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历史小说 > 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 > 第146章 想得太多的张溥
正阳门大街,这条大明的心腹要道,此刻正被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浪所席卷。

人潮如织,车马喧嚣。

往日里,这里的热闹是商贾的叫卖,是行人的奔走,是属于市井的繁华。

而今日,这股热浪的核心,却是一家家平日里门庭算不上最热闹的书局。

“让一让!让一让!”

“别挤了!后面排队!”

“掌柜的!再匀我一份!就一份!”

鼎沸的人声几乎要将书局的门槛踏破,无论是穿着体面的员外,还是头戴方巾的士子,此刻都失了平日的从容,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将手臂和银钱奋力地往里递。

人群中央,一个好不容易抢到一份《大明时报》的儒衫士子,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三四个脑袋围了上来。

“这位兄台,我出二钱!匀给我如何?”

“我出五钱!”

儒衫士子刚想拒绝,一个胖商人直接挤开众人“一两!兄台,行个方便!”

儒衫士子眼睛一亮,那份还带着墨香的报纸,瞬间易手。

胖商人如获至宝,高举着报纸,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得意洋洋地离去。

不远处,几个结伴的太学生簇拥着一个买到报纸的同窗,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脸上的兴奋与喜悦,仿佛是中了举一般,开开心心地朝着城北国子监方向走去。

夏允彝和他的小厮夏安,就站在这片喧嚣的街口,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

这哪里是买报,分明是抢钱!

夏安咽了口唾沫,有些畏惧地看了一眼那几个人头攒动得最厉害的书局,小声问道:“老爷,咱们……还进去吗?”

夏允彝的脸上青一阵白一阵。

他想起昨日在酒宴上,对着好友张溥拍着胸脯做的保证。

“乾度兄放心,区区一份时报,包在我身上!”

话音犹在耳边,眼前的景象却像一记无声的耳光。

他咬了咬牙,像是下了某种决心。

“买!为什么不买!”

他沉声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已经应承了乾度兄,岂能在此退缩!”

他指着街面上两个最大的书局,对夏安道:“你去那边,我去这边,分头行动!”

“好嘞,老爷!”夏安应了一声,提起衣摆,跟着夏允彝一同冲入了汹涌的人潮之中。

……

片刻之后,夏允彝被一股大力从人群中推搡了出来,发髻歪斜,衣衫也起了褶皱,狼狈不堪。

他扶着墙喘了几口气,抬眼在人群中焦急地搜寻着。

很快,他在街角一家米铺的屋檐下,发现了四处张望的夏安。

“可买到了?”夏允彝赶忙迎上去。

夏安垂头丧气地摇了摇头,脸上满是灰尘。

“小的冲进了四五家书局,嗓子都喊哑了,全都问过了。”他喘着粗气道,“司礼监经厂库印的原版时报,早就卖完了。现在各家书局雇的先生们正在抓紧誊抄,可就算是抄本,下一批送到也得一个时辰之后,而且……而且全都被人预订了!”

他抬头看了看太阳,苦着脸道:“老爷,未时都快过半了,等下一批怕是也等不及了。您那边呢?”

夏允彝的脸颊微微发烫,含糊地应了一声:“……我这边,也是如此。”

——他不好意思大声嚷嚷,挤着挤着不知怎么地就被挤出来了。

他心中懊悔不已。

都怪昨日贪杯,一觉宿醉,竟起得这般晚。

若是能早一个时辰,何至于此!

“这可如何是好?”夏允彝急得在原地踱步,“灯市口那边没有,这里没有,莫非真要去城隍庙碰碰运气?万一城隍庙也没有怎么办!”

就在主仆二人一筹莫展之际,身后传来几声轻咳。

“这位先生。”

夏允彝闻声回头,只见米铺的掌柜正站在柜台后,笑吟吟地看着他。

那掌柜约莫五十来岁,面皮白净,留着一撮山羊胡,笑容显得格外和煦。

“可是要求购《大明时报》?”

夏允彝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连连点头:“正是!必须是九月二十日那一期,旁的不要。掌柜的,您有?”

米铺掌柜脸上的笑容更深了,捻着胡须,慢悠悠道:“不巧,小老儿这里,倒确实还存着一份。而且是宫中经厂库的原版,油墨鲜亮,刻工清晰,绝非外面那些粗糙的抄本可比。”

他咂了咂嘴,仿佛在回味什么美味:“我买来读过了,啧啧,那篇文章,当真是……石破天惊,鞭辟入里啊!”

夏允彝此刻哪里有心情听他感慨,急切地拱手道:“掌柜的,我受友人所托,未时之前务必要买到一份过去赴约,您看……可否忍痛割爱?”

话一出口,旁边的夏安翻了个白眼。

完了,这话说得太实诚了。

果然,那米铺掌柜的眼中精光一闪,笑容愈发可掬。

“先生既是急用,又是为了赴约,小老儿本不该成人之美。”他话锋一转,慢条斯理道,“只是,这份报纸实在太过精彩,其中言论,可谓振聋发聩。小老儿也是爱不释手……”

他顿了顿,笑眯眯地看着夏允彝,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

“看在先生受人之托的份上,卖给您,也不是不行。不过嘛……”

“——得加钱!”

夏安早就料到如此,上前一步,毫不客气地问道:“多少钱?”

掌柜的不紧不慢地伸出一个巴掌。

夏安眉头一挑:“五钱?”

掌柜的摇了摇头,将手掌来回一翻。

“五两!”

“什么?!”

此话一出,主仆二人,齐齐倒吸了一口冷气。

夏安不敢置信地指着对面书铺的方向,怒道:“你这心也太黑了!原版才五文一份,对面书铺抄也只卖百文一份!你这转手就要翻上百倍?”

掌柜的却是不为所动,依旧慢悠悠地摇着头,只吐出两个字:“原版。”

“这东西也就这两日值钱!”夏安气急败坏道,“国子监里到处都在传抄,等过两日,你这纸就不值钱了!”

掌柜的还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摇着头,重复道:“经厂库原版。”

夏安气得眼角直抽。

这米铺老板,分明是看准了他们是急着要的冤大头,想着一次吃个肥的!

都怪这傻子老爷,多嘴说那傻话,这下被拿捏住了。

他拽了拽夏允彝的袖子,道:“老爷,咱们走!去城隍庙看看,我就不信了,偌大一个京城,还找不到一份报纸了!”

然而,他一拽之下,夏允彝却纹丝不动。

夏允彝站在原地,仿佛两脚在地上生了根,脸上满是犹豫和挣扎。

一匹上好战马也不过八、九两,花五两买一张纸实在是贵得有点匪夷所思了。

但是……这钱他也不是出不起,更关键的是稍后的聚会还等着这份报纸呢。

另一边,是自己对朋友的承诺,是那篇文章中可能蕴含的惊天秘密。

片刻之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抬起头,看着掌柜,试探着问道:“三……四两,行不行?”

那掌柜的眼神瞬间一亮,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一拍柜台,朗声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看在先生如此急切的份上,小老儿今日就吃回亏,四两就四两!”

夏允彝心中顿时咯噔一下。

叫得低了!

但话已出口,众目睽睽之下,却又难以反悔。

他万分不舍地从袖中摸出四两碎银,紧紧攥在手心。

那掌柜的却是个利索人,一把将银子从他手中“拿”了过来,掂了掂分量,这才笑容满面地从柜台下,掏出一份迭得整整齐齐的时报,双手奉上。

“先生,您瞧,这纸张,这用墨,这书法,那叫一个地道!”

夏允彝接过报纸,小心翼翼地展开一角。

果然是经厂库出品,纸张厚实,雕工精美,字迹清晰,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

事已办成,他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那份心痛的感觉也淡了许多。

他将报纸仔细地收入怀中,对夏安道:“走吧,时辰不早了,快些过去。”

……

高梁桥西北十里,有泉水平地而出,汇为海淀。

此地水草丰茂,烟树葱茏,乃是京郊一等一的风景胜地。

武清侯李家的别业“清华园”,便坐落于此。

园林占地十里,亭台楼阁,假山流水,极尽奢华。

只可惜,这等地方,并非寻常士子所能涉足。

夏允彝与一众应邀前来的士子,便在清华园外,丹棱旁的一处临水木亭中,设下了今日的筵席。

远远望去,亭中人影绰绰,水面波光粼粼,远处的海淀在秋日下宛如一块巨大的碧玉,风光旖旎。

夏允彝带着夏安匆匆走入亭中,亭内十数道目光齐刷刷地看了过来。

首座一人,身着月白儒衫,面容开阔,正是此次宴会的东主,张溥。

他见夏允彝前来,哈哈一笑,站起身来:“彝仲兄何来迟也!按规矩,当罚酒一杯!”

夏允彝团团一揖,脸上带着歉意,却无半分扭捏:“途中俗事耽搁,来迟有错,该罚,该罚!”

说罢,他走到案前,端起一杯酒,仰头一饮而尽。

“好!”

“夏兄直爽!”

亭中众人齐声喝彩。

人群中,一人斜倚着亭柱,懒洋洋地开口揶揄道:“依我看,彝仲兄这哪里是认罚,分明是来骗酒喝的。”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笑作一团。

夏允彝定睛一看,说话那人面容清瘦,眉宇间带着几分不羁,正是张采。

他用手虚指,笑骂道:“好你个张受先!今日我非要将你灌醉不可!”

张采斜靠在栏杆上,敞开着胸襟,手中拿着一根细长的竹竿,正有一搭没一搭地逗弄着水中的游鱼。

他也不回头,只是嗤笑一声:“夏彝仲,今日这筵席上的酒,可不是你想喝,就能喝的。”

张溥微笑着看着二人笑闹,并不言语。

待亭中笑声稍歇,他才轻轻咳嗽一声。

“诸君。”

声音不大,亭中却逐渐安静了下来。

张溥站起身,环视众人,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人已到齐。今日在座的,皆是我张溥的好友,却未必各自相识。我先为诸位君子介绍一番。”

他抬手一指夏允彝。

“夏允彝,夏彝仲,松江府华亭县人。”

夏允彝对着众人一拱手,众人亦纷纷回礼。

“徐汧,徐九一;蒋灿,蒋韜仲。二位皆是苏州府长洲县人。”

“史可法,史宪之,开封府祥符县人。”

随着张溥的介绍,各人陆续起身见礼,亭中的气氛,也由方才的松快,渐渐转为严肃。

张溥又指向两个身材明显比寻常文士高大健硕的青年。

“张名振,张侯服,应天府江宁县人。”

“李若链,李成甫,上林苑番育署人。”

“二人此番皆是欲赴明年武试。”

这二人起身行礼时,虎虎生风,目光锐利,显然是习武之人。

最后,张溥才指向自己和张采。

“张采,张受先。”

“张溥,张乾度。我二人,乃是南直隶太仓州人。”

一圈介绍下来,筵席的气氛已然不同。

张溥待众人重新落座,朗声道:“今日之宴,我为东主,当先定规则。”

“其一,今日之宴,不谈风月,不论诗词,不作制艺八股,只谈经世济民之策!诸君可同意否?”

众人神情一肃,互相看了一眼,随即纷纷举起了右手。

张溥点点头,继续道:“其二,今日之行酒,不以酒令,不做惩罚。唯有经世之言,鞭辟入里,发人深省者,方可得酒一杯,以作润唇之用!诸君可同意否?”

众人再次举手。

“其三,”张溥的声音愈发洪亮,“今日规程,先由一人,为我等诵读雄文,而后,我等再各自抒发胸中之见!诸君可同意否?”

众人第三次举起了右手。

三次举手之后,亭中的气氛,已与方才的笑闹截然不同。

连一直斜靠着的张采,也丢掉了竹竿,收拢了衣襟,坐正了身子,神情严肃。

湖面依旧波光粼粼,游鱼摆尾,荡开一圈圈涟漪。

亭外秋风和煦,杨柳依依。

而亭内,气氛却已截然不同。

张溥转向夏允彝,温和地问道:“彝仲兄,可曾购得九月二十日的《大明时报》?”

夏允彝点点头,郑重地从怀中掏出那份花费了巨资的报纸。

张溥对他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那便有劳彝仲兄,为我等读一读这篇……古往今来,第一经世雄文吧。”

夏允彝深吸一口气,小心地展开报纸,目光落在那个石破天惊的标题上。

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庄重语气,开始朗读。

“《关于大明亡国时间的若干猜测》。”

“……成周时期,国祚八百载,为历代之最……”

“……而到我大明,自洪武开国至今,已二百五十九年矣……”

张溥安静地听着夏允彝不疾不徐的朗诵,心思却已不在这篇文章本身。

这篇文章,他早已读过。

每月与了书局老板五两银子,只要《大明时报》一出,书局小厮便会留下一份原版,第一时间送到他在苏州会馆的住处。

之所以还要让夏允彝费尽周折去买。

不过是想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对这个团队有贡献的。

御座上的那位年轻天子曾言,能解此时代之问者,方是当世之圣人。

张溥心中却明白,一人之智,或可见一时之弊;然众人之志,才能挽倾天之局。

他张溥,明年必将高中春闱,金榜题名。

那么有些事情,却是可以提前布置了。

而眼前的这些人,便是他从在京备考的士子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第一批人。

其中有备考明年春闱的文士,亦有他看好、意欲考选武举的将才。

人地之问,终究离不开对外征伐。

虽然以陛下所言,尚且不是时候,但他也还年轻,积蓄几年,刚好能等到那个时候。

到时候,何尝不是张居正与戚继光的故事重演呢?!

……

夏允彝的声音在亭中回荡,很快,便读到了文章的结尾。

“……上曰:‘欲同朕一道,扭此大局,破此天命者……举右臂!’”

读罢最后一句,亭中一片寂静。

夏允彝缓缓放下手中的报纸,沉默了片刻。

然后,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亭中,一片寂静。

随即,张采、徐汧、史可法……一张张年轻而又严肃的面孔,一个个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手臂如林,屹立不倒。

亭外的湖水,被风吹皱,荡漾的波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闪烁着热切的光芒。

张溥温和一笑,将心中的万千思绪尽数放下。

他端起酒杯,环视众人,高声道:“诸君!为破此天命,共饮此杯!”

“饮胜!”

众人齐声高喝,纷纷端起酒杯,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