上的喜色一层盖过一层。“好小子!真给孟帅长脸!”张威一拍大腿,当年在蜀地初见孟之继时,那少年还带着几分腼腆,如今竟已成了能击溃阔端的名将,实在让人叹服。

陈涛看着战报上“阔端败走汉中”几个字,眼中闪过精光:“阔端可是蒙古名将,名气比塔海还盛,连他都败了,这下蒙古军的锐气该挫了。”

郭靖反复看着战报,心中百感交集。想起邓州失守时的自责,想起蔡州被围时的绝望,再看看眼前这封捷报,只觉得胸口的郁气一扫而空。“好!好啊!之继这孩子,果然没让人失望。”

黄蓉接过战报,指尖划过那些简洁的字句,目光却有些出神。战报里只写了“夜战破城”“水师助攻”“巷战取胜”,可她比谁都清楚,这寥寥数语背后,藏着多少凶险。

利州城防有多坚固,阔端用兵有多老辣,她早从孟珙的信中得知。孟之继以孤军深入,要在数万蒙古铁骑眼皮底下找到破城之机,还要应对夜战的变数,其中的艰难,绝非笔墨能形容。

她仿佛能看到那个年轻的将军,在夜色中勒马城头,指挥若定;看到他亲率蛮龙军攀爬云梯,刀光映着星光;看到巷战中他身先士卒,甲胄上沾满血污却依旧眼神锐利……那些战报里没写的细节,在她脑中一一浮现,清晰得仿佛亲眼所见。

“塔海之前还忌惮他的威名,不敢强攻蔡州,”黄蓉轻声道,语气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赞叹,“如今连阔端都败在他手里,这孩子……到底成长到了什么地步?”

她自恃聪慧,见过的英雄豪杰不在少数,郭靖的忠勇,黄药师的通透,可从未有一个人,能像孟之继这样,在如此年轻的年纪,便兼具勇毅与智谋,既能在旷野上冲锋陷阵,又能在巷战中精打细算,更难得的是那份临危不乱的定力。

这份钦佩,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荡开圈圈涟漪。那些暗中滋生的情愫,本就藏在心底,经此一激,竟愈发浓重,连她自己都没察觉,望着西南方向的目光,已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柔软。

“孟帅在信里说,”王大用收起激动,指着战报末尾,“让我们不必再死守蔡州,转入消耗战即可。利州一破,蒙古军南北被隔断,邓蔡二州的压力小多了,咱们只要拖到他们粮尽,便是胜利。”

郭靖松了口气,连日来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不必死战,意味着能减少伤亡,意味着蔡州的百姓能少受些苦难。他看向黄蓉,眼中带着歉意与温和,想说些什么,却被对方轻轻避开。

黄蓉转身走向城头,阳光洒在她身上,却暖不了心底那丝异样的悸动。她知道,自己对孟之继的在意,早已超出了叔嫂辈对晚辈的关切,可这份情愫,注定只能藏在心底,在这烽火连天的乱世里,连宣之于口的资格都没有。

千里之外的樊城,孟府的庭院里,武三娘正将一件刚缝好的护心甲摊在石桌上,细细检查着针脚。丫鬟匆匆跑进来,手里举着一封家信,声音带着雀跃:“夫人!大捷!公子在四川打了大胜仗,收复利州了!”

武三娘手中的针线“啪嗒”掉在地上,她猛地站起身,接过家信时,指尖都在发抖。信是孟之继的亲兵代写的,字迹潦草,却写得详细:公子如何夜战利州,如何与水师合力破城,如何击溃阔端……字里行间,都是对孟之继的敬佩。

“我的夫君……”武三娘捧着信纸,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却是喜极而泣。她知道他厉害,知道他能打胜仗,可当“收复利州”“击败阔端”这样的捷报真的传来时,心中的自豪与激动,还是让她难以自持。

她想起临行前,他在灯下帮她理好鬓发,低声说“等我回来”;想起他偶尔归来,会笨拙地为她描眉,说“三娘的手艺,比军中的甲胄还结实”;想起那些相守的夜晚,他褪去一身戾气,像个孩子般靠在她肩头,说着军中的琐事……

那些温情,是他在烽火中留给她的念想,也是她在樊城苦苦等待的支撑。如今他立下如此赫赫战功,扭转了战局,她跟着骄傲,却更挂念他的安危——胜得越辉煌,仗打得便越凶险,他身上的伤,怕是又添了不少吧?

“夫人,厨房炖了您爱吃的银耳羹,趁热喝些吧。”丫鬟轻声劝道。

武三娘摇摇头,将护心甲仔细叠好,放进早已备好的行囊里。“备车,我要去趟江陵。”她要亲自将这护心甲送到孟帅手中,托他转交之继,哪怕只能让他多一分安全,也是好的。

走到门口时,她回头望了一眼庭院里那棵他亲手栽下的石榴树,如今枝繁叶茂,正盼着主人归来。“公子,我等你回来。”她在心里默念,眼中的柔情,比樊城的春光还要温暖。

蔡州城头的风依旧清冷,黄蓉望着城外蒙古军营的方向,塔海的营垒果然安静了许多,连巡逻的骑兵都少了。利州大捷的消息,显然也传到了这里,让这位蒙古名将不敢再轻举妄动。

“黄帮主,塔海这是怕了?”一名丐帮弟子笑着问道。

黄蓉收回目光,轻轻点头,嘴角却没什么笑意。她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蒙古军绝不会甘心失败,接下来的较量,只会更加艰难。

只是不知为何,想到孟之继在利州站稳了脚跟,想到那少年将军正以一己之力搅动川蜀战局,她心中便生出一股莫名的底气。仿佛只要有他在,再难的困局,终有破局的一日。

这份没来由的信任,连她自己都觉得诧异,却又无法否认。就像此刻,望着西南方向的天空,她竟隐隐期待着,能再听到那个名字,能再看到那个身影,哪怕只是在梦里。

烽火连城,千里相隔,两份悄然滋长的情愫,因一纸捷报而愈发清晰。一个藏在蔡州城头的寒风里,一个融在樊城庭院的暖阳中,都在为同一个人牵挂,为同一场胜利欣喜,也为同一份未知的将来,悄悄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