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李玲玲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深陷于自己的创伤记忆之中。
创伤记忆又常以身体感觉和情绪状态存储。
用通俗的话讲,李玲玲就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了;她所观察到的现实世界,也因此变成了她内心世界的投射。
而南祝仁用简单的【接地技术】,引导李玲玲引导她感受身下病床的支撑、毯子的重量和温度,目的是将她从内心痛苦的洪流中重新“锚定”到外部现实的安全点上。
把她的注意力引导回当下的、中性的身体感觉,增强现实感。
只有这样,才能够继续今天的咨询。
不然哪怕有“南祝仁出现”的这个“惊喜”,引起了李玲玲现实性的情绪波动,这种现实感也依旧维持不了多久,之后的咨询南祝仁哪怕说得天花乱坠也只能是枉然。
在完成这些之后,南祝仁再用一句“你现在需要休息和安静”来明确李玲玲当下的状态,进行一种认可和支持,赋予她“休息”的正当性。
也算是为李玲玲今天的咨询定下基调。
……
眼下,李玲玲在听到南祝仁的话之后眼神微微动了动。
她嘴巴微微张开,似乎下意识地想要反驳什么。
都不用猜,南祝仁都能知道对方想要说的是类似“可我是护士”、“我是志愿者”、“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一类的话。
不过,最后这些话还是被吞下去了。
也就是李玲玲面前的是南祝仁了,换成任何一个其他咨询师,都不能让李玲玲按下这种近乎本能的【防御】。
如果是其他的负责人或者领导上司过来,这种近乎于表态的“宣言”还会更加强烈。
这一步也很关键,因为李玲玲终于接受了“需要休息”的安排。
哪怕心里还有反驳的话,但这种默认依旧是一种最低程度的“认同”和对自己的“允许”。
是一种破冰。
于是接下来,南祝仁要进行第二步——
他打量了一下李玲玲此刻的姿势,随后顺着李玲玲之前发呆的视线向外看了一眼。
“你刚刚在看外面吗?”南祝仁问道。
沉默了很久,没有听到回答。
南祝仁知道,李玲玲当时可能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看”的东西,仅仅只是发呆而已。
但南祝仁只是想要丝滑地过渡到下面的那句话而已。
南祝仁抛出了一个问题:“你是想继续这样闭着眼睛躺着,还是我帮你把枕头垫高一点点,让你能舒服些看着外面?”
……
刚刚为止的交流,是把李玲玲的“感受”拉回到现实中,让她现在可以重新变成现实世界的“观察者”。
但这还不够。
南祝仁要继续拉李玲玲一把,让她成为现实世界的“参与者”。
——让李玲玲做出一个“决定”,便是关键。
南祝仁抛出的这个问题,是给来访者提供一个极其简单、无任何威胁性的选择。重点不在于选择本身,而在于将决策权交还给来访者,对抗她的无助感。
李玲玲愿意让南祝仁帮她垫高枕头,那就很棒,这是对自己的环境进行了改变。
但如果李玲玲想要暂且保持现状,那也没问题,因为这也是她的“决定”。
创伤的本质是失控。而通过在咨询中给予来访者微小的、无压力的选择,可以帮助李玲玲重新获得对自身和环境的一丝控制感。
这是对抗无助感的强大工具。
……
李玲玲沉默了一会。
南祝仁也沉默、温和、鼓励地看着对方,在此刻展现出了一种执拗,好像李玲玲不给出一个答案他就会一直等下去一样。
于是李玲玲沉默了几秒,极其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点了一下头。
南祝仁心中松了一口气,如果李玲玲没有给出反应,他肯定不会一直等下去,而是会采取另外一套方案。
好在李玲玲没有这么做。
“好。”南祝仁做出领会了李玲玲意图的样子。
他站起身,动作非常缓慢、轻柔地,触碰到了李玲玲脑后柔软的物体,帮她调整了枕头的高度。
视线微微上移,李玲玲此刻做出一种半靠着的姿势,让她的视线可以望向帐篷口的方向、但又不会直接面对过往人群。
李玲玲的目光闪动起来。
之前,她看向窗外,但看的是虚无缥缈的天和怎么也止不住的雨。
此刻她再看窗外,看的是来来往往的人。
她的呼吸开始变化了节奏,眼球开始了抖动。
她开始感受自己刚刚的决策行为,并且开始真实地承受着决策带来的结果。
南祝仁则坐回椅子,再次陷入沉默。
这次沉默持续了约两分钟。他只是在陪伴,呼吸平稳,像一个稳定的灯塔。
……
接下来,终于到了咨询师真正进行语言干预的“话疗”部分了。
面对此刻被过去包裹住的李玲玲。
南祝仁的目标是激活李玲玲作为“护士”的专业身份和身体记忆,这是一个强大的内在资源,用以对抗“失败者”的负面身份认同。
在个体自我价值感崩坍时,帮助其连接到如她的专业能力、过去成功的经验一类的【积极资源】,可以有效地对抗弥漫性的无力感和自我否定。
又等了一会的时间后,南祝仁再次开口。
他的声音依旧平稳:“在刚刚过来的时候,我听你的同事讲了你身边最近发生的事情。”
李玲玲的目光从窗外移了回来。
“我听说你和病人发生了争执。”南祝仁言简意赅,疏离故事线,“你的上级为此找你谈话,然后你开始昏天黑地地工作,直到把自己累倒。”
说到这里的时候,南祝仁让自己对着李玲玲现在的样子摊了摊手。
“你觉得那个争执、或者说与争执相关的事情是一次‘失败’。所以你用超越极限的工作惩罚自己的‘失败’。”
做出一个无奈的笑,随后停顿了一会。
李玲玲低头,抿了抿嘴唇。
“……对。”半晌后挤出一个字。
虽然简短,但是有效。
李玲玲终于打开了话匣。声音干涩、无力,但是具备基础的连贯性。
“当时……有个病人被消防员抬过来,我帮着去抬担架,但是力气不够,发生了颠簸……病人很难受。”
“然后,在我给他扎针的时候,我心里慌了,扎了两次才扎准……病人很难受,我觉得是我扎针的问题。”
“再后来,我被派去看一个小女孩……那女孩的妈妈是我之前帮过的一个孕妇,那一次我工作完成得还算不错……”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玲玲哽了一下:“但是……那个被我扎了两次针的病人,她老婆之后在外面喊起来……我失控了,然后,吓到了那个小女孩,还有她妈妈……”
来访者说了很多。
但是这些不是重点,南祝仁只是需要来访者说出这些给故事丰富背景而已。
南祝仁问道:“你说的这些,是你认为的‘失败’吗?”
“……对。”来访者点头。
南祝仁道:“那种‘失败’的感觉,在身体里是什么感觉?”
具体事件对于当下的谈话不重要。
此刻的谈话不应该再纠缠于事件的对错,而是引导来访者去觉察和描述伴随情感的身体体验。
这是将抽象情感具体化,让来访者的意识回到对身体的感受。这既是评估,也是继续锚定。
听到南祝仁的问题后,李玲玲的嘴唇动了动。
随后她垂下眼帘,睫毛不时地轻轻颤动。似是回忆,也是在感受。
半晌后,李玲玲发出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冷……很冷……”
好极了。
南祝仁抓住关键点就开始深入:“冷。在哪个部位感觉最明显?”
李玲玲沉默了比刚刚更加长一点的时间,随后道:“……手……还有……胃里……像结了冰……”
南祝仁点头:“嗯,手和胃里,像泡了水……不,更冷一点,像结了冰。”
先【重复】一下。
南祝仁又道:“除了冷,还有别的感觉吗?比如重量,或者形状?”
这是【具体化】和【隐喻探索】的技巧,引导来访者更细致地描述身体感觉,使用用“重量”、“形状”一类的具体描述,帮助表达难以言喻的感受。
李玲玲的呼吸急促起来,盖在身上的毛毯一起一伏。
她道:“有的……很重……像是被一块石头压着,我觉得动不了。”
南祝仁点头:“一块冰冷的、沉重的石头,压在胃里,让你感觉动弹不得。”
再一次【重复】并整合李玲玲的描述,让她感到自己的体验被准确接收和理解。
李玲玲轻轻闭了下眼,像是默认,又像是疲惫。
对话进入本次咨询的关键部分了。
“这块石头现在还在吗?”南祝仁问道。
“……在。”李玲玲答道。
“和它刚刚出现的时候给你的感受比起来如何呢?是轻了一些,还是重了一些,还是没有变化?”南祝仁又问。
李玲玲停了两个呼吸的时间,道:“可能轻了一些……但也可能没什么变化,我不太清楚。”
南祝仁点头:“好。”
他放低了自己的声音,轻而缓地道:“现在,我们不需要移开那块石头。”
“我只邀请你,再一次去感受一下你后背被枕头支撑的感觉——”
南祝仁伸手摸了摸李玲玲的枕头。
“还有毯子的温度——”
南祝仁又指了指李玲玲身上盖着的毛毯。
“让这两种感觉——冷的石头,和暖的支撑——同时存在。”
立刻消除负面感受是不可能的做到的。
南祝仁的目的是引导她意识到,安全的、支持性的感受可以和痛苦的感受并存,以此扩展她的情感承受窗口。
李玲玲依言闭上眼睛,呼吸似乎更深了一点。
半晌后,她回答道:“……可以。”
南祝仁心里点头,李玲玲在咨询中的配合度是相当高的。
他继续道:“很好。那接下来,我们保持着对‘冷的石头’和‘暖的支撑’的感受,试着去回忆——”
他的语气愈发低而稳:“——在你的记忆里,作为一个护士,你的手,有没有过……稳稳地、精准地完成一次操作的感觉?”
南祝仁鼓励道:“不一定是大事,任何一次都可以。”
此刻的话题转向李玲玲的专业能力和成功体验,开始进行关键的积极资源取向式提问,来激活积极身体记忆,以及身份认同。
李玲玲愣了一下,眼神里出现一丝茫然。
然后……慢慢浮现出一点微光。
她低下头,看着自己曾经拿着针管、此刻却无力地放在毯子上的手。
李玲玲的声音依旧沙哑,但有了细微的波动:“有的……”
“我刚进来的时候,给一个孩子打针……他很怕。我,我一边跟他说话,一边就把针扎进去了……他没哭。”
南祝仁用很夸张的幅度用力点头。
语气的波动则是不变:“是在刚当护士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吗?那确实是记忆非常深刻。”
南祝仁道:“你一边跟他说话,一边就把针扎进去了,他没哭——那个时候,你的手是什么感觉?”
南祝仁的眼睛紧紧盯着李玲玲的反应。
只见毛毯上面出现了微微的收缩,那是被手抓紧、摩挲才会出现的变化。
非常好。
就听见李玲玲道:“那个时候……我的手是稳的。因为我练习了很多遍,我一点也不紧张……我知道一定能够成功。”
南祝仁不厌其烦地继续【重复】:“很稳,而且你知道知道一定能成。”
他突然问道:“你现在还能感受到那种‘稳’的感觉吗?”
李玲玲一愣,毛毯下面的手指也停止了活动。
南祝仁道:“能感受到吗?哪怕只有一点点——它可能就在你的指尖,或者手掌里。”
这段对话中,这种“通过回忆过去干得好的事情来反驳现在的失败”的对话技巧,其实在日常对话中常常会出现。
很多人都能无师自通这种安慰朋友的技巧。
但在咨询中出现,使用起来自然更加有讲究。
除了对话节奏的循序渐进之外,咨询师还要去去引导来访者具体化并放大这种积极的身体感觉,将其作为一个内在的力量源。
就看到李玲玲手掌处的毛毯又动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