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都市小说 > 没点毛病谁学心理学啊 > 第591章 认真工作,说明是没有被干扰,是走出来了
李玲玲突然觉得自己有种莫名的恍惚。

在之前的时间,她的脑海里面萦绕的都是同事们对她的认可,以及病人们对她的感谢。

她有一种“我果然是个好护士,我能够帮助到大家”的自信。

同事们的每一个眼神、病人们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在夯实这个自信的想法,构筑出一个高高的塔楼。

但是现在,李玲玲的耳边恍然只有刚刚病人老婆的那两句话。

【“你到底会不会啊!”】

【“让那个没力气的护士走开,换更专业的来……”】

那塔楼里面的梁柱似乎在和这句话遥遥呼应,轻而易举地就摇晃起来。

嘶——呼——

李玲玲深吸一口气,她做过专业的培训,知道灾区受难者的情绪是极度不稳定的。

不要说灾区的群众,便是平时的医疗生活中,她也要面对许多精神崩溃的患者和家属。

【我是个好护士,不能让它们干扰到我。我受过专业的培训,这是正常的情况……】

【我是……护士,我不能让它们干扰到我……】

【我……不能让它们干扰,我受过专业的培训,这情况……】

【我……不……专业,这……】

李玲玲心里不断地重复着、咀嚼着一句话,一个认知。

但是此刻,她的思维底层却似乎有好多小人一起出声,它们明明似乎在重复同样的东西,表达出来的意思却逐渐出现了变化。

李玲玲原本就紧张的神经猛然更加瑟缩起来,就好像头上套了一个塑料袋,呼吸都在一瞬间变得困难。

一个角色的认知在她的身上缓缓剥离,连带着原本的情感;取而代之的是另外的模板。

“玲玲?玲玲!”

医生的呼唤突然冲进李玲玲的耳朵,让她恍然抬头。

“太累了吗?你还可以吗?”医生关切道。

李玲玲重重肯定道:“没事……我可以!”

医生见状点头:“坚持一下,我们是第一批来的,任务很重。第二批医疗援助很快就到,到时候就能轻松一点了。”

这些道理李玲玲自然懂,或者说她自己此刻心里早就已经开始重复这句话了。

无意识呻吟的男人躺在眼前,其他的医生已经在冲突发生的间隙做好了手术准备。

李玲玲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她迅速取出静脉留置针和消毒用品,抓住伤者相对完好的左臂。

然而,由于休克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再加上寒冷和恐惧,伤者的静脉非常细瘪,几乎难以触及。

简易手术室内的光线不算明亮,外面还隐隐投过来家属的哭喊、医生的指令和其他伤员的呻吟,这一切都像无形的针,刺穿着李玲玲本就高度紧张的神经。

她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耳边轰鸣,手心里全是冷汗。她默念着操作要领,选定了一个看起来相对明显的血管,用止血带扎紧,消毒,进针——

失败了。

针尖并没有顺利刺入血管,而是从旁边滑了过去,只在皮肤下留下一个微小的隆起。

这在休克病人的静脉穿刺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下。

“啊唔……”病人又发出了一声混杂着呻吟的惨叫。

在巨大的痛觉下,针扎的感觉已经微乎其微了,病人不可能是因为这个不算意外的意外而出现了反应。

但李玲玲原本就紧绷的神经却好像遭了一记重锤,一下子愣住了。

“玲玲……玲玲!”

耳边再次传来医生的提醒,李玲玲恍然回神。她的脑子有些混沌,但是长久养成的肌肉记忆下意识地控制自己又进了一次进针。

又失败了。

随后是第三次——

成功。

李玲玲呆呆地看着那个留在血管里面的针头。

医生皱起眉头打开输液,想了想,探头出去张望一下唤过一个路过的护士,随后转向李玲玲道:“玲玲,这里我来就好。你去6号床看看那个有个发烧的女孩需不需要补液。”

“如果不需要的话,就好好休息一下吧。”

医生的眼睛里面是关切。

李玲玲抬头和对方对视了一下,眼神渐渐变了。她像是提线木偶一样跟着对方的指示找到了那个6号床正在输液的女孩,看了一眼对方胳膊上的针管。

不需要补液。

巧合的是,这女孩边上还躺着一个熟悉的孕妇,看护他们的也是一个熟悉的男人。

“高医生!是您啊!”男人原本脸上还是焦急的,但是看到李玲玲之后一下子做出松了一口气的表情。

李玲玲是护士,不是医生。

但是对于病患来说两者没什么区别。

“我刚刚还担心我妮儿,有你来就太好了……”

这是好的反馈,好的表情,好的夸奖。

但是李玲玲此刻面对这些却莫名地有些瑟缩,反而像是遇到攻击一样微微蜷了一起来。

“李医生……你看起来不太不太舒服吗?没事吧?”

李玲玲下意识地看了一眼病床上的小女孩,还有对方的输液管,喃喃道:“没事,没事……”

她静静地坐着,对男人之后的寒暄都置若罔闻。她紧紧盯着输液管,好像这就是她唯一的任务、也是唯一能够完成的任务。

不知道过了多久。

突然,外面又传来了被压抑喧哗的声音,以及劝解的声音:“哎呀,这个胳膊怎么扎成了这个样子……”

几乎没有停顿,李玲玲一下子弹了起来:“多扎几针怎么了,人是不是救回来了!”

她近乎是尖叫着喊出了声。

这下,外面的声音立刻安静下来。

随后,熟睡中的小女孩被惊醒,开始哭泣;孕妇抖了抖眉毛睁开眼睛,露出不安。

男人目瞪口呆地看看自己的女儿,看看自己的妻子,又看了看李玲玲。

一时间不知道该做出什么反应。

……

李玲玲的手按在自己的胸口,感受着里面的跳动。

伴随着跳动愈来愈频繁,她的手不由自主地移向自己的肩膀,那里有一道已经结痂的刀伤。

“小李,刚刚的情况我了解了。那种事情别往心里去,现在的环境下,家属情绪激动是很正常的事情。”

面前站着这次的,是这次的领队医生。

他面容疲惫。在到达医疗点之后就开始建立秩序,刚刚下了手术,现在又在百忙之中抽空出来关心手下的问题。

虽然有些头疼眼前的情况,但是领队医生并不觉得有什么,处理这些麻烦是他的分内工作。

“麻烦您了……”李玲玲却皱着眉头,一副很过意不去的样子。

“哎,我不麻烦,倒是难为你了。”领队医生摇摇头,打开旁边的一袋葡萄糖倒进了自己的保温杯里面,两口下去,终于感觉疲惫驱散了一些。

李玲玲盯着这个动作。

在接触到领队医生的视线之后,她又迅速低头,看着自己泥泞的鞋。

“不过……”领队医生话锋一转。

这是一个临时拼凑的队伍,由多个医院组成,李玲玲也只是领队医生的临时下属。

因此领队医生对于李玲玲不是很了解。

他几乎是习惯性地开导道:“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失败过多少次。关键是不能被一次失败打倒。”

“家属嘛,他们没什么医学常识,他们把所有的希望和恐惧都寄托在我们身上,说话难免过激,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包容。”

理解……包容……

李玲玲摩挲着自己的肩膀,没有说话。

领队医生笑着感叹了一句:“说起来,像是这种开导患者的活,还得是心理科的人来处理最妥当,他们算是专业对口。”

“过几天等我们这里情况稍微好转一点了,北都那边也要派心理援助的队伍过来了,到时候咱们的担子就能轻一些了。”

李玲玲没有说话。

领队医生以为李玲玲听进去了,便拍了拍她的肩膀,语气转为鼓励:“好了,振作起来!这点挫折算什么?你看看这里,多少人需要我们!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顶住!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用更多的成功去证明自己!我相信你的能力!”

工作……证明……

这四个字像是打开了某个开关。

李玲玲一下子抬起头,眼神里有一种异样的、近乎燃烧的光芒。

“是。”她没有点头,甚至语气都是平淡的。

领队医生不觉有他,只是满意,认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很到位:“这就对了嘛!快去忙吧,还有很多工作。”

李玲玲转身离去。

第二天开始,李玲玲仿佛变了一个人。

她成了一台真正意义上的、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

李玲玲比之前更加主动的去承担了最繁重、最耗神的工作,清创、换药、观察病情、记录生命体征……她动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几乎不给自己任何喘息的时间。

她不是唯一一个这样的人,因为一线的医疗资源紧缺,很多医生和护士也是这样连轴转。

李玲玲的脸色逐渐苍白起来,眼下的乌青浓重得像化不开的墨。

她不是唯一一个这样的人,这里的每个医生脸上都是相似的疲惫,甚至好多上了年龄的医生有着比她更加厚重的黑眼圈。

但,有些东西,似乎是李玲玲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

“缝合……好了!”

领队医生长舒一口气,随后对李玲玲吩咐道:“把病历归档吧。”

手术台上的救援人员胸腹部包裹着雪白的纱布,他因为挺身而出被卷进了洪水,正面撞在石头上,导致了严重的内出血。

面对这场手术,医生们格外认真;此刻完成,他们也是格外舒畅。

唯一紧绷着的只有李玲玲。

看着护士离开的身影,领队医生用着难得的闲暇时间朝着四周的医生笑道:“玲玲这小姑娘不错的,要是平时在北都的时候我有这么一个护士,工作都能轻松很多。”

旁边和领队医生来自一个医院的副手熟练地捧哏:“听说前两天她和病人吵起来了?”

领队医生摆摆手:“年轻人嘛,第一次出这种任务,正常的。这环境考验的不仅仅是受灾群众,还有我们的医生护士呢。”

“但玲玲好啊,前两天受了点委屈,回头就跟打了鸡血一样!这才叫专业素养,这才叫心理素质!”

另一个医生颇为认同地点头,甚至都起了把李玲玲挖到自己医院来的心思:“年轻人就是要经得起挫折,化压力为动力。手上这么硬,心理调整得这么好,而且还不抱怨的小孩,现在很少了。”

又有人捧哏:“对,昨天早上她跟我一起做了个骨科的手术,配合得很好……”

手术室里面的气氛一时间很轻松。

但突然有人意识到了不对:“昨天早上?李玲玲明明在急诊那里清创啊,缝了十几条胳膊和大腿呢。”

有人皱起眉头:“那是下午吧?李玲玲是下午在急诊的,早上我是看到她在后勤那里帮忙搬东西的。”

“不对不对,搬东西是晚上,下午她在查房来着……”

医生们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

突然,外面响起了尖叫声。

“有护士晕倒了,晕倒了!来人啊,有医生吗?!”

“快!抬到担架上!测血压血糖!补液!”

——

北都,南祝仁正在课题组的办公室。

他已经停掉了咨询师所有的咨询工作。

虽然有点可惜,但灾区的工作理应全身心投入准备。

这几天的时间南祝仁先是接受了白庆华的临时培训,随后开始阅读一些专业的指导手册。

等这些结束之后,他转而借着学校的网络图书馆,开始浏览国内外所有关于灾区心理援助的论文,充实知识储备。

这也算是科研工作的第一步了。

他的专注让课题组的其他记名弟子都有些惊讶。

好运师兄更是觉得,只要南祝仁想,他现在就能够整理出一个相当不错的综述性文献,整理出来起码能发个Q4的核心。

——能不能过搞另说,毕竟这个干扰因素是很多的,比如选题啊、审稿意见啊、学校课题领域啊之类的。

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起码是到了的。

嗡——嗡——

突然,南祝仁胳膊边上的手机亮起。

屏幕解锁,出现信息。

【白庆华:收拾东西,准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