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唐协律郎 > 0466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整体曲调节奏比较舒缓,白居易诗云“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一个“慢”字将这舞曲的节奏特征略作总结。

这种舒缓的曲调节奏大抵也能反映出唐玄宗晚年荒怠政务、耽于享乐的性格特征,而《霓裳羽衣曲》的前奏散序部分则尤其的给人一种虚幻缥缈、出玄入仙的奇妙艺术体验。

又是白居易诗云“曲爱霓裳未拍时”,这位老先生是真的喜爱《霓裳羽衣曲》,屡屡以诗诵之。后世霓裳曲之所以名气那么大,白居易可谓居功不浅,用诗辞的风雅冲散掉不少扒灰**的可耻底色。

张岱在指导编曲的时候,也充分吸收借鉴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那些《霓裳羽衣曲》的艺术特征。后世人在做相关研究的时候,怕是免不了要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疑惑,当然前提是这个时代当中的白居易还能创作出相关的作品。

眼下这还未命名为《霓裳》的乐曲,乐官们按照张岱的要求翻新出了好几种不同的风格。而原本的《婆罗门曲》本身就体系颇繁,翻新的难度也是非常的大,众人也都被这一首曲子搞得有些欲仙欲死。

为了能够便于寿王对《婆罗门曲》的了解,张岱便让人首先演奏一遍节奏舒缓的慢版本,也是他感觉最接近历史上《霓裳》曲的版本。

这一版《婆罗门曲》虽然节奏舒缓,但并不意味着变化就少,曲子本身丰富多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参与演奏的乐器多,大凡当下常用的乐器,金石丝竹几乎都有应用其中。

这么多的乐器融汇在一部乐曲当中,本身就非常的困难,而且还要彼此融为一体、要求相得益彰,还不能通过加快节奏来掩盖不同乐器之间天生的音色、风格等各方面的差异,难度无疑是更增数倍。

不过太常寺和内外教坊本身就集结了这个时代最为出色的一批曲乐人才,而盛唐又是古代声色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在一众乐官们抓耳挠腮、不眠不休的勤奋努力之下,总算也是勉强达到了张岱的要求,呈现出来的乐曲效果也是非凡。

随着乐曲演奏起来,寿王固然是满脸的期待,一同坐在台下欣赏曲乐的宋璟之孙宋卓顿时也是眼光骤亮。

张岱见他神情如此,便也轻声笑问道:“宋郎觉此曲风如何?”

宋卓闻声却只是微微颔首,无暇回答张岱的问题,旋即便又专注倾听欣赏着优美的乐曲。

这一首乐曲的散序部分是编曲的精华,充分呈现出各种各种乐器、各种曲风的交融,对于精通乐理的人而言,也能由衷感受到非常丰富的变化。

寿王虽然年纪不大,但其出身皇家,长期寄养在伯父宁王家里,宁王本身就有着非凡的音乐造诣,而且还担任了数年太常卿,对于寿王的教育也是非常上心。

因此寿王小小年纪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素养,欣赏曲乐不成问题。听着这首婉转悦耳又充满异域风情的乐曲,小脸上满是兴奋的神情,大概已经在畅想将此进献、深受喜爱的情景。

一旁的宋卓显然也是精通乐理,一脸陶醉与享受,除此乐曲之外,耳边全然不闻别声。

直到散序部分戛然而止,他两眼才又再次有了焦点,但却一脸的惋惜:“曲只至此?是不是短了些?”

“这只是大曲散序部分,尚有中序与破还未及演。”

听到张岱这么说,宋卓才又连忙松了一口气,旋即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此曲前所未闻,还道只是一篇杂曲。佳境入深,何不速演?”

张岱闻言后便也微微一笑,旋即便向舞台上略一挥手,乐师们便又开始继续演奏。

曲调进入中序部分,节奏较之前明显加快许多,并有四名舞姬登上台去开始作舞且歌,歌舞声色的表演无疑较之前单独的曲乐表演更加丰富,但台下欣赏的宋卓却微微皱起了眉头,神态不再像刚才那样陶醉专注,也有余暇跟张岱交流。

“似乎乱了一些,舞似《白纻》又夹胡旋,乐曲稍躁,鼓压调声……”

宋卓一连点出数个缺点,旋即才又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观众看客,连忙又找补道:“此诸类搭配亦善,只是前奏散序器乐编排实在太过惊艳,有此珠玉在前,后着若只尚可,无疑大负期待。”

张岱闻言后便点点头,开口回答道:“宋郎此评确是公允,前篇集聚内外乐官巧思妙想、凡诸变化交融皆能引人入胜。中段需以舞乐相协,但太常群伶并内外教坊终究还是技差一筹,舞不能艳,曲不能调,难免大为失色……”

《霓裳羽衣曲》能够成为盛唐舞乐之典范,就在于方方面面都达到了极致。

张岱在太常寺和内外教坊中固然能够找到最顶尖的乐人,但最出色的舞姬却都集中在宜春院当中。

她们的活动范围限制得比皇帝的嫔妃们还要严格,张岱一个外臣自然难能频繁接触到,即便通过乐官转达一下自己的创作理念,但终究不比当面交流来得直接。

更何况张岱各种细节上的要求太多,是一个非常难缠的甲方,而宜春院本身表演任务就非常繁重,再加上她们也不归太常寺管。

一开始或还想随手帮一下忙,给张岱这个声名鹊起的少俊词人一个面子,但随着张岱提出的创作内容越来越刁钻苛刻,她们多多少少也开始不耐烦,于是便渐渐的流于敷衍,使得这舞乐搭配的部分明显逊于前篇。

而后续入破之后需要舞者有着更加惊艳的表现力,则就越发难以进行下去,至今都还没有编成。

宋卓听到这个缘故,也不由得长叹一声,旋即便有说道:“张侍御指导众人造成此曲,足见才趣高扬、领袖于世。只可惜困于人事规矩,事情不能臻至圆满,或许是今人无福罢,可惜、可惜了!”

张岱闻言后便也叹息一声,但他心内所想却与宋卓截然不容,这乐曲真正编好后,今人才是真正的无福了!

当然,这是说的原本的历史上,至于如今张岱也在诸多尝试期望能够避免生灵涂炭。而对艺术的追求倒也与此并不相悖,他把这还未完成的乐曲呈现在寿王面前,也是想要借助一下惠妃在内宫中的力量来协调完成。

至于未来当今圣人还有没有机会改变创作这样一部著名的舞乐,那还在两可之间呢。

毕竟张岱现在就已经有了一个相当坚定的想法,未来这货如果不想体面,那就送他一个体面。

让其提前欣赏一下这舞乐艳曲,也算是不负君臣一场。而让寿王帮忙呈献于其面前,则更是一种这世道中只有张岱能够领会的呼应。

“啊?此曲还有这么多缺陷,那还能赶在圣寿前献上吗?”

寿王固然有一定的艺术基础,但眼下这年纪也谈不上有多高的水准,他还觉得这舞乐不错,盘算着自己怎么加入其中呢,闻听两人对话,顿时便一脸的紧张。

“大王不必过于担心,眼下事仍未济,只是在事者技力仍然略逊而已。但使足员足力,事成不难,也有足够的时间供大王习艺。”

张岱闻言后便又笑语道,艺术创作类的事情,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方向、没有概念,甚至都不知道该要呈现出怎样的美感,需要一次次的摸索、尝试。

张岱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霓裳羽衣舞》,但他知道方向所在,知道要追求一个怎样的效果,至于说如何前进达成目标,那是专业的人士需要负责的内容了。

他信心满满的表态,让寿王也安心不少,然后又转回头去继续欣赏台上还未结束的歌舞表演。

宋卓一脸饶有兴致的观察着张岱,充满自信的人总是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无论同性还是异性。宋卓归京后往来乐官院,也听到了许多有关张岱的事迹,对这个与自己身世相仿的年轻人多有好奇。

此番见面,他便发现张岱不只仪表出众,内在的才华与自信也是非常的让人叹服,原本还以为众乐官们各种称赞只是一种阿谀逢迎,如今看来竟是基于事实的描述!

面对如此优秀的同类,他的心中也是不免暗生争胜之心。曲乐声辞同样也是他比较擅长的内容,因此在沉吟一番后,他便又凑近张岱小声道:“张侍御所翻造的新曲确是让人深为叹服,但在后曲俱闻之后,我也浅有所见,这乐曲似乎还有翻新的余地……”

他一边思索着,一边慢慢将自己的感受与意见都描述一番,总体上还是觉得这曲子似乎可以调整的更刚健明快一些。

张岱也在认真倾听着宋卓的建议,待其讲完之后,便又抬手示意台上乐人们继续演奏另一个改编的版本,并对宋卓笑语道:“宋郎所见颇深,不如且听这一曲。”

随着乐曲演奏起来,宋卓越听脸色越惊,因为这一首新曲子与他方才提出的建议颇多吻合,甚至都可以说这就是他心声的表达。

知音啊!

宋卓再望向张岱时,两眼都变得炙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