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都市小说 > 人在香江,缔造全球商业帝国 > 第772章 意外的曝光,全民好感度炸了!
林浩然身负的这一“标杆”身份,于他而言,既是闪耀的勋章,也是无形的束缚。

这代表着他在未来行进的每一步,都得比旁人更加审慎。

既要在商业的棋局中落子精准,谋求利益最大化,又得顺应时代大势,不偏离社会整体发展的轨道。

他获得了超出常规的礼遇与关注,自然也就要承受这份荣耀背后的压力,要起到表率作用,同时也得直面随之而来的种种复杂风险。

但林浩然对此毫无怯意。

上一世,他不过是个在生活浪潮中挣扎的普通人,只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行;

而这一世,命运给了他重新书写的机会,他拥有了改写自身命运、乃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时代走向的力量。

能将商业版图与国家发展浪潮紧密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机遇。

林浩然回想起在香江时,与包裕刚等老一辈爱国商人的深谈,他们爱国,却不是很相信内地的未来。

这也是为何包裕刚、李加诚等香江商界大亨前世在80年代对待投资内地这件事情,一直持着非常谨慎的态度。

要么直接就是捐赠,要么就是建些酒店之类的非核心产业,真正大规模投入实业的少之又少。

他们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海外,或者固守香江的地产和港口等传统优势领域。

但林浩然不同。

他拥有前世的记忆,清楚地知道内地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轨迹将是何等波澜壮阔。

这片土地即将迸发出的能量,远超此时任何人的想象。

那些此刻还在犹豫、观望的资本,将来只会懊悔错过了最佳的入场时机。

那些老牌商贾,固然爱国,但他们的思维或多或少还停留在过去的格局中,对内地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心存疑虑。

这些想法很正常,也能理解。

而林浩然,他要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在最需要的时候,以最坚决的姿态押注内地的未来。

林浩然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喃喃说道:“标杆又如何?枷锁又如何?正好借此东风,将我的根基牢牢扎进这片沃土。”

他在香江的事业发展已然触及瓶颈,进一步突破的难度极大,上升空间近乎饱和。

因此,如今对他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在香江以外地区展开战略布局。

布局范围涵盖内地、南洋、日本、欧洲、美洲等诸多区域。

其中,内地市场更是他整体布局中的核心与关键,是重中之重!

终究是历经了整整四个小时的飞行,林浩然虽不觉疲累,却也不急着立刻投入事务。

在国宾馆用过午餐后,他小憩了一个小时养精蓄锐。

下午时分,林浩然带着刘晓丽,还有李卫东、李卫国等人,一同漫步在国宾馆西侧的玉渊潭公园。

湖水波光粼粼,岸边垂柳依依,众人悠然自得。

考虑到晚上还有接风宴,林浩然并未走得太远、逛得太久。

毕竟初来乍到,往后有的是时间慢慢领略这座城市的魅力,倒也不必急于一时。

傍晚,政府在钓鱼台国宾馆设下盛宴,为林浩然一行人接风洗尘,场面十分庄重而热烈。

在这座承载着荣耀与宁静的园林里,林浩然度过了他在京城的第一晚,静谧而难忘。

这一晚,林浩然睡得很沉,很舒适。

芳菲苑的清晨,带着北方深秋特有的清冽空气,穿透雕花窗棂。

林浩然站在窗前,望着外面古木参天、亭台掩映的景致,昨晚抵达时的震撼与思虑已沉淀下来。

刘晓丽轻手轻脚地端来一杯热茶,姿态恭谨,眼神里却难掩对这国宾馆一切的好奇与惊叹。

林浩然接过茶杯,微笑着说道:“今天没什么正式安排,在房间里闷着也是闷着,出去走走?”

刘晓丽一怔,随即心头微跳:“您想去哪里?我,我对京城这一带还算熟悉一点,可以领路。”

林浩然啜了口茶,目光投向窗外更远的方向,那里隐约是京城旧城区模糊的轮廓:“暂时不用去那些名胜古迹,太扎眼,现在正是早晨,找点真正‘接地气’的地方,尝尝老百姓日常吃的东西。”

钓鱼台国宾馆自然给林浩然等人安排了丰盛的早餐,可他却没兴趣吃这些千篇一律的精致餐点。

好不容易身处80年代初期的京城,他想感受的,是真正属于这座城市清晨的烟火气。

“接地气?”刘晓丽一时没完全理解这个词的份量。

“嗯,”林浩然放下茶杯,嘴角勾起一丝玩味的弧度,“比如,豆汁儿?卤煮火烧?找个热闹的胡同,走走看看。”

他想起前世那些关于京城老小吃的传说,此刻身处1981年,正是品尝最地道风味的时候。

刘晓丽闻言,脸上露出几分讶异,甚至有点为难:“豆汁儿……那个味道,特别冲,很多外地人都喝不惯,卤煮倒是还好。”

她心里嘀咕,这位身家难以想象的香江首富,刚享受完国宾待遇,转头就要去挤胡同喝豆汁儿?

这反差也太大了。

“要的就是那个味儿。”林浩然不以为意,“听说过没喝过,今天正好见识见识,至于卤煮,就当主食了。

你去准备一下,换上最普通的衣服,越不起眼越好。”他特意强调了最后一点。

半小时后,两人出现在钓鱼台国宾馆附近一条僻静的街道上。

出门前,林浩然婉拒了政府派驻的人员跟随。

他并没有穿那身精致高档的西服,而是换上了一件崭新板正的藏青色中山装,中山装的领口微微敞开,露出里面一件浅灰色秋衣。

下身是一条深蓝色的劳动布裤子,裤脚被仔细地挽起一寸,显得利落又精神,脚上蹬着一双黑色的千层底布鞋。

刘晓丽换下了那身职业套装,上身是一件枣红色的腈纶混纺毛衣,针脚细密厚实,在秋日微凉的空气里显得恰到好处。

外面罩着一件藏青色的外套,款式简洁,但熨烫得十分平整,是这个年代最常见的款式。

她没有围围巾,颈间露出一截白色的确良衬衫领子,显得干净利落。

头发还特意编成两条辫子,不过不再是垂在肩侧,而是为了方便行动,在脑后整齐地束成了一个低马尾,用最普通的黑色橡皮筋固定着。

这身打扮走在秋意渐浓的京城街头,既不惹眼,又透着一种知识青年般的清爽与干练。

两人此刻的打扮,足以融入这个年代的京城了。

这个年代的京城,安全性还是不用担心的。

不过,林浩然还是特意让李卫东跟随在身边,他也经过了一身打扮,彻底融入了这个年代的京城,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李卫东也能及时应对。

而李卫国等人则是开着政府给他们安排的三辆普通的黑色京城牌轿车,在距离他们十几二十米外缓缓跟着,车窗紧闭。

林浩然三人换乘了两次公交车,最后在靠近前门一带下了车。

这里胡同交错,烟火气扑面而来。

青灰色的砖墙斑驳,狭窄的街道两旁是各种小铺,卖烟酒的、裁缝铺、早点摊子热气腾腾。

空气中弥漫着煤球炉子、炸油饼、大白菜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生活气息的独特味道。

自行车铃铛声清脆,穿着蓝色、灰色工装的人们来来往往,偶尔传来几声京腔十足的吆喝。

刘晓丽凭着模糊的记忆,带着林浩然七拐八绕,终于在一个稍宽的胡同口找到了目标。

一家挂着油腻腻布幌子的小店,门口几口大锅冒着腾腾白气,浓郁的、带着脏器特有香气和香料味的卤煮气息弥漫开来,夹杂着旁边豆汁儿摊那股标志性的、酸溜溜的发酵气味。

几张简陋的木桌条凳支在店外,已经坐了不少食客。

“就是这儿了,林先生。”刘晓丽小声说,看着油腻的地面和拥挤的环境,她有点担心林浩然会不习惯。

“挺好。”林浩然却显得兴致盎然,率先走过去,找了个角落空着的桌子坐下。

刘晓丽与李卫东赶紧跟上。

至于李卫国等人,也早已经将车停在附近,步行进入胡同,在附近坐了下来。

“老板,三碗卤煮,三份火烧,再来三碗豆汁儿。”林浩然用带着粤语口音的普通话,尽量自然地喊道。

这一嗓子,让原本嘈杂的小摊安静了一瞬。

附近几张桌子的食客都下意识地看了过来。

这年月,能来吃卤煮豆汁儿的港商,可真是稀罕物!

尤其是林浩然那身打扮虽然普通,但气质和轮廓,与周遭环境还是有些格格不入。

刘晓丽年轻漂亮,也吸引了不少目光。

老板是个精瘦的中年汉子,利落地应了一声,目光在林浩然脸上扫过,似乎觉得有点眼熟,但一时没想起是谁。

他麻利地切着卤煮。

热腾腾的卤煮很快端了上来,醇厚的酱汤里浸着切成小块的猪肺、猪肠、炸豆腐,吸饱了汤汁的火烧沉在碗底,香气扑鼻。

旁边配着香菜和蒜泥。

两碗灰绿色的豆汁儿也冒着热气,那股独特的酸馊味儿直冲鼻腔。

林浩然拿起筷子,没有丝毫犹豫,夹起一块肥肠送进嘴里,咀嚼几下,点点头:“嗯,地道!火候够,味道足。”

他又拿筷子搅了搅豆汁儿,端起来吹了吹热气,在刘晓丽略带惊恐的目光注视下,直接喝了一大口。

那一瞬间,强烈的、如同泔水般的酸馊味直冲天灵盖!

林浩然眉头猛地一皱,喉结上下滚动了几下,强忍着才没当场吐出来。

这味道……比传说中还“霸道”!

但他硬是憋着气咽了下去,然后长长呼出一口气,咧了咧嘴:“嚯!够劲!真提神醒脑!”

他拿起旁边的焦圈,咔嚓咬了一口,又扒了扒咸菜丝,这才感觉那股劲儿过去不少。

刘晓丽看得目瞪口呆,她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小口豆汁儿,立刻被那味道呛得捂住了嘴,小脸皱成一团,差点吐出来,引得旁边几桌食客发出善意的哄笑。

“哈哈,姑娘,头回喝吧?这玩意儿得就着焦圈咸菜,慢慢品!”旁边一位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戴着鸭舌帽的老大爷笑道,目光却更多地落在林浩然身上,“小伙子,看你吃得挺香啊?外地来的?听口音,南边的?”

林浩然笑着点点头:“嗯,南方来的,以前在电影里看过,今天终于尝到了,名不虚传。”

这时,另一个穿着藏青色呢子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放下筷子,仔细端详着林浩然,越看眼睛瞪得越大,突然失声叫道:“哎呦!您,您是不是昨天电视上,在机场被仪仗队迎接的那位香江来的林先生?林浩然林老板?”

这一嗓子如同在油锅里滴了水,瞬间炸开了锅!

“啥?林浩然?”

“就是那个投资内地建厂的大老板?”

“电视里那个?穿着西装,可气派了!真是他?看着不像啊……”

“真是!真是他!你看那眼睛那鼻子,错不了!旁边那姑娘也像电视里那个秘书!”

食客们一下子全围拢过来,连摊主都忘了切卤煮,抻着脖子看。

原本街上路过的行人也纷纷驻足,好奇地朝这边张望。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胡同里传开。

林浩然也有些惊讶,没想到这么快就被认出来了。

他明明已经打扮了一下,让自己尽量融入这个年代的京城,不愿意被认出来。

在香江的时候,由于他的知名度太高,根本难以像普通人那般,到这些街边小食店吃东西。

所以,来到京城这座陌生且前世向往的城市后,林浩然便起了这个念头。

没想到,这才刚吃点小吃,就被认了出来了。

其实林浩然不知道的是,他过来的新闻,早已经通过京城卫视、央视等电视台新闻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如今这个年代,政府对改革开放是持有很大的决心。

而林浩然,早已经被树立为爱国港商的典范,他的形象早已通过电视屏幕以及报纸传遍了千家万户。

“快来看!香江来的华人首富在咱胡同口吃卤煮喝豆汁儿呢!”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里三层外三层,把小摊围得水泄不通。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眼神里充满了惊奇、好奇、还有一丝不敢置信。

“林老板,您,您真吃得惯咱这豆汁儿?”刚才那位工人老大爷声音都有点颤抖了,他这辈子也没想过能跟这样的大人物坐在同一个小摊上吃饭。

“是啊林先生,这玩意儿咱本地人好多都喝不惯!”旁边有人附和。

“您那么大的老板,咋跑这胡同里来吃这个了?”有人忍不住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林浩然放下碗筷,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没有丝毫架子:“民以食为天嘛,到了京城,当然要尝尝最地道的小吃,体验一下老百姓的生活。

这卤煮,汤浓味美,实实在在;这豆汁儿嘛……”他顿了顿,坦诚地笑道,“味道确实很特别,第一次喝,差点没顶住!

但这是老京城几百年的饮食文化,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好不好喝是一回事,入乡随俗,尊重本地的文化习俗是应该的。

再说了,当老板的也是人,也得吃饭不是?”他语气轻松,带着点自嘲。

他的话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

尤其是那句“当老板的也是人,也得吃饭”,瞬间拉近了和围观群众的距离。

“说得好!”有人带头鼓起掌来。

“林老板真不一样!”

“这才是干大事儿的人!没架子!”

“我就说嘛,人家能投资咱们内地,能是那种看不起老百姓的资本家吗?”那位工人老大爷激动地说,看向林浩然的眼神充满了敬佩。

人群中议论纷纷,充满了善意和好感。

有人大着胆子问能不能握手,林浩然都笑着满足了。

刘晓丽紧张地站在他身边,感受着四周汹涌的热情,深刻体会到了林浩然的魅力。

他无需刻意展示财富权势,仅仅是这种放下身段的真诚和平和,就能赢得人心。

李卫东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人群越围越密,他担心有意外,李卫国等人也迅速悄无声息地靠拢过来,形成一道不易察觉的人墙,将林浩然和刘晓丽护在核心,同时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让一让!让一让!”一个戴着眼镜、脖子上挂着照相机、穿着四个口袋中山装的年轻人气喘吁吁地挤了进来。

他是《京城晚报》的记者,本来在附近吃早餐,准备吃完早餐便到报社去上班。

听到路人议论“林浩然在胡同吃豆汁儿”,立刻意识到这是个爆炸性新闻,拼命赶了过来。

他举起相机,对着正在和一位大妈握手的林浩然,以及他面前那碗喝了一半的豆汁儿和半碗卤煮,“咔嚓咔嚓”连按快门!闪光灯亮起,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林先生!林先生!我是《京城晚报》的记者!”记者激动地喊道,“您作为香江首屈一指的大老板,怎么会想到来这样的小摊体验市井生活?您对豆汁儿的评价如何?”

林浩然面对镜头,神态自若。

他指了指桌上的碗,幽默地说道:“很独特的体验,绝对让人印象深刻!老京城的文化,就藏在这胡同里,藏在这一碗碗卤煮和豆汁儿里。

投资建厂是合作,品尝美食则是交流,两者都很重要,我希望以后能多有机会,在‘规则允许’的前提下,多走走看看,了解真正的人民生活。”

他巧妙地避开了可能敏感的话题,将重点落到了文化和民间交流上。

记者兴奋地记录着,又对着那碗豆汁儿拍了好几张特写。

又逗留了十几分钟,在保镖们的示意和疏导下,围观的人群才依依不舍地让开一条道。

林浩然和刘晓丽在众人的目送和议论声中离开了胡同口。

“林先生,您刚才真是太厉害了!”刘晓丽走在稍显安静的胡同里,心有余悸又充满崇拜,“那么多人……您一点都不慌,说的话又让人听着舒服。”

林浩然笑了笑,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民情如水,有时候,一顿饭,一句话,比投资多少个亿更能让人记住你,信任你。

走吧,再随便逛逛。”

很快,《京城晚报》的记者就以最快的速度将稿子和照片发回报社。

来自香江的超级富豪林浩然坐在胡同口油腻的小桌旁,面前摆着喝了一半的豆汁儿和卤煮碗,正微笑着和穿工装的普通百姓握手。

此刻,报社主编立刻意识到这是绝对的新闻爆点。

傍晚,《京城晚报》出现在京城各地。

头版大幅照片配合醒目标题:《港商林浩然胡同品豆汁儿,超级富豪亲民姿态引热议》

报道详细描述了林浩然如何轻车简从,在胡同小店品尝地道老京城小吃。

尤其着重描写了他“强忍酸馊,笑称独特体验”的细节,以及那句“当老板的也是人,也得吃饭”、“尊重本地文化习俗”的金句。

报道盛赞其“毫无富豪架子”、“真正融入市井”、“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京城文化的尊重和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将其亲民行为与其在内地的大规模投资和慈善捐赠联系起来,塑造了一个爱国、务实、接地气的优秀港商形象。

这张报纸一出,瞬间引爆了整个京城!

街头巷尾,工厂车间,机关单位,人们都在争相传阅、谈论着:

“看见没?人家林老板,据说是华人首富!照样坐胡同口喝豆汁儿!”

“嘿,那味儿多冲啊!他居然能喝下去,还笑着说独特体验!这气度!”

“就是!一点架子没有,还跟咱工人握手呢!比那些鼻子朝天的强百倍!”

“这才叫爱国商人!不光是投钱,是真看得起咱们老百姓!”

“是啊,人家投资建厂,给咱地方赚钱,还捐学校,现在又这么亲民,这样的人,活该他发财!”

“超级富豪爱吃豆汁儿”迅速成为京城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趣闻,林浩然的民众好感度如同坐了火箭般暴涨。

他成功打破了人们对资本家“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奢靡享乐”的刻板印象,以一种极其生动、接地气的方式,将自己的名字深深印在了京城普通民众的心中。

这种发自民众心底的好感和认同,其价值,远非冰冷的商业数据可以衡量。

刘晓丽看着报纸上那张自己也在背景里的照片,感受着外面街道上传来的关于林浩然的议论声,心中对这位年轻老板的敬畏和倾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她隐隐意识到,跟着这个人,她的人生或许真的能看到难以想象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