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都市小说 > 人在香江,缔造全球商业帝国 > 第774章 大佬中的大佬,不留情面的林浩然!
随着郭河年的到来,林浩然也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华商大佬。

这些人,分布在全世界。

有来自香江的、南洋的、欧洲的、美洲的、日本的等等。

其中,又以香江以及香江以及南洋的为主。

这也很正常,毕竟这些地区也更靠近内地。

而内地未来的投资商人,也确实主要以这些地区的老板为主。

什么港商、台商等,林浩然在前世也是经常听闻。

除了林浩然熟悉的郭河年、包裕刚、李加诚、霍先生、曹光标、李钊基、郑玉彤、郭炳生等之外,也有很多他不熟悉但也略有耳闻的商界大佬。

这些不熟悉的人,主要是因为并不是香江商人,所以林浩然不熟悉也很正常。

不可否认,这些人大部分未来都对内地的经济发展,确实做了很大贡献!

所以,在13、14号这两天时间里,林浩然并没有到处去逛了,而是在郭河年的带领下,与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华商进行交流。

而林浩然,自然也成了大家争先恐后交结的对象。

在场虽然华商巨头众多,可如果按照资产排名,没有一位能够比得上林浩然的。

毕竟,林浩然在明面上的资产,就足以让所有人心惊胆战了。

置地集团、港灯集团、中华煤气、九龙巴士、万青集团、银行证券、朗维集团、香江电话等等。

可以说,随随便便拿一家出来,都是足以让在场众人侧目的庞然大物。

而这些企业却有着一位共同的主人,那就是林浩然。

更不用说,这些还只是林浩然明面上的资产。

在场都是商界老手,谁都知道一个企业的实际价值往往远超账面数字。

所以,说到财富,这些华商大佬还真没有一位能与林浩然相提并论。

更令人惊叹的是,林浩然取得如此成就,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

这种崛起速度,在商业史上堪称奇迹。

所以,与其说是郭河年带林浩然结交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华商大佬,不如说是这些商界巨擘们都想借这个机会,与这位新晋的商界传奇建立联系。

14号傍晚,在京城饭店的宴会厅里,林浩然所到之处,总能吸引众人的目光。

即便是那些在商海沉浮数十年的老前辈,也不得不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林生,久仰大名。“一位来自泰国的华商巨头主动上前,“听说您在香江的几场收购战打得漂亮,真是后生可畏啊。“

“陈先生过奖了。“林浩然谦逊地回应,“您在东南亚的实业布局,才真正令人佩服。“

郭河年在一旁笑着补充:“陈先生的卜蜂集团在农牧业领域是亚洲翘楚,你们倒是可以多交流。“

林浩然立即笑道:“确实,我旗下的朗维集团在食品加工方面也有布局,比如你们泰国的红牛便已经被我收购了,说不定我们能有合作空间。“

这番对话瞬间在人群中激起层层涟漪,立即吸引了周围其他华商的浓厚兴趣。

很快,一个以林浩然为中心的小型交流圈悄然形成,众人或站或立、或倚或靠,自然而然地将他围在中间,话题如涟漪般不断扩散。

乍看之下,这场景透着几分奇异——在场的大多是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毕竟商业成就往往需要岁月的沉淀与积累。

可偏偏是这位最年轻的林浩然,还不到三十岁,却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细想却又合情合理。

无论哪个领域,强者为尊都是不变的法则。

林浩然虽年纪轻轻,却在财富积累上远超在场诸多商界前辈。

而商界本就是一片以实力论高下的战场,财富与成就,便是最直接的勋章。

商界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战场,而是需要借力打力、互利共赢的生态。

林浩然虽已打下自己的商业江山,构建起一方商业帝国,但他更清楚“独木难成林”的道理。

如今,能借着这个契机,与这些在世界各地都扎下深厚根基的华商建立联系、互通有无,无疑将为他未来的全球商业布局注入强劲动力,铺就更广阔的道路。

他自然清楚,通过这两天的交流,他不仅建立了人脉,更在华商群体中树立了威信。

这或许也是此次来内地的又一个大收获吧!

毕竟,平时他可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去结识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华商大佬。

不过,林浩然也有些感触,他居然在不知不觉中,便已经成为了华商大佬中的大佬了。

这种感觉,其实也挺美妙的,他很喜欢~

当晚回到钓鱼台,林浩然在日记中写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今日广结善缘,为的是明日共谋发展,华商同心,其利断金!”

他的野心很大,那就是将市场扩展到全世界。

如今仅仅依靠他自己的力量,显然是很难。

哪怕有钱,在别人的地盘那里如果没有人脉,也会遭到排斥。

就像在美国,如果他不是靠炒黄金期货第一时间结识到了花旗银行的董事长沃尔特·瑞斯顿先生,他根本不可能在美国那边获得如此丰厚的利益。

所以,与这些在全球各地都拥有深厚根基的华商建立联系,对他未来的全球布局至关重要。

时间转眼到了10月15日。

京城深秋的早晨带着凉意,但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内却暖意融融。

很快,时间来到了上午的九点钟!

由国计委牵头主持召开的经济座谈会,准时在大会堂相邻的一间中型会议厅举行。

与会者共计二十三人,皆是受邀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商业巨擘,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在各自领域都足以撼动一方经济版图。

林浩然、郭河年、包裕刚、李加诚等人赫然在列,分坐于铺着深绿绒布的长桌两侧。

会议主旨明确:请这些见多识广、手握重金的华商领袖,为内地的改革开放献计献策,更重要的,是希望他们能拿出真金白银,对潜力巨大却也充满未知的内地市场进行大规模投资。

国计委的领导开场白热情洋溢,勾勒出内地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迫切需求,言辞恳切,期待殷殷。

然而,当话筒在诸位大佬手中传递,气氛却微妙地转向了另一种“热烈”——一种谨慎的、带着距离感的客套。

包裕刚作为德高望重的“船王”,率先发言,肯定了内地发展的决心,强调了投资的长期性,并提及了自己在内地航运和造船业的“稳健”布局,具体细节与投资规模则语焉不详,更像是一种经验分享和表态支持。

李加诚紧随其后,笑容温和,语调平缓。

他盛赞了京城的发展速度,提到了长实在内地的一些“有益尝试”,但话锋一转,谈起了投资环境的复杂性、政策的稳定期需要观察、以及“为投资者提供更充分保障”的必要性。

其核心意思不言而喻——大规模投资?

时机未到,还需观望。

别看李加诚失去了和记黄埔,实力大损失。

可仅仅依靠一家长江实业,他依然还是香江商业界的大佬之一。

随后几位南洋的华商代表发言,内容大同小异:对祖国发展表示欣慰和期待,分享一些不痛不痒的行业见解,如轻工制造的成本优势、基建的重要性。

谈及自身投资时却都巧妙地避开了“大规模”和“具体承诺”这两个关键词,要么是现有小项目的延伸,要么是“正在积极研究”、“寻找合适切入点”。

郭河年坐在林浩然斜对面,眉头微蹙,他内心认同林浩然昨日的分析,但环顾四周大佬们的“太极拳”,他原本被点燃的热情也稍稍冷却。

发言时保持了与其他人类似的谨慎基调,只强调了对内地市场的“浓厚兴趣”和“持续关注”。

毕竟,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内地如此庞大,如果得到的支持太少,确实也很难发展起来。

会议进程过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心照不宣的敷衍和淡淡的失望。

国计委的领导们依旧保持着得体的微笑,但眼神深处难掩一丝焦虑。

这些纵横商海数十年的大鳄们,显然都有着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风险评估能力。

内地改革开放的决心虽大,但前路荆棘密布,政策如何落地、市场如何规范、制度如何衔接,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在形势明朗之前,谁也不愿轻易把重注压上。

所谓的“建议”,也就成了泛泛而谈的场面话。

长桌末端,林浩然一直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沉静如水。

他身旁,以“贴身秘书”身份列席的刘晓丽,已经感受到了场面的尴尬和压抑。

原本,林浩然没打算让刘晓丽出席的,毕竟唯有他才知道,这位秘书,不过是临时的罢了。

不过,他注意到其他大佬大多数都带有助理或者秘书,所以干脆就拉上刘晓丽凑数了。

什么都不懂也无所谓,

她偷偷看向林浩然,见他神色如常,那份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沉稳,让她紧张的心绪莫名安定下来,同时也更加好奇,他会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她能感觉到,林浩然绝不甘心只做一个随波逐流的听众。

终于,话筒传到了林浩然面前。

他没有急着开口,而是环视了一圈在座的所有人,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无形的穿透力,仿佛能洞悉每个人心底的盘算。

这片刻的沉默,竟让原本有些嘈杂的低声交流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聚焦在他身上。

这位最年轻、却也是近期风头最劲、且已被内地给予最高礼遇的“新贵”,会说什么?

“感谢领导给予的发言机会,也感谢前面各位前辈的分享。”林浩然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力量。

“今年,对于内地而言,是改革开放浪潮初起、充满无限可能却又面临诸多挑战的关键节点。

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我想结合自身在商业领域的实践以及对全球市场趋势的观察,谈谈几点建议。”

“首先,政策稳定与透明是吸引大规模投资的关键基石。

各位前辈也都提到了投资环境的复杂性,这背后核心的担忧便是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以香江为例,其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政策的连贯性和可预测性。

内地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政策调整在所难免,但建议在关键投资领域,如外资准入、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方面,能够制定长期稳定的政策框架,并向全球投资者明确传达政策意图和调整机制。

比如,可以设立专门的政策咨询委员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和投资者代表参与,定期评估政策效果并及时调整,让投资者吃下‘定心丸’。”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是释放内地市场潜力的核心引擎。

内地地域辽阔,但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在不同地区存在巨大差异。

以交通为例,高效的物流体系是商品流通和产业发展的命脉,路通财就通,如果我们的基础建设都不搞好,谈何改革,谈何引资?”

“再者,人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内地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但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相对短缺。

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体系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可以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华人专家和高端人才回国创业和工作。

比如,提供住房补贴、科研经费支持、税收优惠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内地的经济建设中来。”

“各位前辈,内地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为我们华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们手握资金、技术和市场经验,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内地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共进,内地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林浩然说完,会议室里先是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国计委的领导们眼中闪烁着欣喜和期待的光芒,其他华商大佬们也纷纷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包裕刚微笑着向林浩然投去赞许的目光,心中暗自感叹这个年轻人的远见卓识和担当精神。

“另外,我还有一些话要对在座的各位说说,在座各位都是我的前辈、楷模,在商海沉浮多年,经验见识远超于我,大家刚才所谈的顾虑,诸如政策预期、市场规范、风险管控等,都极为重要,是商业决策的根本。”

他先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这让包括李加诚在内的一些人面色稍缓。

但紧接着,林浩然话锋陡然一转,如同出鞘的利剑:“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风险的担忧和观望上,那今天这个座谈会的意义,恐怕就流于形式了。

改革开放是亘古未有的壮举,它需要的不是锦上添花的客套,而是雪中送炭的担当;

需要的不是隔岸观火的建议,而是躬身入局的行动!”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这几乎是在直接点破前面所有人发言的“实质”,尖锐得让几位大佬脸色微变,也让国计委的领导们精神一振,挺直了腰背。

刘晓丽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手心微微冒汗,她没想到林浩然开场就这么“不留情面”。

林浩然无视了那些微妙的表情变化,他的眼神锐利起来,语速加快,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内地需要投资,但更需要的是能带来结构性变革、能深度融入国家发展脉搏的战略性投资!

而不是零敲碎打的试探性投入。

我们华商,与内地血脉相连,更应当有这样的格局和魄力!”

他稍作停顿,让这番话在每个人心中沉淀,然后抛出了更具冲击力的内容:

“我在此正式宣布,我旗下所有集团,将在未来三年内,向内地追加投资十亿美元!”

“十亿”这个数字,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会场激起巨大波澜。

在座众人即便都是见惯大场面的商业巨擘,也不禁为之动容。

这个数额,超过在场其他人此前在内地的投资总规模,甚至超过了超过一半人全部的身家。

而实际上,十亿美元对林浩然旗下的企业而言,还真不算是一个大数目。

十亿美元,在这个年代,大概也就是50亿港元出头罢了,而林浩然旗下这么多的企业,分摊下去,每家不过是多投资个数亿港元的事情罢了。

他自然不嫌自己投的多,只会嫌弃投得少!

国计委领导激动得几乎要站起身来,他紧紧握住话筒,声音都有些发颤:“林浩然同志,您这个承诺太令人振奋了!这充分展现了爱国企业家的担当!”

“林生对内地市场这么有信心,是不是看到了什么我们没注意到的机会?”会议厅内,一位主要产业在印尼的造纸大王黄奕琮先生试探性地问道,他的问题也代表了在场许多人的心声。

这些手握巨额资本的华商,虽坐拥雄厚财力,却对内地这个既陌生又庞大的市场满心顾虑。

因而,要让他们拿出大笔资金投资内地,他们压根儿就没有这样的打算。

除非,内地能彻底消除他们心中的所有担忧。

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在林浩然身上,这其中不乏国计委的官员们。

林浩然顿感肩头压力如山。

毕竟,一旦言辞有失,他便可能沦为内地引资工作的“罪人”。

不得不说,回答这个问题,着实是件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林浩然心里清楚,此时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左右这些华商巨头的投资决策,进而对内地引进外资的大局产生深远影响。

他沉吟片刻,语气诚恳而笃定:“谢先生问到了关键,信心并非空穴来风,我之所以敢在内地投入重金,是因为看到了三个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他环视众人,目光清澈而自信:“第一是‘势’,改革开放是国家定下的大政方针,发展经济是举国上下的共识。

这个‘势’一旦形成,便不可逆转,我们华商回归投资,既是把握机遇,也是顺应大势。”

“第二是‘人’。”他继续道,“内地有十亿勤劳智慧的人民,他们渴望改变命运,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我在粤省的工厂,工人们的学习能力和吃苦精神,远超我的预期,这样优质的人力资源,是全球罕见的。”

“第三是‘场’。”林浩然伸出第三根手指,“超过十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正在从温饱向小康迈进。

从肥皂、牙膏到收音机、电视机,消费需求正在井喷,这个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足以容纳我们所有人的梦想。”

他这番条理清晰、见解深刻的论述,让在场众人都陷入沉思。

就连见多识广的包裕刚也不禁点头表示认同。

“好,林先生说得太好了!”这时候,国计委的领导率先鼓起掌来。

顿时,整个会议厅都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或许,不少人是跟风鼓掌,可不得不说,林浩然所说的这些,完全没毛病,确实说动了不少人的心思。

掌声持续了十几秒才逐渐安静下来。

霍先生适时补充道:“浩然说得在理,我在内地投资多年,最深切的体会就是:这里的人民渴望发展,政府全力支持,市场潜力无限。

我们华商既有血脉之亲,又熟悉中华文化,实在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两位商界领袖的背书,让在场华商的信心大增。

很快,气氛变得更加热烈,大家开始具体讨论起投资的可能性。

“林生,您在粤省的产业园,是否欢迎其他企业入驻?”一位从事电子制造的台商问道。

“当然欢迎。“林浩然立即回应,“我们正在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非常需要志同道合的伙伴。”

“那我们在物流方面可以合作。”另一位经营航运的新嘉坡华商接话,“我的船队可以保障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

看着交流越来越深入,郭河年欣慰地对林浩然低语:“浩然,你这一步走得很对,独赢不如众赢,把这个蛋糕做大,对大家都有好处。”

林浩然微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