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历史小说 > 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 > 第331章 忠诚的代价!
保守派的报纸首先发难,言辞激烈地将《四签名》视为对大英帝国荣耀的恶毒攻击。

《晨邮报》发表了长篇社论:

【……我们遗憾地看到,一位在英国取得巨大声名和丰厚稿酬的法国作家,非但没有心存感激,反而极尽歪曲之能事,恶意描绘帝国在印度的统治。

他将一场维护秩序、惩罚叛乱的必要军事行动,描绘成残忍的屠杀;

将少数士兵在极端环境下的个人行为,放大为整个殖民政策的缩影。

他全然无视大英帝国为印度次大陆带去的法律、秩序、铁路与现代文明……

这种片面的叙述,不仅亵渎了历史,更侮辱无数为帝国奉献、牺牲的军人和官员!】

《旗帜报》则更加直白地指责莱昂纳尔——

【以其虚构故事为掩护,散播对帝国殖民事业的怀疑与仇恨!】

并极力为英国的殖民政策辩护,宣称英国的统治终结了印度的混乱,带来了和平与繁荣,是文明对蒙昧的征服。

这些报纸动员了一批文人和退休的殖民地官员。

他们纷纷撰写文章“证据确凿”地讲述英国统治如何“改善”了印度人民的生活。

如何修建了灌溉系统、铁路和学校,如何废除了诸如“撒提(寡妇殉葬)”等“野蛮习俗”。

他们试图将《四签名》中的描写定性为不负责任的、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刻意抹黑帝国的虚构。

然而,并非所有媒体都站在保守派一边。

《曼彻斯特卫报》和《每日纪事报》等带有自由派色彩的报纸,则发表了相对克制的评论。

它们虽然不赞同《四签名》中可能存在的文学夸张,但认为引发的讨论本身具有积极意义。

《曼彻斯特卫报》的一篇评论指出:

【索雷尔先生的,至少促使我们去审视帝国光环下的另一面。

那些从殖民地流入英国的巨大财富,其来源是否都如此光明正大?

我们在强调带来‘文明’的同时,是否也应反思伴随征服与统治而来的掠夺与压迫?

文学的作用正在于提供不同的视角,刺激我们思考那些被忽略或者被掩盖的事实。】

一些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也在小范围的集会中,对《四签名》揭露殖民黑暗面的勇气表示赞赏。

——————

但出人意料的是,反应最强烈的,是在英国留学或定居的印度王公子弟,以及受过英式精英教育的地主后代们。

他们对《四签名》中揭露殖民疮疤的描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与愤怒。

他们的家族地位和财富,与英国的殖民统治深深绑定在了一起,享受着殖民者给他们带来的稳定与特权。

印度精英在伦敦的报纸上发表了措辞极其严厉的社论,其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晨邮报》等本土保守媒体。

一位在牛津受教育的印度地主拉贾·辛格爵士,愤怒地写道:

【这个法国家,正在恶意玷污大英帝国为印度次大陆带来的最伟大的礼物——秩序与法治!

他全然无视在女王陛下仁慈的统治下,印度告别了彼此征伐的土邦混战,结束了盗匪横行的无序状态。

我们,印度的绅士阶层,比任何人都更珍视这来之不易的稳定,这正是繁荣的基石。】

他进一步抨击莱昂纳尔企图挑拨离间:

【索雷尔先生试图唤醒的,是一种危险、蒙昧的怀旧情绪,那正是阻碍我们民族进步的枷锁。

他煽动性地将暂时的混乱归咎于殖民体系,却对遍布印度的铁路、学校、现代化的司法系统视而不见。

我们印度的有识之士,早已摒弃了那些阻碍进步的陈规陋习,我们正在拥抱着“更大的秩序”。

因为在维多利亚女王陛下的法律面前,我们不失尊严,我们与任何英国绅士平等!

这个法国人的言论,是对我们这些忠诚于帝国事业的印度人的侮辱!

更是对印度这颗女王陛下王冠上最璀璨明珠的恶意中伤!】

为了表达自己的忠诚,他们行动了——

二三十个年轻的印度精英聚集在《良言》杂志社楼下,愤怒声讨着《四签名》对殖民的污蔑

他们穿着萨维尔街定制的高级西服,手持文明棍,头戴圆顶礼帽,声嘶力竭地呐喊着!

为首的是拉贾·辛格爵士的儿子维克拉姆·辛格,和其他同伴们拉起了横幅

“《良言》侮辱帝国荣耀,必须道歉!”

“捍卫女王陛下的荣誉,唾弃诽谤!”

“印度的尊严不容诋毁!”

维克拉姆·辛格站在人群前,用口音纯正的英语,向着逐渐聚拢的伦敦市民发表演讲。

他的同伴们发出附和的声音,言辞激烈,仿佛谁骂得最恶毒,谁就最能证明自己对帝国的忠诚。

然而,不到一刻钟,一队苏格兰场警察,就在一个面色冷硬的警长带领下,来到了抗议者面前。

警长的声音硬得像一块铁:“先生们,你们聚集在这里,阻碍了公共交通,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请立刻解散!”

维克拉姆·辛格愣了一下,随即挺起胸膛:“警长先生,您误会了!我们是在维护帝国的荣誉!

我们是在抗议这本杂志对印度和大英帝国的恶意诽谤!”

他指了指身后的横幅,急切地补充道:“我的父亲是拉贾·辛格爵士,女王陛下亲自册封的!

我们这些人,我们的家族,都在为帝国服务,获得过勋章!我们和您是一边的,我们在捍卫我们共同的价值观!”

他试图在警长那张毫无表情的脸上找到一丝认同或犹豫。

他指望自己提到的爵位和勋章,能像在印度一样,带来特权和通融。

但警长的目光全是不耐烦:“我不认识印度的爵士和勋章!我只看到有人在伦敦的街道上非法聚集,制造骚乱!

而这里,此刻,唯一的英国绅士,只有杂志社的主人,尊贵的诺曼·麦克劳德博士!”

维克拉姆·辛格和他的同伴们都懵了!

他们抬头,只见三楼的窗边,一个胖子叼着雪茄正往下张望,目光里全是嘲讽。

警长不再给他们申辩的机会,厉声命令:“现在,立刻解散!”

抗议的人群出现了一阵骚动,有些人脸上露出了惊慌和犹豫。

但维克拉姆·辛格还试图坚持:“您不能这样!我们……”

他的话没能说完,警长不再废话,猛地一挥手:“驱散!”

随着命令,警察们举起了手中的警棍,像驱赶牲口一样,毫不留情地冲向这群自诩为“英国绅士”的印度精英。

警棍落在他们的礼帽上、肩膀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丝绸领结被扯歪,精致的文明棍掉落在地,礼帽被靴子毫不留情地踩烂。

“野蛮!你们不能这样对待我们!”

“我父亲觐见过女王!”

“我是剑桥的毕业生!”

……

零星的抗议和身份声明,淹没在警察粗暴的呵斥和周围市民发出的嘲弄声中。

维克拉姆·辛格被一个警察推搡着,脸上充满了震惊、屈辱,以及信仰崩塌后的茫然。

他们被无情地从《良言》杂志社门口驱离,像一堆碍眼的垃圾一样被清扫一空。

刚才还慷慨激昂的抗议,转眼间就狼狈地溃散,街道很快恢复了秩序,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

《良言》杂志社的总编办公室,诺曼·麦克劳德从窗边转身,坐回自己的大椅子当中。

他拍了拍桌上的“电话”,对办公桌对面的访客笑呵呵地说:“你看,这东西还真管用,一下就把警察叫来了!”

客人有些担忧地问:“这样舆论影响上会不会不好?”

诺曼·麦克劳德不屑地撇了撇嘴:“几个印度佬,以为在剑桥、牛津上过学就能进入上流社会?

放心,这件事不会出现在任何一家报纸上。好了,史蒂文森先生,我们来聊聊你的作品吧,它叫什么来着?”

罗伯特·斯蒂文森从包里掏出厚厚一沓纸放在麦克劳德的桌上:“是本幻想游记,叫《新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