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历史小说 >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 第三百九十章 洪武十九年


洪武十九年春。

漫长的寒冬过去了之后,解放箕地的宋军开始四处出击,将箕地北方还没有归附的所有武装势力拔除。

与此同时,大宋派来的官吏、太学生、经过大宋教育的高丽人才纷纷来到箕北,接手这里,治理这里。

又在箕地与金国的国境线布置了一下防御,并派大将刘锜镇守。

其余宋军开始挥师南下,准备收复箕地南方地区,也就是箕南。

早在宋军南下之前,大宋的宣传部队就已经南下了。

宣传队到了箕南,一方面宣传,高丽勾结金人觊觎中原,屡犯大宋边疆;一方面宣传其治下箕地吏治腐败,达官贵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豪商巨贾兼并土地、豢养奴婢,使高丽平民和高丽奴婢身陷水火之中。为匡扶正义、解救黎民于倒悬,大宋决意兴师解放箕地,特遣宣传队先行告之,向当地民众传布三道核心政令,更以檄文昭告天下。

宣传队所携檄文,字字铿锵,既述历史渊源,又陈高丽罪状,更明大宋仁政。

檄文开篇即追溯箕地与中原的血脉联系——“武王灭商,帝辛叔父箕子封朝鲜,首建殷氏箕子王朝”,直言“中国首也,高丽足也,本一家耳”,从根源上确立大宋收复箕地的合法性。

继而历数高丽三大罪状:

其一,“为虎作伥欲助金人盗我神州,欲驱我中国悉变胡虏”,犯通敌叛国之罪;

其二,“纵贪官污吏剥民脂民膏,奴婢良善之人,官以贿得,刑以钱免”,犯虐民暴政之罪;

其三,“凡有起义与欲归我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犯扼杀忠义之罪。

为证高丽失道,檄文更引胡族先贤为例:“昔姚弋仲、苻融皆胡种,犹劝子弟归义中国,高丽反不如胡族,何其悖逆?!”

罪状既列,大宋更以恩威并施之策,为箕地各方指明出路:

对高丽平民与高丽奴婢:大宋承诺“分土地,解其世世代代受欺压剥削之苦”,让流离失所者有田可耕、有屋可居,共享大宋太平。

对高丽的贵族:给出特赦之途,也就是,只要即刻释放所有奴婢、交出全部土地,由大宋用“以工代赈”之法重新分配,除罪不可赦之人以外,其余人等均可免罪,保全性命与身家。

对顽抗到底之人:发出顺逆之警,也就是,顺大宋者昌,逆大宋者亡,明言顽抗必杀。

檄文传至箕南,很快就点燃了当地民众的希望。长久被压迫和剥削的高丽平民与高丽奴婢,听闻大宋愿为他们解除枷锁、分配土地,纷纷暗中联络,或筹备粮草,或打探高丽军的动向,或为大宋通风报信,只待宋军南下便举旗响应。

而箕南的贵族,在檄文的恩威之下,迅速分化:多数高丽权贵见势不可为,主动释放奴婢、准备交出土地,静待大宋处置;也有少量的高丽权贵,携带家眷、财物逃往海外,只求避祸;当然,还是有部分死硬分子,仍妄图负隅顽抗,准备抵御大宋的“入侵”。

不过,后者只是极少数。

如此,大宋解放箕地的大军南下了之后,几乎未遇有效抵抗:江原道的守将见民众倒戈,未战先降;忠清北道的豪绅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宋军入城;忠清南道的奴婢们更是直接发动起事,配合宋军清剿残余的高丽势力。

短短月余,宋军便横扫箕南的大部分地区,实现了战前“将箕地全部并入大宋版图”的初步战略目标。

正当宋军势如破竹之际,高丽远房王室王旭,不甘心高丽覆灭,纠集了一批舍命不舍财的死硬达官贵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豪商巨贾,拼凑起三万余人马,盘踞于庆州,妄图凭此乌合之众阻击宋军,光复高丽。

赵寿亲率三千精锐,疾驰庆州。

见只来了三千宋军,王旭选择“御驾亲征”。

虽然宋军的人数不及高丽军的十分之一,却胜在军纪严明、战力强悍、武器先进。

——王旭的军队多是豪绅的私兵与临时征召的流民,毫无斗志,刚与宋军接战便阵脚大乱。

赵寿亲自指挥宋军,以李琳炮、虎蹲炮、新型李琳铳为武器,奋勇杀敌,不到半日便击溃高丽军,王旭死于乱军之中。

战后,大宋将参与抵抗的达官贵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豪商巨贾全部抄家,其家男子,不论老幼,全部枭首示众,其家女子,不论老幼皆进入教坊司。

这既震慑了潜在的反抗者,也向箕地民众表明了大宋除恶务尽的决心。

庆州决战后,箕南大局已定。虽有零星冥顽不灵的反抗势力,或躲入深山,或盘踞偏远村落,妄图以卵击石,但这些势力已经成不了气候。毕竟,他们既无统一指挥,又没有群众基础,粮草、兵源全都是问题。

在收复箕南的同时,大宋朝廷派来的官吏、太学生、接受过大宋教育的箕地人才,迅速接管收复地区,将高丽贵族的土地按“以工代赈”的方式分给高丽平民和高丽奴婢,让他们有了自己的田地;同时推行大宋的制度,用以安抚百姓,恢复生产。

待箕地的百姓安居乐业后,那些残余的反抗势力便成了“过街老鼠”——有人主动向宋军举报其藏身之处,有人直接协助宋军搜捕,甚至有反抗者因无粮可食,主动下山投降。

至初夏时节,箕南的残余反抗势力已基本被肃清。

至此,大宋“将整个箕地并入版图”的战略目标,几乎已经实现。

南棒部分历史叙事称其祖先是跨越帕米尔高原进入箕地的族群,开启了当地早期文明。

但什么历史都抢的南棒,大家都知道。

这肯定与史实不符。

真实历史是周朝初期,殷商贵族箕子迁徙至箕地建立箕子朝鲜,才真正开启了箕地的文明进程。

西汉初年,原燕国人卫满进入箕地,推翻箕子朝鲜政权建立卫氏朝鲜。

初期卫氏朝鲜作为东北霸主,统领周边部落并臣服于汉,使汉朝实现对箕地的间接统治。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一改此前的怀柔策略,以武力快速攻灭卫氏朝鲜,将箕地纳入直接管辖,大量汉人随之迁入。

征服卫氏朝鲜后,汉武帝进一步整合周边势力,将沃沮、真番、临屯及辽东土著区域纳入版图,设立玄菟、临屯、真番、乐浪四郡,即历史上著名的“汉四郡”。

汉昭帝时期,汉四郡逐渐合并为大乐浪郡,但这也成为汉朝对箕地有效治理的顶峰。

此后汉朝在箕地的统治持续收缩,东汉时期东北部落不断侵蚀当地领土,崛起的高句丽更是直接占领箕地核心区域,使当地汉人陷入危机。

直到军阀公孙氏进入箕地与东北,将乐浪郡改名为带方郡,但因缺乏中原支援,箕地的汉人人口持续下降——多数汉人死于部落与高句丽的进攻,或被迫迁徙、被异族吞并。

至三国时期,箕地的汉人已不足十五万,规模大减。

西晋统一后,司马氏政权迅速陷入内乱,北方陷入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动荡,箕地汉人彻底孤立无援。

公元三世纪,高句丽大举进攻带方郡,汉人或西迁、或遭屠戮、或被同化。

公元四世纪,高句丽完全占领箕地北部,在此生活五百余年的汉人族群彻底消失。

直到六百多年后的今天,大宋收复箕地,汉人才重新回到这片土地,并再次成为这里的主宰。

赵俣下旨,在箕南地区划分出四个郡,时称“新汉四郡”或者“宋四郡”。

这四个郡分别是:汉江郡、辰原郡、罗川郡、金海郡。

汉江郡的核心管辖范围对应后世的南棒的首尔特别市、京畿道全域及江原道南部,以汉江中下游平原为核心,是此时该区域的政治与经济中心,类似现代南棒的“首都圈”。

辰原郡主要覆盖后世南棒的忠清南道、忠清北道全部及全罗北道北部,地处半岛南部内陆平原,是箕地传统的农业区。

罗川郡管辖范围大致为后世南棒的庆尚南道、庆尚北道全域,以洛东江为轴线,北至庆州盆地、南抵釜山港,涵盖半岛东南部的丘陵与沿海地带,是箕地重要的粮道与商道节点。

金海郡核心区域为后世南棒的全罗南道南部、济州特别自治道及光州广域市,包含朝鲜半岛最南端的沿海平原与济州岛,“金海”古港是该郡的交通枢纽,负责南部沿海贸易与海防。

另外,赵俣下旨,从大宋的一些贫困地区移汉民一百万来到箕地。

——赵俣的圣旨中明定,凡愿迁徙者,官府拨付单程舟船、三月口粮,抵箕地后每户分授良田百亩,更免三年赋税。

消息传至去年受灾的地区,灾民们纷纷响应朝廷的号召,前往箕地定居。

与此同时,赵俣给吴用写了一道御笔,上面只有八个字:“不拘常法,但求实效”。

吴用多聪明,哪能不知道,赵俣打的什么主意?

这段时间,为了修建贯通箕地到辽宁路的铁路和公路,大概有二百来万汉人民夫在箕地施工。

吴用接到赵俣的御笔了之后,立刻召集僚属定策:在各工地设“安居局”,凡愿留居箕地的汉人,除兑现移民中的田产外,更由官府牵头“配婚”,也就是,将本该打入教坊司的箕地达官贵胄、士绅望族、豪门大户、豪商巨贾家的女子,以及因战乱而无家可归的箕地女子,甚至干脆招募箕地的适婚女子,配给汉人儿郎。

——这两年的战争,导致箕地的男子战死不少,因此,箕地这里有大量失去家庭的女子,这些无家可归的箕地女子,为了能有一个家安身立命,自然要使尽浑身解数勾引汉家好儿郎。

这就使得,不少来箕地修铁路、修公路的汉人民夫,最终选择了留在箕地,改良这片土地的人种。

此外,由于箕地已经成为大宋的一部分,大宋各地与箕地的贸易越发地频繁起来,大量的瓷器、茶叶、丝绸、玻璃、香皂、轻重工业品不间断地从海上运到箕地售卖。

与此同时,箕地的特产与资源亦如春潮般涌向大宋各地。那黝黑发亮的松烟墨,采自箕地深山中的古松,经匠人数十道工序研磨而成,笔触细腻,墨香悠长,深受中原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中原人书斋中不可或缺的雅物;那色彩斑斓的箕地绸缎,以当地特有的蚕丝为原料,织就的图案精美绝伦,或似山川云雾,或如花鸟虫鱼,每一寸都流淌着箕地的灵秀之气,穿在身上,尽显华贵与典雅;还有那箕地的人参,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汲取天地之精华,历经岁月之沉淀,药效卓著,是滋补养生的佳品,为众多医家所推崇。

而在文化上,赵俣下旨,于箕地各郡广设汉家学院,延请中原饱学之士前来讲学。

这些学院完全仿照中原规制,有巍峨的讲堂、藏书丰富的书阁以及供学子们居住的斋舍,实施三舍制。

讲堂之中,每日都有经史子集的诵读声,先生们或引经据典,或旁征博引,将中原的儒家文化、道家智慧、法家思想等一一传授给箕地的学子们。

一时间,箕地的读书之风盛行,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孩子们捧着书卷,摇头晃脑地诵读诗文的场景。

为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融合,赵俣还鼓励中原的文人墨客到箕地游历、创作。

这些文人来到箕地后,被这里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所吸引,纷纷挥毫泼墨,写下了许多赞美箕地的诗篇。

诸如“箕地峰峦入云霄,松涛阵阵似歌谣。汉江悠悠流不尽,滋养一方好风饶”……

赵俣更是亲自抄写了宋真宗的《劝学诗》赐给主持箕地教育工作的官员: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赵俣相信,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再加上有铁路和大宋发达的海上航路的连接,箕地肯定会彻底成为大宋不可分割的一块版图。

当然,赵俣也明白,在大宋以前的中原王朝之所以很难在箕地长时期立足,准确的说是不能长时期在辽河以北立足,主要是因为在大宋以前的中原王朝,始终没法牢牢控制住东北地区,尤其控不住辽河以北地区。

后世吉林到黑龙江那片广袤之地,资源远比蒙古高原富庶,滋养出的部落也更具实力。

这些部落一拨接一拨向南扩张,轻易就掐断了中原王朝与箕地的联系。

再加上,那时的交通和通讯不行。

箕地很自然就成了中原王朝守不住的飞地。

所以,要想让箕地一直成为大宋的一部分,最关键的还是得灭了金国,把整个东北都纳入大宋版图。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证箕地不会得而复失。

如今箕地大局已定,赵俣的目光,自然又重新聚焦到了快被打趴下的金人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