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历史小说 > 抗战:黄埔将星,开局降服李云龙 > 第四百四十三章 与钢铁慈父的会面,苏长青围歼日耳曼陆军的野心
北极熊国。

最高统帅部!

“最高统帅,朱可夫将军,华西列夫斯基将军!”

“这是日耳曼帝国陆军异常调度的相关情报!”

“还有一份从日耳曼帝国发来的绝密情报,是日耳曼帝国的红党间谍网通过种种渠道获得的一线情报。”

情报第一时间递给了钢铁慈父,虽说钢铁慈父并不插手一线指挥。

但大大小小的事情,钢铁慈父还是会在第一时间知晓的。

“朱可夫同志!”

“情况和你判断的一样,日耳曼帝国围攻斯达林格勒的兵力异常调动。”

“是柏霖城那边,对曼施坦因不信任了。”

“持续半年多的战争,几乎是将日耳曼帝国的战争资源给拖垮了。”

“目前,日耳曼帝国迫切希望尽快结束这一战。”

“我看!”

“我们的机会应该是到了!”

无论是朱可夫还是华西列夫斯基,或者是罗科索夫斯基,都是极为出色的将领。

日耳曼帝国陆军如此大规模的兵力异常调动,自然是瞒不住这些人杰的眼睛。

“日耳曼人的战线铺的太长,太大了。”

“他们获取物资补充需要耗费的精力,比我方大得多。”

“又有游击队的持续性骚扰。”

“关键是石油资源的匮乏,让日耳曼帝国的钢铁战车动不起来。”

“天气寒冷!”

“日耳曼人必然不想在这么寒冷的天气下,与拥有天然优势的我们继续纠缠下去。”

“他们太需要这场胜利了!”

“统帅,我认为您的判断无比的正确。”

“属于北极熊国的机会到来了,在最高统帅您的率领下,北极熊国已经取得了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之钥。”

华西列夫斯基冷静的分析着这一切。

在二战期间,日耳曼帝国有三大名将。

分别为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以及隆美尔。

而与之对应的北极熊国,也有三大名将。

分别为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三人。

其中!

华西列夫斯基是从少将升迁至元帅最快的北极熊国将领。

华西列夫斯基在北极熊国与日耳曼帝国的战争期间仅用约三年时间(1940年授少将,1943年2月16日晋元帅)。

便从少将跃升至北极熊国的元帅,这是战争史上罕见的“火箭式”晋升。

这一速度甚至超越了朱可夫——后者从大将到元帅耗时近三年,而华西列夫斯基从大将到元帅仅用29天(1943年1月18日晋大将,2月16日授元帅)。

在莫泗科保卫战:1941年日耳曼帝国陆军兵临城下时,他领导总参谋部10人小组制定防御计划,组建空军机群弥补北极熊国陆军机动性不足,并指挥首次大规模反攻迫使日耳曼帝国陆军败退,此战晋升中将(1941年10月)和上将(1942年5月)。

斯达林格勒战役:与朱可夫制定诱敌计划,成功转入战略反攻。

1943年1月晋大将,29天后直接授元帅衔,成为北极熊国陆军第二位获此军衔的将领。

后续战役:参与指挥库尔斯克、克里米亚、白熊国之战等重大战役,并于1945年以远东北极熊国陆军总司令身份发起“八月风暴”行动,击败小鬼子关东军。

在斯达林主持的军事会议上,华西列夫斯基故意提出漏洞百出的方案,待斯达林纠正后顺势奉承,既维护钢铁慈父的权威又确保专业决策被采纳。

被同僚讥为“最愚蠢的元帅”,实为“大智若愚”的生存艺术。

其谦虚低调,不居功自傲,强调“军人最重要的是荣誉和尊严”,深得斯达林器重。

整个莫泗科保卫战期间昼夜工作,几乎无休,最高统帅部曾以国家名义下令其每日必须睡足6小时并由领导人监督。

可见华西列夫斯基是多么得斯达林的器重。

当然!

其迅速晋升也与自身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若是无能!

华西列夫斯基也不可能坐到现在这个位置。

就在最高统帅部的会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

负责会议筹备工作的秘书,走到了钢铁慈父的身边说了句什么。

钢铁慈父点了点头。

随即看向了朱可夫!

朱可夫自然而然的凑近了钢铁慈父。

两人说了些什么!

之后,钢铁慈父对秘书点了点头道,“让他进来吧!”

“是,统帅!”

随即,钢铁慈父看向北极熊国一众高层军官说道,“诸位!”

“今天,我们的会议怕是要加上两位从东方来的达瓦里氏了!”

“想必!”

“这位对战争有着超乎常人嗅觉的苏,应该是嗅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

随着斯达林的话音落下。

苏长青与刘参谋长,出现在了北极熊国最高军事会议之中。

看着钢铁慈父!

以及北极熊国一众将星,即便是性格颇为火爆,敢打敢冲,雷厉风行的“雷公爷”。

竟然有几分紧张!

苏长青倒是与在座的这些人或多或少有些交情。

毕竟!

苏长青在北极熊国也是留学了很长一段时间。

而在大运动之后,北极熊国的老牌将领都被清洗一空。

走上高位的。

大多是年轻一代,年富力强的将领。

很多战前将领多为校级(如上校)或将级指挥员(如旅级、师级),40年改革后部分晋升为大将或上将。

这也让苏长青和他们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

这也就是钢铁慈父在压阵,否则的话。

整个军事会议的氛围就不是这样了。

倒是成了老友聚会。

别的不说,就交际这一块。

苏长青那是没得说的。

在哪个军校都是混得开的。

像朱可夫在1929年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进修,并于1931年毕业后再任骑兵旅旅长。

这个时间节点,就与苏长青在北极熊国留学。

甚至参与战争有重合。

苏长青甚至一度被朱可夫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挖走了一段时间。

这也是二人关系为何如此之好的原因之一。

“苏!”

“听说你对这场战争有一些想法!”

“说说看!”

“若是能够改变这场战场的局势与走向。”

“你就是我们北极熊国的英雄,是最亲爱的达瓦里氏了!”

斯达林抬起头看向苏长青。

钢铁慈父的面容,出现在苏长青的面前。

出现在苏长青面前的钢铁慈父,他那张宽大的脸庞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浓密而上翘的胡须,如同高加索山鹰展开的双翼。

略扁的鼻梁上方,是一对深邃的眼眸,在浓眉的阴影下闪烁着警惕而睿智的光芒。

他的额头宽阔,发际线很高,总是梳理得一丝不苟的灰发严谨地向后梳拢。

长期的熬夜与重压在他的眼周刻下了深深的沟壑,但紧绷的嘴角却始终透露出钢铁般的意志。

即便在微笑时,那藏在胡须后的笑容也带着几分难以捉摸的深沉。

当他注视你时,仿佛能穿透表象直视灵魂深处。

那并不高大的身躯因这锐利的眼神而显得威严十足,让每个站在他面前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岁月与权力在这张脸上共同镌刻出独一无二的印记——既像一位沉思的学者,又像一位不容置疑的统帅。

仅仅是看一眼!

苏长青也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一股巨大的压力袭来。

不愧是钢铁慈父啊!

这份压迫感,还真没几个人能够比较的。

能与斯达林的气场相抗衡,甚至在苏长青的心目中略胜一筹的。

怕是只有自己的老师了。

“统帅!”

“各位亲爱的达瓦里氏!”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日耳曼帝国陆军突然的兵力调动。”

“必然是与其指挥官被替换,有关系!”

“临阵换将,向来是大忌。”

“日耳曼人很着急!”

“而着急,就容易犯错!”

“如果我们给日耳曼人一个机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有速战速决。”

“赢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机会,我想!”

“他们是极有可能会犯错的。”

说完,苏长青走向了一张斯达林格勒的地图面前。

开始了他的计划!

……

会议结束之后,刘参谋长看着自己进行速记的笔记。

思考着这一计划的可行性。

苏长青这一系列计划的关键点,就是佯动欺骗,

北极熊国陆军、大夏国陆军在斯达林格勒城区持续进行残酷的巷战,吸引并消耗日耳曼帝国军主力(特别是第6集团军),同时故意在战线两翼部署薄弱兵力,让日耳曼帝国陆军误认为这些区域防御空虚。

当日耳曼帝国陆军深陷城市战之时,北极熊国陆军秘密调动了超过100万生力军、上千辆坦克和大量火炮,这些部队在极度保密状态下完成了战略集结。

之后,便是精准选择突破口。

根据苏长青的推测,日耳曼帝国防线两翼可能是战斗力较弱的罗尼国和意呆利部队防守,这些仆从国部队装备差、士气低。

是最佳的的突破点。

只要足够隐蔽!

且动作迅速,北极熊国与大夏国南北两路突击集团同时发动进攻,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合围,将日耳曼军第6集团军等部队,共几十万万人的兵力困在斯达林格勒包围圈内。

只要达成这一目标!

来一场大歼灭战,不是不可能。

只要行动足够快,足够有力。

斯达林格勒保卫战,将在这一次歼灭战中取得大胜。

“司令,难怪你提到长平之战。”

“这还真是太像了!”

苏长青点了点头,“战争,说到底!”

“殊途同归!”

“长平之战中,秦军以佯败诱敌,使赵军主力在赵括的率领下倾巢出击,深入秦军预设阵地,形成了前线的僵持。”

“北极熊国军队坚守斯大林格勒废墟,将日耳曼帝国陆军精锐的第6集团军牢牢吸引在残酷的城市巷战中,使其无法机动,成为“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陷阱”。”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秘密调动一支奇兵,据《史记》载为二万五千骑)绕至赵军背后,切断其粮道与归路,同时主力部队从两翼展开,完成了对赵军的彻底包围。”

“同时,北极熊国军队也可以秘密集结重兵,选择日耳曼帝国战线上最薄弱的罗尼和意呆利部队防守的侧翼作为突破口,发动强大的钳形攻势,在短短数日内迅速合围斯达林格勒城下的日耳曼帝国陆军。”

“两者都不以满足于击退敌军为目标,而是追求彻底的、毁灭性的歼灭。”

“无论是白起还是这个计划,其目的都是“关门打狗”,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从而根本性地扭转战略态势。”

“朱可夫之所以高度赞同我的计划,无非是他也是这么想的。”

“而包围的核心目的都是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粮草/弹药燃油)。”

“只要被围困的日耳曼帝国军队,像被围的赵军一样因补给断绝而陷入饥饿和绝望,最终丧失了战斗力。这就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

“请君入瓮,瓮中捉鳖!”

“战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正面决战,而是通过巧妙的欺骗、耐心的僵持和致命的侧翼一击,将强大的敌军主力引入绝境,最终实现战略性的大歼灭。”

“其实!”

“时代在变,武器在变。”

“但战争的内核从来没有变过。”

说到这里,苏长青亲哼了一声。

“这些列强打来打去的战争计划,策略!”

“早在几千年前,就被我们的老祖宗!”

“给用遍了!”

“有文字记载,有历史文献流传的国度。”

“其强大的文化底蕴便奠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即便是短暂落后!”

“也会迅速回到历史原有的位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