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哥,和尚没前途,咱造反吧 > 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既言有法,就请施之
朱瀚、朱标并姚谨远远站在二层茶楼的窗后,隔着半张竹帘子看。

朱瀚的目光在绳上只停了一瞬,便移到了人群里。

瞽者也来了,他不坐棚,只在桥石旁侧耳听。小儿捧着一只半旧的瓷碗,站在他身边,小心扶着。

棚下站着两批人,一边是米行的伙计,一边是运河来的船户,争的是两船湿了边的陈米该按新价还是旧价。

那青衫中年人把红绳一拍,声音越发大:“摸!不摸的滚一边!我这棚规矩大着呢!”

几个人上前摸绳,青衫人便掂着脚尖在旁边看,不住点头摇头。

摸到第五个人,他忽然拍掌大笑:“好一个稳!来,先给这位让!”

那人摸完绳,回头便朝船户做了个鬼脸,船户立时不忿,冲上来骂。

青衫人顺势一推,二人几乎要扭打在一起。

人群里有人趁乱往旁边的箩筐里摸,动作却不甚娴熟,被瞽者敏锐地听出动静,低声:“左后,脚尖抖,偷。”

这边闹声噪得更大。朱标忍不住要动,姚谨一按他袖子。朱瀚却目光一凝,轻声:“再看一刻。”

青衫人忽然一转身,冲人群高声道:“今日特许!谁想让对方服气,可上这台,摸完绳再各写一句话,谁写得稳,我就判谁理直!”

他说着,从旁边拿出两张厚纸,摆在一块短桌上,又特意把笔架一偏,像是怕人抢走,实则恨不得人去抢。

朱瀚的指尖在桌下轻轻弹了弹,暗尺一线纹理从人心里浮出——青衫人讲话的尾音里有一丝虚滑,像雨后青苔的边角,不小心就会滑倒。

他又看人群,几个伙计眼上带红,肩颈紧硬;船户那一边,有一个年轻人看着凶,其实呼吸不齐,眼睛总向左后扫。

左后,果然有个瘦小的朱标,手里捏着一把细小的铁钩。

“上。”朱瀚语声几不可闻。

姚谨一闪,已从后窗掠下。

朱标提气,却被朱瀚轻轻抓住手腕:“走正门。”

二人从茶楼下走出,正对着那棚而去。

青衫人远远一看,见来人气派不俗,先自觉摸了绳,手却只一虚抚,便笑吟吟拱手:“两位要断个事?我这棚有名,没人不服。”

朱标还未说话,朱瀚先揖:“先摸绳。”

青衫人似笑非笑,伸手摸了,这回真摸,掌心在绳上停了半息。

朱瀚看着他的手,淡淡道:“你摸得稳是稳了,可惜稳的是手,不是心。”

青衫人脸色一变。

这时,人群里忽然传来一声轻喝,姚谨一把拧住左后的朱标,朱标手里的铁钩叮当落地,吓得人群一退。

青衫人脸上的笑这才彻底挂不住,他猛地一拍桌子:“谁家的狗东西在这儿撒野!”

话音刚落,棚边一支短笛响了一声,又一声。

清亮的笛音像刀子划过帘子,直直切进吵闹里。

人群不由自主一静。是那个姓金的朱标,雨里长高了些,眼神澄明。

他看向朱瀚,没笑,也没得意,只拿着笛,像握着一把直尺。

朱瀚点点头:“五声。”

朱标沉稳地点了五下,笛音一收即止。

那一瞬,青衫人说出的话音妖滑的尾巴——被笛声硬生生切掉了。

人群的气一下子减了半成。

“这棚,”朱瀚转身,背对青衫人,对着人群开口,“借的是‘绳’,不是‘名’。你们来,是求一个心里服气,不是求谁赢谁输。谁摸了绳,手心有温。

谁摸完就去抢,就算他字写得再好也无用。

今日先不论价,只论规:谁先摸绳,谁先报出这一路最怕的事。怕湿,怕霉,怕潮,怕迟。你们一人报一样,谁报得最诚,谁的价先定。”

他话说到一半,忽然回头看向青衫人,“你挂的是绳,心却挂在钱上。你若还想做这棚主,先在绳上停一寸半,让你心里的‘钱’落半寸。我给你再摸一次。”

青衫人这会儿知道来的是硬茬,犹豫半晌,还是伸手。

掌心在绳上停住,过了一息两息,三息……他努力让自己心里“落”下去,却总在半寸处打滑。

瞽者听得出他的呼吸有明显的中段提气——是作假。姚谨站在他侧后,像一杆冷硬的标枪。

朱瀚不揭,只轻声:“停不住,就放。是人,谁没有‘想要’。你若敢当众说你想要,我便信你三分。”

青衫人喉头动了动,竟真的低声道:“我想要……赚些钱。家里穷,去年雨多,母亲病了。我……我见你们的棚火,便想着……”

这话一出口,人群的怒气就松了半寸。瞽者叹了口气,似笑:“脚跟落地了。”

朱瀚收回视线,转向米行与船户:“好了,说你们的。你们一路最怕的是什么?”

一个伙计先出声:“我们怕的是霉味,一散开,三日米就坏。”

船户那边一个老船工应:“怕的是逆风,晚一日,价就落。”

又一个年轻船户窘迫地抬手:“我怕的是卸货时手一滑,袋破了,今儿早上我就破了两个。”

众人笑作一团。紧张的筋被重新按回筋槽里。

朱瀚道:“霉怕散风,逆风怕预留。你们先把怕的放在前头,价就在后头。船户先在棚里‘留半寸’,先卸不散味的,之后米行在后头用帘子挡风。你们两家,先把最怕摆到台面上,别把价挂在脸上。”

众人低低应着。朱瀚又道:“至于这棚——拆了。”

青衫人脸色惨白。

朱标上前两步,手掌按在红绳上,抬手便往上一提。

那条粗藤绳被雨水泡得发涨,竟也给他一硬力提起半尺,露出底下系绳的暗钩。

姚谨一脚踢飞,暗钩“当啷”落地。青衫人嘴唇哆唆,扑通跪下:“王爷,我……我错了。”

“错不在你一人。”朱瀚看着他,“是这‘名’。以后谁敢私立棚,挂红绳、写牌匾、收银钱、定输赢——杀无赦。”

他停了停,声音却忽然转柔,“但若有人用棚,做正事,也可立,不收钱,每日给一碗粥。谁来挂牌,不许写字,就照人的脸。谁敢在牌上写自己的名,我就把他名从这城里抠出来。”

回宫的路上,马车内微微摇。

朱标捏着一根细绳,心里还在回味拆棚之事。

他忽然问:“皇叔,这‘暗尺’……”

朱瀚看他:“你听出来了?”

“你说青衫人停不住,便让他说‘想要’,我就想起你在棚下对书童说‘你把停写成亭’。我猜,皇叔你心里又多了一把尺。”

“这把尺,你也有。”

朱瀚道,“叫‘听实’。你若敢在心里先承认自己‘想要’——想赢、想快、想被人夸——你就能听出别人那一口虚气。拿人当人,别当戏子。戏子要演,人才肯看;人只要说,别人就肯听。”

马车外,宫城的檐牙飞出一抹黑,像一张大口在夜雨后吐出一口新气。

车刚进承天门,一名内侍已迎在廊下,低声道:“皇上急召。”

奉天殿里烛火如昼。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身旁放着一根旧竹杖,是打仗时带来的,从未离身。

他见二人,眼里有喜有怒,把竹杖往桌上一敲:“朕说那个什么‘公棚’,果然是祸端!你们拆得好!”

朱瀚躬身:“兄长息怒。偷法者,偷了名。”

朱标气笑:“这是要把绳子变成绳索,套在人脖子上。”

朱元璋哼了一声,眼角的皱纹深了一道:“你皇叔刚说完‘名’字的害,杨宪就递上这样的折子。他是读书人,懂不懂?”

“他当然懂。”朱瀚淡淡,“所以才想借名。在朝堂挂上匾,便以为理直气壮。”

“那你们说,怎么办?”朱元璋盯着两人,目光如钉。

朱标上前一步,沉声:“臣请对杨宪,当庭辩。”

朱元璋挑眉:“你?”

“是。”朱标抬眼,“儿臣不想总躲在皇叔背后。”

朱瀚看着他的侧脸,微微一笑:“那便辩。不是辩他的嘴,是辩他的心。明日午朝,棚在殿门口搭起。谁上朝,先摸绳。让他当着百官,摸给天下看。”

朱元璋哈哈大笑,笑声里有年少打马过关的豪气:“好!就这么办。”

第二日,午朝。

奉天殿前,果然有一根红绳静静悬着,绳下放着一块不写字的光滑木板。

百官面色各异地走来,或好奇或不屑,最终都还是伸手摸了。

有人摸完舔了舔嘴唇,有人摸完咽了口唾沫,有人摸完眼神躲闪。

朱瀚在侧,背手而立,神情淡淡。

朱标站在他旁边,一身朝服,眉目沉稳。

杨宪姗姗而至,身着朝服,冠带整肃。

他见了绳,先是一怔,随即冷笑:“殿前立杆,如同戏台,成何体统?”

朱标往前一步:“杨大人,你执意要立官棚,就请先摸绳。你摸得稳,天下人才能服你立;你摸不稳,写得再多的章,都是一纸空谈。”

杨宪面色微僵,转瞬即复常,走到绳前,伸手按上。

他极尽克制,呼吸放缓,手掌在绳上停住,整个人像融进了红色之中。

人群里有人低声称赞:“稳!”又有人冷冷哼了一声,不表。

朱瀚看着,心里的暗尺轻轻一拨——杨宪稳,稳在气口,但他刻意把肩胛向后,借了背脊的力压住胸腔,像是把一口翻滚的水摁在锅底。

摁得牢,却不透气。若是行军,这样的人走不长。

若是断案,这样的人记得的,是自己的说法。

“杨尚书稳。”朱瀚朗声,“但稳得太满。满则溢。你若立官棚,朝廷名头一压,旁人连想都不敢再想。如此,棚便死了。”

杨宪收回手,皮笑肉不笑:“我等为百官之先,代天子理天下,是名,也是责。你说心棚要活,要人自定。人心多端,如何让它活而不乱?”

“靠空,靠心。”朱标接口,神色安然,“心棚不是断输赢,是让人把最怕的摆出来。你若立官棚,先问他怕什么,再问他要什么,再让他停半拍。

他自己先松了,争就小了一半。你立不立官棚,不在于你站在棚前是不是官,在于你敢不敢让自己心里的‘要’先落半寸。你想要的是秩序,这‘要’字落下去,就给别人留了路。”

百官哗然,议论纷纷。朱元璋端坐在殿上,表情看不清。

杨宪笑意更冷:“太子殿下说得轻巧。可民间纷争,三言两语怎能定?若不收棚费,谁来维持?若不立官名,谁敢服气?”

“收钱可以,收名不行。”

朱瀚淡淡,“棚费可以,写成‘粥’。每棚每日只收一碗粥,给来此的人喝。官不拿钱,官只拿‘看’——看他手心的汗,看他‘怕’字说得真不真。至于服气——让百姓摸绳。一百人摸,九十人心静下去,你这官就服得起。若摸完绳,还是乱,那就把棚拆了。棚不能立在官上,只能立在心上。”

这一番话,像一盆冷水浇在殿前,熄了一半火,却也逼出一些真正的蒸汽。

杨宪抿着唇不语,眼里闪过一丝不耐。

他忽然转身,朝后一指:“既然如此,不如当庭试一试。”

人群分开,露出两名衣着朴素的男女。

男的三十左右,女的抱着个襁褓婴儿,眼眶赤红。

男的作揖:“小民刘山,告同村张二,强占小溪边地界,挡了我家打水。婴儿病着,三日没换水,我……我急。”

他话到“急”字时,喉头一紧,眼眶里的水珠打着转。

杨宪负手:“这等民事,最是棘手。王爷与太子既言有法,就请施之。”

朱元璋面无表情点头:“试。”

朱瀚与朱标相视一眼。朱瀚先请二人摸绳。

男子果然手心发烫,摸上去像要把绳子握断,停不到半息就收回了。

女子抱着孩子,手却出奇地稳,掌心在绳上停得极久,像在上面把婴儿的气息铺开了一小层。

朱瀚心里暗尺一拨,心下有数。

又请对方——张二——上前。那人五十许,面皮薄,眼神躲闪,摸绳时故作镇定,掌心却有细微的跳动,像热锅边的水泡。

“先不是争地界,是争水。”朱瀚道,“地界可后勘,水今天就得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