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历史小说 > 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 > 第143章 大明今日之问题(二)
倪元璐退下后,张之极上前一步,扫过众人。

这位年轻的英国公继承人,此刻同样是激动莫名。

他深吸一口气,强自镇定下来,声音却依旧带着一丝颤抖。

“我等最终找到的答案,只有八个字!”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人口滋生,地不足养!”

话音落下的瞬间,殿内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一些老成持重的官员眉头微皱,似乎对这个答案不以为然。

在他们看来,王朝的问题千头万绪,岂是这区区八个字能够概括的?

然而,不等他们细想,张之极猛地一挥手。

侍立在旁的小太监们齐刷刷地扯下屏风上的白纸,一张巨大的图表赫然出现在众人眼前。

“汉高祖时,天下初定,丁口千八百万。”

张之极的声音陡然拔高。

“至汉平帝时,不过两百年,人口已至五千七百余万!足足翻了三倍有余!”

“后经战乱,至汉光武帝时,人口回落至两千余万。”

“然,至汉桓帝时,不过百年,人口便再度攀至五千六百余万!赫然两倍有余!”

……

他一路从汉讲到宋,终于在图表的末端落下尾声。

“至宋时,太宗在位,天下丁口三千余万。”

“至徽宗皇帝,不过一百三十年,人口已达一万万有余!又是一个三倍!”

听到一万万这个数字,一些走神的官员们这才稍稍被他引回注意力,但仍有些人神游物外。

“我等翻检各朝卷宗,取《汉书》、《通典》、《旧唐书》、《永乐大典》、《宋会要》诸篇,逐一审视,方有此数据!”

说到这里,张之极的眼神中燃烧着狂热的火焰,声音激昂到了极点。

他面向所有官员,抛出了一个人尽皆知的问题。

“然,我大明开国之初,洪武二十六年,有载丁口六千余万!”

“至今,我大明黄册之上,依旧是六千余万!”

“敢问诸位大人!”他厉声喝道,“承平二百三十四年,天下无事,我大明的人口,真的只有六千余万吗?!”

“这可能吗?!这合理吗?!”

当然不合理,这谁都知道,你倒用不着这么大声。

殿中有些人这下子是真的进入了节奏,在认真推测此时大明人口。

翻了一倍,一亿两千万?还是翻了三倍,变成一亿八千万?

总不至于……有两亿吧?

这个念头在一些人脑中一闪而过,随即又被自己否决。

而另外一些人却在权衡这场日讲的目的,计算与自己职司、家产的关联。

所以……

真的要清丈田亩了是吗?

要不要先把田地分散到宗族之中?

还是观望一下先?田地这物,一旦散将出去,过个几年可真说不太清楚啊。

就在这片各怀心思的沉默之中,一个沉稳的声音响了起来。

“臣,有疑问。”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官员站起身来,正是前南京户部尚书毕自严。

这位老臣,此刻脸上并无讥讽或反对,反而带着一种极为浓厚的兴趣和探究。

“张小公爷此论,以史为鉴,发人深省。”他先是客气地一拱手,给予了肯定。

“但臣以为,治学当严谨。”

“王朝初年,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多有逃避战乱、丢弃户籍者,是故丁口数较少。”

“待天下安定,隐匿于山林之间的户口又会纷纷回归。如此一来,以两朝极值相比,或会将丁口增长之倍数,估算偏高。”

毕自严的声音不疾不徐,条理清晰。

他微微躬身,再次一礼:“但臣依旧觉得,此法已足称雄文,只是为求严谨,故有此一问。敢问几位大人,可还有更充分的论据么?”

他的目光灼灼,像是在欣赏一块绝世的美玉,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它更完美的一面。

张之极闻言,非但没有被驳倒的窘迫,反而长舒了一口气,对着毕自严微微一揖。

“毕部堂所言甚是!我等也有此想!”

他伸手一引,小太监们再次扯下屏风上的纸张,露出一张新的图表。

“此乃我大明宗室人口增长图表,数据来自宗室玉牒记录。”

张之极朗声道:“故礼部右侍郎徐光启曾有《处置宗藩查核边饷议》呈上。”

“其中有言:洪武中,亲郡王以下男女五十八位耳。永乐而为位者百二十七,是三十年余一倍矣!”

“隆庆初见存者二万八千,万历二十二年见存者六万二千,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

“万历三十二年见存者不下八万,是十年而增三分之一,即又三十年余一倍也!”

然而,毕自严却缓缓摇了摇头。

“此封奏疏,老夫也曾拜读。”

“宗藩过往,生下一子便可得宗禄,镇国将军得禄千石,镇国中尉得禄四百石。”

“利之所趋,人人生子,均以繁衍为要事,乃至有生子百人之事。”

“然天启五年定限禄法,各地宗室永为定额,此等疯狂繁衍之势必将遏制。以此为证,恐有偏颇。”

张之极点点头,坦然承认:“毕部堂所言极是。”

“宗室之增长,不过是取最极端之情况,即百姓若衣食无忧,乃至生育有所鼓励时的增长速度,确实不可作为凭证。”

说罢,他带着一丝恋恋不舍,退后一步。

就在众人以为这场论证就此结束之时。

吴孔嘉顺势上前一步。

他先是向着御座方向一礼,再向着百官一礼,动作一丝不苟。

“就如毕部堂所言,人口繁衍之事,史书不可尽信,宗室亦不可为凭。”

“最确切之法,还是要以百姓生养为样,方可探知究竟。”

他将手一扬,屏风上的白纸被小太监们齐齐拉下,新的一页再度展示在众人眼前。

没有复杂的曲线,只有一行行冰冷的文字和数字填在表格之中。

“此,天启元年至今,京师人口繁衍报告。”

吴孔嘉的语气毫无波澜,仿佛在念着一本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账本。

“我等调集人手,对京中六百八十一名稳婆进行查调。”

“其中,少数粗通文墨者,历年接生数据均有账本可查。多数不通文墨者,只得口述近一两年之数据。”

“最后一共录得有效出生数据,三万七千二百八十二条。”

“京师百万人口,一对夫妻一生,大约产子五人。然,其中半数或难产,或早夭。”

“最终存活长大之婴儿,两万七千余人。”

“我等又探访各坊市保甲铺长五百二十五人,兼查调京中棺材铺、香烛铺账本二十八处。”

“共得有效死亡数据五千八百二十七条,算得京中百姓,平均亡故之年岁,时为四十五岁。”

“以此推算,京中百万人口,则每年亡故之人,约为两万两千余人。”

吴孔嘉顿了顿,冰冷的目光扫过全场。

“是故,按此可得,京师之中,百万人口,若不算外地迁入、迁出,则每年新增丁口,为五千人有余。”

他环视一周,最后总结道。

“换言之,京师人口繁衍之速度,约为每年千分之五。”

话音落下,毕自严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脸上满是赞叹与折服。

“如此精巧考据,闻所未闻!以生计对死计,以稳婆对棺材铺……妙!当真妙绝!”

他对着吴孔嘉拱了拱手,再不发一言,缓缓坐下。

吴孔嘉却依旧面无表情,继续道:“那么,千分之五的人口增长,对我大明,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洪武二十六年,天下安定,吏治清明,彼时考得天下六千万丁口,当为信史。”

“其时天下仍是地多人少,生民繁衍之速或比今日京师更快。”

“但为审慎计,我等仍以千分之五核算当时人口增长。”

“那么,从洪武二十六年至今,二百三十四年后的今天,我大明的人口数额是……”

所有人的心思,终于被全部吸引过来。

哪怕再心思深沉之人,也被这条理分明、层层推进的考据之法吸引了注意力。

他们死死地盯着那些屏风,屏住了呼吸。

吴孔嘉缓缓抬起手,轻轻一挥。

哗啦!

所有屏风同时切换到下一页。

一张新的图标,一个巨大到令人不敢直视的数字,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吴孔嘉冷冷地,吐出了那个最终的答案。

“一亿九千三百五十四万!”

整个皇极殿,瞬间炸开了锅!

再也无人顾及君前失仪,所有的震惊、骇然、不敢置信,在这一刻尽数爆发,化作鼎沸的声浪,几乎要将大殿的屋顶掀翻!

“一亿九千万?!这……这怎么可能!”

“看似有理有据,可……可这也太骇人听闻了!”

“不对!还有灾患、战乱、瘟疫!岂能如此简单核算!”

“不错!南方多有溺婴之事,生而不养,人口滋养如何能与竟是一般!”

“若今日已有一亿九千万,那百年之后呢?三万万?四万万?!”

“不可能!天下哪有这么多土地来养活这么多人!”

吴孔嘉冷冷地看着眼前这片混乱,不发一言,心中却同样掀起了惊涛骇浪。

五人之中,只有他出身商贾,于算术最为精通。

这个数字,当初初算出来的时候,连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

是他,亲手花了一个时辰,用算盘反复校验,最终才颤抖着确认了这个结果。

历朝史书所载竟然是真的!

承平两百年,人口便可翻为三倍有余!

这个潜藏在故纸堆中,被无数读书人视而不见的秘密,就这么赤裸裸地摆在所有人的面前。

然而……天下如此多的聪明人,为何只有御座上那位年轻的君主,注意到了它?

“肃静!肃静!”

纠仪官声嘶力竭地呵斥着。

许久,殿中的嘈杂才渐渐平息下来,但那一张张神色各异的脸,却说明了他们内心的震荡,远未停止。

吴孔嘉面无表情,转过身对着御座深深一揖,默默地退回队列。

他的任务已完成。

巨石投下。

而这潭死水,将因此而彻底沸腾。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