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历史小说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183章 二手情报
孙权当然是充满雄心的。

自继承父兄留下的基业后,他励精图治了二十多年。

如今江东上下,无不尊他为主上。

虽无帝王之名,却早有帝王之实。

然而事关名位尊号,孙权相比起曹刘,却有先天不足。

曹氏在建安年间挟天子以令诸侯,靠军事征服一统北方,以此称孤道寡,理所当然。

更别说曹丕到底还是走了一套禅让的流程,做足了表明文章。

至少明面上,他这个皇帝是“合法”的。

而刘备更不必说。

同样靠军事手段跨有三州之地,更以刘氏宗室自居。

曹丕篡汉之后,刘备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以此上尊号,那更是合法合情合理。

相比起这两位对手,孙权既无宗室的名正言顺,也无保护天子的大义在手。

不论怎么算,他都没资格自称皇帝。

实际上别说是皇帝了。

孙权自称继承自兄长的大汉吴侯,其实一直未曾得到北方朝廷的正式承认。

一直到曹操差不多要死了,为了分化孙刘联盟,这才扭扭捏捏地封了一个“南昌候”,却依然不承认他是吴地的共主。

直到曹丕登基称帝,为了对抗日益壮大的刘备势力,才终于给了孙权一个足够分量的名位。

大魏吴王。

可到了此时此境,曹刘皆已称帝。

孙权怎还会满足区区一个王爵?

既然先天有缺,那便后天补足,以军事胜利来证明自己足以称帝。

毕竟自古以来,得位最正的方式,就是亲手打下江山。

昔年汉高帝刘邦以反秦复楚起家,后来何以效仿秦始皇,以“皇帝”尊号自居?

因为这大汉江山,就是他从无到有,亲手带兵打下来的。

思及此处,孙权迫不及待问同船的朱桓道:

“休穆,张辽果然还停留在合肥?会不会有诈?”

“臣亲自带兵到城下侦查,绝不会有错!”朱桓斩钉截铁。

“况且张辽素来视我等为无物,说不定还自以为是当年那个能止小儿夜啼的虎将呢。”

八年前,逍遥津,八百骑破围。

遂有张辽止啼之说。

想起那一战的狼狈,孙权不禁怒火中烧。

对另一位同行重臣吕范道:

“孤意已决。”

“合肥是江淮重镇,不取不足以在淮南立足。”

“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机会近在眼前,岂能因为些许阻碍,而畏缩不前?”

吕范一路上早已劝阻无数次。

此时早已麻木,只是淡淡应一声“臣必定誓死守护都城”,便转而道:

“昨日陆伯言来信,说蕲春王直与戏口守将晋宗有所龃龉,建议大王暂缓出兵。”

孙权闻言不置可否,看向另一侧的朱桓。

朱桓闻得陆逊名头,轻轻皱眉道:

“陆伯言是担心晋宗叛投汉军,让关羽有机可乘?”

吕范点头:

“不得不防。”

“蕲春一郡虽属扬州,却孤悬于江北,又与皖城隔着大别山。”

“真论起远近亲疏,倒是跟那邓芝邓伯苗更方便往来。难保晋宗这些年没有被关云长利诱。”

朱桓眉头又紧了一些。

但见孙权目光幽幽地看着自己。

想到最近所立的赫赫战功,风头盖过正副二督。

一咬牙,对孙权道:

“敢问大王,淮南与蕲春,孰轻孰重?”

“伐魏与讨汉,孰先孰后?”

孙权闻弦知音,哈哈大笑。

竟当场解下身上的镶金皮带,转手系在朱桓身上,道:

“孤愿与休穆先伐魏再讨汉,何如?”

朱桓当场感激涕零,振声道:

“固所愿也!”

……

……

“孙权兵出居巢,自施水溯游直上,已抵合肥城下……”

“合肥闭城固守,张辽或已病笃……”

“魏军除朱灵一部后镇于肥水一线,其余各部皆迟缓未至……”

“合肥指日可下……”

一封封战报自江夏鄂县溯江而来。

让坐镇江陵的麋威得以一窥千里之外的淮南战场。

不过说实话,“盟国”情报的可靠性,麋威心里是打了个大大的问号的。

这不需要预知历史。

从基本的外交逻辑就能推得。

诸葛瑾为什么主动跟自己分析东线战报?

往小了说,是在塑造孙权的军事强人形象,以便于后续在谈判东西称帝的问题上,增加筹码。

往大了说,孙权在淮南战场越有进展,关羽在南阳战场才越会卖力。

反过来说也成立。

合作北伐这件事,本来就该是互相借势借力的。

所以麋威还能怎么看?

理性看待呗。

“曹丕为什么不换一员大将镇守合肥?”

“是担心其他人不足以抵御吴……孙将军?”

诸葛乔看着战报上熟悉的字迹,青涩的面庞皱得跟个老大爷似的。

麋威有心考校,反问道:

“若你是曹丕谋士,会建议谁来替下张辽?”

诸葛乔稍稍回忆,掰指头盘点起来:

“曹魏宗室之外的将军,后将军朱灵名亚于张辽徐晃,或可代之?”

麋威摇头:“寿春亦是淮上重镇,朱灵不可动。”

“非要动,也只能与张辽互换。”

诸葛乔:

“豫州刺史贾逵,兖州刺史王凌,虽非上将,智足已御敌,可乎?”

麋威还是摇头:

“兖州地远,王凌赶不及。贾逵虽然赶得及,但他牧守河南心腹之地,为洛阳南屏,不可轻动。”

诸葛乔:

“镇东将军臧霸,上马能治军,下马能理民,可乎?”

这次麋威稍稍沉思,才摇头道:

“臧霸非曹氏心腹大将,难委大任。”

“况且去年冬天那一战,臧霸因中渎水封冻损失大量舟船,当下若来支援,只能依靠人马之力运输辎重,难免迟缓。”

诸葛乔露出恍然之色。

又笑道:“难怪驸马都尉(关兴)总说将军运筹帷幄!”

“明明远在千里之外,却像亲眼所见一般!”

麋威一笑置之。

这种话他现在已经懒得计较了。

顺着诸葛乔刚刚的话题,半是梳理,半是分析:

“这几位皆不能代替张辽,那其余将领,或是距离更远,或是要支援南阳方向,就更不可能来合肥了。”

“照此而论,曹氏要守合肥,还真的只能指望一个快死的老将了?”

这正是是麋威最大的疑惑所在。

照理说,曹魏不缺能人智者,即便因为两面开战一时应接不暇,也不至于沦落到无将可用的地步。

退一万步说,就算诸葛瑾盘点那几位各有各不能来的理由。

那为什么早些时候,曹魏朝廷没人能提前预判?

须知,从曹休被俘到当下三国两路大战,中间至少是有两个月的缓冲时间。

这整整两个月里,曹魏那群聪明人都去干嘛了?

太尉贾诩是个公认的智者了吧?

司徒华歆是个公认的贤臣了吧?

侍中董昭、刘晔,尚书杜袭。

包括所谓“曹丕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这些人虽然官职各异,但按后世标准都是当世一流二流的谋士,各有各的聪明。

怎么都不见提醒一下?

哪怕是王朗王司徒呢?

对了,其实王司徒现在是王司空,官职跟麋威老爸一样。

总之,麋威纵观全局之后,总感觉孙权这次北伐就像开了挂一样。

而那些前世耳熟能详的智者谋士,则像被集体降智一般。

这合理吗?

当然了,还是那句话。

因为主观因素影响,情报必然会有部分失真。

来自东吴的二手情报更是如此。

所以麋威只能先抛开前世的“常识”,单纯以军事防御的角度来思考。

其实这一战,孙权虽然来势汹汹,但合肥城防体系是早就经受实战考验的。

只要熬过最初一段时期,等其他方向的魏军自然会跟上来,不难解围。

哪怕曹魏正在同时经历两场战争。

这一点无须自欺欺人。

曹魏雄踞北方多年,坐拥天下最富庶的州郡,它确实有这个底气。

如果不是因为守将是那个快死的张辽,其实孙权这次北伐未必有多少胜算。

而只要想明白这一点,麋威便找到了一丝头绪:

“或许……正因是孙仲谋亲自北伐,张辽才故意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