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历史小说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318章 皮岛悲歌
在火光交织的海岸上,清军五色四方旗不断涌动,后续登陆的部队源源不绝。

眼见鞑子已经全面登岛,副总兵金日观怒目圆睁,对着身旁亲兵嘶吼道:

“收拢人马,退守高处!”

“纵然身死,也要崩碎虏贼几颗牙!”

他带着麾下副将楚继功等人,在一片混乱中竭力收拢溃兵,且战且退,一路退到了皮岛的一处高地,企图凭借地利做最后的抵抗。

皮岛高处,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尸骸枕藉。

金日观持刀屹立于一处残破的望台之下,楚继功等诸将分守左右,死死地守在道口。

巴牙喇护军从三面蚁附涌来,清军的重箭和朝鲜铳手的铅弹如同雨落般袭来,不断有明军中箭倒地。

金日观一边挥刀格开流矢,一边奔走呼喊指挥,组织弓弩手还击,且战且退。

退入岛上营垒残垣后,更为惨烈的战斗随即展开。

金日观身先士卒,利用每一处断壁残垣与清军周旋。

部将楚继功等人亦是浑身浴血,带着各自亲兵,死死顶住清军一波又一波的冲击。

明军士卒们见主将如此悍勇,也纷纷红了眼,依托着熟悉的街巷、残破的营屋,与清军展开了惨烈的巷战。

战斗从深夜战至天明,又从天明厮杀至次日黄昏。

可兵力的悬殊,终究无法依靠个人勇武弥补。

在鳌拜、准塔率领的巴牙喇精锐的左右夹击下,金日观等最后十来名亲兵被围困在了一处狭小的院落中。

激战中,一支重箭“铛”地一声,狠狠凿穿了金日观的铁盔边缘,锋利的箭簇顺势射穿了他的面甲,顿时血流如注。

滚烫的鲜血瞬间模糊了他的视线,顺着脸颊流淌,染红了甲胄前襟。

他闷哼一声,随手卸下面甲,抹去糊住眼睛的鲜血,然后又将手探至腰间。

直到此时,金日观还试图从箭壶中再取箭张弓,可不料却摸了个空,箭矢已经耗尽。

他看着空空如也的箭壶,又望了望周围层层迭迭、逐渐逼近的清兵,惨然一笑。

“弓尽矢绝,乃我辈武人毕命之时也!”

说罢,他猛地将弓掷于地上,随即拔出腰刀,横于颈前,厉声道:

“我受国恩厚,今日当以死报之,不可受辱于鞑虏!”

在四周清兵惊愕的目光中,金日观毅然地用力一抹,自刎殉国。

他的身躯虽缓缓倒下,但却仍然怒目圆睁,望向京城方向。

而凶性大发的清军随即一拥而上,将其遗体乱刀分尸,极尽残暴之能事。

金日观战死,总兵沈世魁虽然有心,但也无力再组织起有效的反击,皮岛陷落已成定局。

沈世魁当机立断,命其子沈志祥先行乘船撤离。

沈志祥见继父将自己推上小船,急忙伸手想拉他上船:

“父帅,快上船!”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而听了这话,沈世魁却摇了摇头,猛地甩开了沈志祥的手:

“我乃大明东江镇总兵是也,岛破,我则当死于此!”

说完,他不顾沈志祥的拼命挽留,用尽全身力气将小船推向远处。

沈志祥在船上急得大喊:

“爹!”

然而沈世魁却充耳不闻,毅然转身离开了岸边。

而此时,清军的追兵已经赶到,船上的沈志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被清兵重重包围,生擒活捉。

得知俘获了东江镇总兵后,清军军官马福塔大喜过望,立刻将沈世魁押到了主帅阿济格面前。

此时的沈世魁虽然已经成为了阶下囚,但这个一生争议颇多、甚至被斥为“贪鄙”的商人总兵,却在最后关头展现出了令人意外的气节。

见到阿济格后,沈世魁既不跪拜,也不言语,直接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神态自若。

一旁的马福塔见状,怒喝道:

“败军之将,见到我大清国八王爷,安敢如此无礼!”

沈世魁闻言,只是冷冷一笑,扭头瞥了马福塔一眼,淡然道:

“阶下之囚,无非一死而已。”

“何必废话?要杀便杀!”

马福塔听罢,面色更怒,一把将沈世魁从地上拎了起来:

“死到临头还敢猖狂!”

“把你的官服脱下来,献与我八王爷!”

沈世魁闻言猛地抬起头,满脸鄙夷的厉斥道:

“哼!一群茹毛饮血的野人,也配穿我大明总兵官服?”

“你那建州祖宗,当年见到我辽东总兵,也要跪拜问安!”

“奴才就是奴才,就算穿了官服也变不成主子!”

“想要这身袍子?简单,杀了我,自然就能剥去这血衣!”

这番辛辣无比的嘲讽,如同鞭子般抽打在帐内所有清将的脸上。

端坐于上首的阿济格气得脸色铁青,猛地站起身,指着沈世魁暴跳如雷:

“混账东西!死到临头还敢嘴硬!”

“把这狗才给我拖出去砍了!立刻砍了!”

马福塔和他亲兵一拥而上,将毫无惧色的沈世魁架起,拖出帐外。

不久,一声闷哼响起,大明最后一任东江镇总兵慷慨就义。

至此,曾经搅得后金寝食难安的东江镇,也随着他的死而彻底烟消云散。

皮岛一战,十分惨烈。

此战,清军虽然最终攻克了皮岛,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尤其是偷袭登陆的精锐部队,其中阵亡甲喇章京两人、牛录章京三人、什长一人、侍卫十五人、分得骁骑校一人、军梅勒章京两人。

而最为精锐巴牙喇护军,也有二百一十三人战死。

自从与东江镇明军交手以来,这是清军伤亡最惨重的一战。

而明军方面,除了部分登莱、天津水师官兵乘船逃脱外,岛上数千男丁全部拒绝投降,尽数被清军杀害。

战后清点俘获,共有老弱妇孺三千余人,马六百匹,大小船只七十二艘,红夷大炮十门。

而府库中的物资更是惊人:

各种蟒缎、素缎多达四万余匹,白银三万两,青布十八万匹,还有大量用于走私贸易的杂货和奢侈品。

这其中大半,都是总兵沈世魁的私人库存。

这可是一笔巨富,要知道在后金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的时期,一匹蟒缎足足要一百五十两银子。

沈世魁的走私网络遍布苏杭、朝鲜,势力庞大,无数往来商贾都要尊称他一声“沈太爷”。

而就是这样一个靠走私起家,在朝鲜人眼中“状貌狞恶,言语凶悖”的军阀商人,却在最后的生死关头,选择了抗清死节。

沈世魁的死,给原本极其鄙视他的朝鲜君臣,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朝鲜国王李倧在详细了解了沈世魁殉国的经过后,对其刮目相看,并在朝堂上大加称赞:

“沈世魁发身于商贾之中,终至死节,甚是忠义之人也!”

他看着周围的一众投降派大臣,不禁感叹道:

“有逃生之路,而效死不去,中国可谓有人矣!”

李倧随即下令,务必要找到沈世魁的遗体,以隆重的礼节予以安葬,以示尊崇。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明对于沈世魁的壮烈殉国,反而却迟迟未加任何抚恤和表彰。

一直到了清朝,乾隆才下旨追赠了沈世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