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靠摸尸杀人,缔造东方日不落 > 第六十章 圣心大悦,千里之外定储君
北伐前线,中军大帐。

帅案之后,燕王朱棣身披重甲,正凝神注视着巨大的沙盘,目光锐利如鹰,审慎地审视着整个战局。

帐内,几名核心将领和谋士肃立一旁,气氛凝重。

建文帝的南军主力已然集结完毕,一场决定国运的大战,即将爆发。

就在此时,一名传令兵手持火漆封口的信筒,快步进入帐内:“报,王爷,北平八百里加急!”

朱棣眉头微微一挑,接过信筒,看到上面熟悉的、属于王妃徐氏的印记。

他那张素来冷峻的脸上,难得地浮现出一丝柔和之色。

他拆开信封,快速浏览起来,帐内众人皆屏住呼吸,不敢发出声响。

他们看到,燕王殿下的表情,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变化。

从最初的平静,到微微的惊讶,再到难以掩饰的欣慰,最后,竟放声大笑起来!

“哈哈哈,好,好一个力挽狂澜!”

朱棣猛地一拍桌案,笑声雄浑有力,震得整个大帐嗡嗡作响:“本王的好儿子,总算是长大了!”

帐内众人面面相觑,皆不知发生何事,能让素来喜怒不形于色的燕王殿下,如此失态。

谋士之首,黑衣僧人道衍上前一步,双手合十问道:“王爷,可是北平传来了喜讯?”

“喜讯?这何止是喜讯,这是天大的喜讯!”

朱棣将信纸递给道衍,脸上的笑意仍未消退:“你们都看看,看看我那个只知舞刀弄枪的儿子,这次给本王送来了一份多大的厚礼!”

道衍接过信,快速浏览一遍,他那一向平静无波的脸上,也罕见地露出一丝惊讶之色。

信中,徐氏以饱含骄傲的笔触,详细描述了北平城遇刺、纵火。

以及朱高煦如何在危难之际,揪出潜伏多年的,南朝奸细头目钱谦的全过程。

信的末尾,更是毫不吝啬地夸赞朱高煦有勇有谋,颇具君王风范。

当帐内所有将领谋士传阅完这封信后,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高阳王殿下此次,当真是立下了奇功!”

“是啊,能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下精准找出内奸,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非凡的智慧和手段!”

“我一直以为高阳王殿下只是在沙场勇猛,没想到在权谋方面,也已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众人纷纷开口,赞不绝口。

他们都清楚,稳固后方、铲除内奸,对于前线战事至关重要。

朱高煦此举,无异于给朱棣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朱棣听着众人的赞叹,心中颇为受用,但他更清楚自己儿子的品性。

单凭他自己,绝不可能做得如此周全,堪称完美。

那个在文会上写出千古绝唱,又在梅园舍身救主的朱岩,他的身影在朱棣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高煦身边,有高人相助啊。”朱棣心中暗自思忖,但脸上却不动声色。

不管过程如何,结果是好的。

高煦能听得进劝告,能用对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长!

朱棣的目光再次落在沙盘之上,眼神变得深邃而凝重。

他有两个儿子。

长子朱高炽,仁厚有余,深得文官之心,但身体肥胖,性格偏软,守成尚可,开创不足。

次子朱高煦,勇武过人,与自己最为相像,战功赫赫,但性情暴躁,头脑简单,此前一直难堪大任。

这是他心中最为纠结之处。

而如今,朱高煦的表现,让他看到了新的可能。

如果,这个最像自己的儿子,补上了权谋和心智方面的短板,那他无疑将成为自己最理想的继承人!

一个念头在朱棣的心中逐渐明晰。

“玉不琢,不成器。”

他缓缓开口,声音虽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传本王将令。”

众人立刻肃静下来,躬身听令。

“命高阳王朱高煦,即刻卸下北平防务,三日之内,赶赴东昌前线,担任先锋大将!”

此令一出,满帐皆惊!

东昌!

那可是南军主力大将盛庸的驻地,是整个战线上最难攻克的地方,双方在此地已经反复拉锯数月,血流成河。

让高阳王殿下去那里担任先锋?那岂不是将他往火坑里推吗?

一名跟随朱棣多年的老将,忍不住出言劝谏:“王爷,还请三思。”

“东昌前线,凶险万分,高阳王殿下乃千金之躯,万一有所闪失……”

朱棣冷哼一声,目光扫视众人:“闪失?本王的儿子,若是连这点风浪都经受不起,还谈何继承本王的江山!”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本王就是要让他去最危险的地方,在血与火中好好地锤炼一番!”

他看着众人,声音斩钉截铁:“本王要看看,他到底是真金,还是镀了金的顽铁!”

众人闻言,心中一凛,再无人敢多言,他们都明白了燕王的决心。

这是考验,更是磨砺!

若是高阳王能从东昌的惨烈战事中突围而出,那这储君之位,怕是真的要易主了!

……

三日后,北平城。

高阳王府内,传出了朱高煦中气十足的抱怨声:“父王也真是的,我这刚立下大功,屁股还没坐热呢,就把我调到东昌那鬼地方去。”

“那盛庸岂是好惹的?这不是摆明了让我去送死吗?”

他手里拿着调令,在书房里焦急地来回踱步。

就在这时,一个沉稳从容的声音从门外传来:“王爷,这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天大的好事。”

朱岩身着青衫,手臂上的伤已好得差不多了,缓缓走进书房。

朱高煦看到他,如同看到救星一般,连忙迎上前去:“兄弟,你可算来了!你快帮我分析分析,父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朱岩微微一笑,示意他稍安勿躁。

“王爷,您在北平立下奇功,父王龙颜大悦,可这功劳,毕竟是在后方,属于安内之功。”

“而储君,未来的一国之君,更需要的是什么?是攘外之能,是开疆拓土的赫赫战功!”

朱岩的目光仿佛能洞察人心。

“父王将您调到最艰难的东昌前线,正是因为他对您寄予了厚望。”

“他想看看,您这把宝刀,在真正的烈火中,能否锻造成一把无坚不摧的绝世神兵!”

“这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天赐的良机!”

“只要您能在东昌打出威风,打败盛庸,那您在军中、在父王心中的地位,将再无人可以撼动!”

朱高煦听得热血沸腾,眼中的抱怨和畏惧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熊熊燃烧的战意!

“兄弟说得是,我明白了!”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但他随即又有些底气不足,挠了挠头道:“可那盛庸,确实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朱岩看着他,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他上前一步,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道:“王爷放心,朱岩,必当与王爷一同前往。”

“东昌城下,我与您并肩作战,为王爷谋划好一切。”

“盛庸虽强,但在我们兄弟二人面前,不过是块垫脚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