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历史小说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 第四百二十六章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然而薛国观听到这话,却是冷笑着说道:

“本阁老可没有这么说,至于要怎么处置他们,完全有待陛下定夺,本阁今天说的只是开海一事,倪尚书不要扯得太远了,我们现在的重点是讨论如何通过开海来解决海上走私问题,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而不是纠结于如何处置那些涉案人员。”

不远处,眼看着薛国观没说几句,倪元璐又和他吵了起来,朱慈烺顿时都有点无奈了。

不过无奈归无奈,他觉得这两人吵的其实也蛮有道理的,也都是站在朝廷的角度出发的,只是立场和观点不同而已。

薛国观主张开海,是为了打破禁海带来的经济困境,通过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富,同时借助发展水师来保障国家安全。

他认为只要管理得当,开海可以带来诸多好处。而倪元璐则担心开海会引发南方动荡,考虑到倭寇和海盗的威胁,以及南方官员和勋贵与走私的牵联,害怕处理不当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所以朱慈烺也就任由这两位吵下去了,只要别动肝火就行,毕竟他可不希望这两个老臣出什么事儿。

毕竟这两位可都是人才啊!

在大明这个复杂的朝堂之上,像他们这样有经验、有能力、又一心为国的大臣可不多见。

所以朱慈烺依旧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着两人的争论。

不过好在接下来倪元璐也渐渐冷静了下来。

在他看来,薛国观虽是帝党,但身为大明的内阁首辅,其地位与责任非同小可。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背后都牵扯着大明王朝的安稳,绝不可能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不顾一切地将大明朝堂搅得天翻地覆。

倘若真如此行事,薛国观苦心经营多年的一世英名,必将毁于一旦,沦为历史的笑柄。

而薛国观既然敢如此笃定地说有办法解决开海的问题,莫非他真的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此事?

想到此处,倪元璐原本因情绪激动而微微颤抖的身躯逐渐平稳,他缓缓地重新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眼看着倪元璐冷静了下来,薛国观那紧绷的神经也稍稍放松了一些。

他本就无意与倪元璐无谓地争辩,此刻见对方安静下来,便也懒得再开去吵架了。

随后,他的目光缓缓转向了朱慈烺,虽未言语,但其中的意味却再明显不过。

是在询问朱慈烺是否允许自己继续说下去。

朱慈烺端坐在主位之上并未说话,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薛国观当下便明白了朱慈烺的意思,心中有了底,随后这才清了清嗓子,继续说了起来。

“在臣说出自己的办法之前,有件事情需要禀明太子殿下,这件事情和开海息息相关。”

薛国观说着,便缓缓讲起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薛国观有一个门人在南京担任御史之职,此人名叫梁友岱。

梁友岱乃是北方人,性格耿直,是个不折不扣的愣头青。

他为人刚正不阿,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在当地任职期间,得罪了不少人,无论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勋贵,还是腰缠万贯的商人,都对他颇有微词,心怀不满。

某一天,几个当地的勋贵和商人偷偷地找到了梁友岱。他们神色匆匆,脸上带着一丝惶恐与不安,一见到梁友岱,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是有要事相求,还愿将一半的家产献给朝廷,只求朝廷能饶恕他们之前走私的罪过。

梁友岱当时听得一脸懵逼,只觉得这些人是在诓骗他。

虽说他也听闻过南京一带海上走私现象严重,但万万没有想到这些人居然会主动找上门来。

因此,他当时十分警惕,眼神中满是怀疑,还以为这些人是想要给他设局,企图陷害他。

然而,后来通过一番深入的交流,梁友岱才渐渐明白,这些人居然是真心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朝廷之前在南方收税的手段实在是太狠了。

那些抗税的人,基本上都被抄家灭族,浙江一带因为抗税而死的人就超过了八千多人。

虽然那个时候朝廷还没有明确提及要对海上走私行为下手,但这些人心里清楚,按照朝廷目前的事态,不久之后必然会再次对海上的事务采取行动。

他们为了保全家族的性命和财产,最终决定向朝廷投诚,上交一半的家产以求平安。

不过,这件事情他们也知道事关重大,一旦走漏风声,不仅会威胁到他们自身的安全,还会牵连到当地其他的勋贵和海商。

一不小心就会被斩草除根,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所以他们四处打听,想找一位靠谱的北方官员帮忙牵线搭桥,以便能促成此事。

一番寻找之下,他们就找到了梁友岱,因为梁友岱是北方人,而且刚正不阿,还是内阁首辅薛国观的门人,而薛国观又是帝党核心人物,他们觉得找他准没错。

于是便找到了梁友岱,然后跟他说了这些想法,想让他直接将此事禀报给内阁首辅薛国观,然后再由薛国观禀告给陛下。

当时梁友岱听到这话,还有些纳闷,便皱着眉头问道:

“你们为什么不直接将这件事情禀报给当地的锦衣卫呢?毕竟锦衣卫可是陛下的家臣,处理这种事不是更直接吗?”

然而听到这话,那些海商和勋贵们顿时大倒苦水,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相信南京当地的锦衣卫。

因为南京当地的锦衣卫大多都是世袭的,他们早已和当地的勋贵以及官员勾结在一起,关系盘根错节,就像一张巨大而又复杂的关系网。

要是把这件事禀报给南京当地的锦衣卫的话,恐怕不到明天,他们所有人都会被报复致死,连个全尸都留不下。

梁友岱听到这话,当下也明白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虽然朝廷目前还没有开放海禁的打算,但他心里清楚,之前朝廷好不容易改革了几千年来的税收制度,这一系列的举措表明朝廷有着革新图强的决心,想必解除海禁也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而想要真正解除海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些走私的勋贵和商人们。否则,即便开放了海禁,也会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而乱象丛生。

因此他二话不说,当下就铺开纸笔,写了一封密信。

写完后,他将密信交给一个可靠的亲信,让其快马加鞭地转交给了内阁首辅薛国观。

薛国观接到密信之后,心中也是大喜。

他身处于高位,自然能察觉到常人察觉不到的东西。

他知道不久之后,朝廷一定会解除海禁,毕竟海外的粮食是真的便宜,而且量大,无论朝廷要多少都可以搞到。

只要解除了海禁,朝廷就可以从海外购买更多的粮食,用来缓解大明境内日益严重的饥荒。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海外贸易赚取大量的钱财,为国家增加税收。

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基本上没有哪个皇帝可以拒绝。

不过当然,这种事要是在以前的话,薛国观也不敢有什么想法。

毕竟崇祯以前实在是太窝囊了,面对复杂的朝局和各方势力的掣肘,他往往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薛国观哪里敢对海禁下手啊。

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惹来杀身之祸,还会连累家族。

但是如今很明显不一样了,如今当家做主的可是太子爷。

对于这位太子爷的手段,薛国观还是很佩服的,因此薛国观坚信解除海禁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于是,在稍微思索了一下该怎么向太太子爷汇报之后,他便匆匆赶到了东宫。

再然后,也就是眼下发生的这些事情了。

等这些话说完之后,薛国观当下便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份奏书说道:

“太子殿下请看,这便是臣的门人梁友岱写给臣的密信。”

旁边的小太监赶忙双手接过,随后恭敬地走到朱慈烺面前,将密信递了上去。

朱慈烺接过密信缓缓打开,然后逐字逐句地看着上面的内容。

果然,上面的内容和薛国观说的大差不差,确实有很多商人和勋贵找到了梁友岱,想要通过他将一半的家产捐献给朝廷,以求得朝廷的庇护和赦免。

只不过这上面的人朱慈烺却是一个也不认识。

就在这时,薛国观继续说道:

“太子殿下,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海商以及勋贵都想偷税漏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其实还是愿意缴纳税款,正经做生意的。”

“但是朝廷一直禁海,就算他们愿意缴纳税款,想正经做生意也没有办法。”

“除此之外,这些人还有可能会被其他大海商以及勋贵裹挟,那些人贪得无厌,不愿意缴税,所以连带着这些人也被迫跟着一起偷税漏税了,臣觉得要是从这些人下手的话,说不定就可以解决此事了。”

朱慈烺听到这话,也是点了点头,神色严肃地说道:

“虽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本宫也相信这些人中肯定也有害怕之人,若是朝廷能制定完善的贸易之法,想必他们肯定也是愿意交税做正经生意的。”

毕竟按照《大明律·户律·舶商匿货》规定:

海上贸易需经朝廷许可,未经允许的私人出海交易均属走私。

凡私自携带货物出海交易者,杖一百。

货物、船只没收入官。

这对于那些靠海上贸易为生的人来说无疑是断了他们的生计,多年的心血瞬间化为乌有。

另外,若走私商品为军需物资,如铁器、马匹、丝绸等,刑罚则会加重,可能面临充军或死刑。

除此之外,《大明律·兵律·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还有以下规定:

那就是严禁民间与‘番夷’私通贸易,违者重惩,这一规定旨在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防止外部势力的渗透和干扰。

此外建造双桅以上大船私自出海者,视同谋逆,主犯处斩,家属流放。

谋逆之罪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一旦被扣上这顶帽子,不仅自己性命不保,还会连累整个家族。

看吧,真要按照这个规定执行下来的话,那些勋贵和海商们,至少一半人得被没收家产,另外一半人得被斩首。

而那些想要把一半家产献给朝廷的人正是意识到了朝廷将来可能会对他们下手,所以才想着亡羊补牢,早点向朝廷投诚,以便得到朝廷的宽恕。

至于那些依旧冥顽不灵的勋贵和海商们,大概是想着朝廷刚刚稳定了北方,不可能再对南方出手。

而且他们已经从事了两百多年的走私生意,早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货物的采购、运输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他们自认为凭借这套体系,可以不露痕迹地继续走私,也不担心朝廷会对他们下手。

毕竟人都是有侥幸心理的,刀子没落到脑袋上之前,他们还是会心存侥幸的,总觉得灾难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朱慈烺回过神来之后,随后又将手中的奏疏递给了太监,说道:

“去让倪尚书也看一下。”

小太监听到这话,赶忙接过密信,然后又递给了一旁的倪元璐。

事实上,这个时候倪元璐看不看已经不重要了,毕竟他又不是聋子,早就听到了刚才薛国观说的那些话。

他知道,如果事情真是如此的话,那么这件事情或许可以得到另外一种解决方式。

那就是朝廷先下令,责令那些参与走私的海商或者勋贵们上交部分家产,用于抵消之前的偷税漏税,之后再严格按照朝廷的规定缴纳税款,那么这件事情便可以得到解决了。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解决方式。

不过倪元璐也清楚,有些人总是贪得无厌,不愿交出家产。

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为了守住那点财产不惜铤而走险。而这些人恐怕只能去死了,这是他们咎由自取。

草草看完密信的内容之后,倪元璐再看向朱慈烺,神色庄重地说道:

“太子殿下,关于薛阁老的方法,臣没有什么异议,臣觉得这个方法可行。”

“不过臣还是想说一句,那就是无论如何南方都不能乱,就像臣之前说过的,南方的税收是国家的根本,每年为国家提供的税收数额巨大,如果南方要是乱了的话,那么一定会影响国家的安定。国家一旦动荡不安,百姓就会流离失所,社会秩序也会陷入混乱。在这个前提下,臣绝对支持这件事情。”

朱慈烺听到这话,笑着连连点头说道:

“放心吧,你说的本宫都懂,无论如何,本宫也不会让南方乱起来的,本宫保证会谨慎处理此事,确保在解决开海问题的同时,维护好南方的稳定。”

倪元璐听到这话,不再说话,只是对着朱慈烺拱了拱手。

事已至此,他确实是没什么好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