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都市小说 > 1979戏梦人生 > 第70章 买几套房子放读者来信?(求追读!)
其实不怪演员们找不到钟山。

这段体验生活的时间,钟山原本就没计划参与,主要是他还有别的事在忙。

就比如此刻,他正蹬着自行车停在朝内166门口,打望着这座五层灰色的大楼。

在这个属于文学的时代,作为人文社的驻地,朝内166号是很多文学爱好者心中唯二的圣地之一。

另外一个圣地,自然是巨鹿路675号,《收获》的编辑部所在。

只不过时至今日,与《收获》分庭抗礼的《人民文学》马上就要离开人文社,重新划归文协下属的作家出版社,办公地点也不再设在人文社内。

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有《人民文学》,这大约是“麦当劳道没有麦当劳餐厅”一样级别的黑色幽默。

这自然也是人文社另起炉灶,下决心搞起了《当代》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全社会的阅读热潮。

从去年开始,压抑多年的文学开始迎来爆发期。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不断出现震撼人心的作品。

民众经历了十年文艺饥渴,仿佛一块沙漠里的海绵,但凡有点水源都要吸收掉。

所以如今几乎所有的文学出版物都供不应求,印刷量动辄以几十万计。

这种局面之下,人文社不想做文学杂志才有鬼了。

所以在1980年这个时间点,哪怕《当代》还处于草创阶段,背靠着人文社这座大山,背靠着社内积累多年的作家资源和出版渠道,依旧可以迅速打开局面。

在楼门口停好自行车,钟山迈步走进大楼里,穿过前楼,来到后面红砖楼的二楼,他读着门牌开始寻找,一直看到“散文组”的字样,知道这里就是《当代》的大本营了。

按照之前跟何其志的约定,他今天是来拿稿费单的。

敲门进去,狭小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人埋首于书山卷海之中,正是何其志。

他闻言抬起头来,一看是钟山,立刻激动地站了起来。

“嗨呀!钟编剧!来来来,这边坐!”

他拉过一把弹簧椅放到自己书桌旁边,按着钟山坐下,就要去倒茶。

钟山打量着这间斗室。

这间小屋中间拼着四张办公桌,沿着内墙一圈,堆满了高高低低的样刊、纸张、文稿,除此之外,简陋得一无所有。

钟山捧着何其志推到手边的茶缸,打趣道,“你们当代还搞‘文字狱’啊。”

“啊?”

此言一出,何其志懵了。

钟山指着四周,“文字围成的监狱,不就是文字狱嘛!”

这话说出来,逗得何其志哈哈大笑,只是笑容中颇有几分心酸。

他指着门口的牌子,介绍道。

“我们杂志橱窗,现在是全社办一起《当代》,出版社小说组、诗歌组、古文组帮我们组稿,还有专门负责编审的通知,最后再由发行部帮我们去组织印刷、发行……

“至于我们四个人,原来主要是散文组的,现在来兼任组稿、审稿工作。”

钟山点点头,劳务外包嘛,他懂!

何其志说罢,弯腰从一旁取出两本1980年第一期的《当代》。

“呶,之前没给你样刊,补偿一份儿。”

钟山接过来翻看了一下,发现自己的小说《神鞭》和话剧《法源寺》都发行在上面。

何其志似乎知道钟山要问什么,一边从抽屉里翻出稿费单,一边补充道,“《夕照街》在下一期上。”

钟山点点头,“发行量如何?”

“成果喜人啊!”

何其志闻言,两根粗粗的手指竖了起来。

“托你的福,这一期刚发行七天,新华书店就打过电话来,抱怨销售得太快、配送的太少!”

“就在昨天,编辑部收到了社里要求加印的通知,现在发行量已经突破到二十万册了!还有十万册正在印刷!”

三十万册的发行量对于一本一毛钱的《故事会》来说,或许不值一提。

但是对于《当代》来说却截然不同。

要知道《当代》可是季刊,厚度足有两三百页,一本就要一块一毛钱,约等于前世花一百多元买一本杂志。

这样的价格,还能发行三十万,足见读者需求之强烈。

钟山谦虚道,“这自然是咱们杂志办得好,怎么能说是托我的福呢?”

“嗨!兄弟,杂志办得怎么样,难道我们自己不知道?”

何其志伸手翻开杂志目录。

“这些作品固然不错,但是要是没有你的《神鞭》在中篇小说里顶着,没有你的《法源寺》在剧本分类里放着,我可不敢说销量能突破得这么轻松!”

他越说越兴奋,“且不说自从一月初,好多报纸集中报导《法源寺》之后,读者们对这部剧本的渴望有多高。单说这《神鞭》,读者尤其喜欢!”

“这玩意儿有江湖、有武侠,还有自我革命,不但看着有意思,还很有格调,我当初拿回来可是受了表演的!”

何其志伸手拿过一个笔记本,翻开指着给钟山看。

“别的地方没统计,但光在津门一个城市,《当代》靠着《神鞭》这部小说,发行量翻了五倍!燕京的发行量也高了快一倍!这可都是实打实的!”

俩人正说话的功夫,办公室的门开了,走进来两个中年人。

何其志连忙起身介绍,“钟编剧,这位是我们副主编孟委哉,编辑朱昌胜!”

对面俩人一高一低,一听说是钟山,高个的朱昌胜立刻挂上了痛苦面积。

“钟编剧,你害得我们好苦哇!你知不知道我这两天搬了多少你的读者来信?”

钟山闻言,好奇地猜起来。

“得有一百封?”《法源寺》公演的时候,他第一波收到的观众来信差不多就是这些。

“一百封?”

朱昌胜大笑,“一百斤都不止!”

说罢,他径直走到墙角,伸手费力薅过一堆捆扎得紧密、堆得比腿还长的信件,一路拖到钟山面前。

“来!你看看你的读者来信!”

钟山接过朱昌胜递来的绳子头,随手提了提。

信件纹丝不动。

“怎么这么多?”

钟山奇道,“这信得有一千封吧?发行量二十万,就能有这么多读者来信吗?”

对于任何文娱、消费行业来说,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沉默的,喜欢发声、评论、互动的人不足百分之一。

当然,月底的穷鬼遇到好评返现时除外。

在这个年代,像寄信这种耗时耗力还倒贴邮费的互动方式,恐怕千分之一都算高的。

按这个比例,以当代的发行量,一次有个一二百封信才合理。

“钟编剧,你不能这么算!”

一旁的孟委哉解释道。

“一本刊物,可远不止一个人阅读啊!普通的报纸,一般能做到一传二、一传三,杂志大约是一传五。

“我们调查过,像《当代》这种价格的刊物,又是季刊,传阅比例可以达到一传十,也就是一本杂志能有十个人看过,甚至更多。

“这么一算,至少有两三百万的读者读过这一期《当代》。

“再加上这一期的刊物里,还有你两部作品,所以来信的概率还要翻倍……”

钟山恍然大悟,“那就不奇怪了。”

“现在好啦!你这一趟,帮我们办公室解决了一个难题呀!”

孟委哉笑吟吟地凑到旁边,“钟编剧骑车没有,我们帮你搬到后座上?”

就这样,早春的寒风中,钟山的自行车后座扎上了这堆沉甸甸的来信。

临走的时候,何其志还不忘嘱咐他,“一定挑几个回信!邮费我们编辑部出!”

得!又摊上活了!

费力地蹬着洋车子把稿费存到银行,一路往首都剧场走的时候,钟山心里直嘀咕。

“莫非以后我也要买几套房子放读者来信不成?”

上千封读者来信不是个小活,钟山扛着回到办公室,蓝因海看得直嘬牙花子。

梁秉鲲则是替钟山忧愁,“办公室马上就没地儿放了!”

此前《法源寺》、《夕照街》公演,钟山就收了一大摞信件,现在还在办公室角里堆着呢。

钟山心想,按这个趋势,自己恐怕真要找个仓库。

想及此处,他腆着脸找到装置组,跟杜二爷好说歹说,从剧院的仓库找了个大箱子,留着放信。

上千封来信,单是读完就花了钟山好几天,他又挑出几十封信写了回信,一来二去,竟然耗费了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

等把回信交到何其志的手里,已经是二月底了。

钟山抽空去前门烤鸭店里看了看演员们采风现场,发现大伙儿如今已经熟练得如同职业工作者。

谭宗尧、林连昆在前台迎来送往,韩山续在后厨顶着满头大汗烤鸭子,其余的人也是各有各的工作,他们每天跟烤鸭店的职工们同吃同作,还不要工钱,这可把职工们高兴坏了。

不过眼下钟山并没有时间跟演员们同甘共苦。

一到三月,燕影厂的电话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