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历史小说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96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关羽入城,襄阳轰动。

男的女的,老的幼的。

熟悉的不熟悉的面孔。

这一刻纷纷涌向街头,围观将旗下那位老当益壮的美髯公。

如此景象,虽因襄阳人口锐减,达不到万人空巷的程度。

却足以堪称盛况。

麋威心道,前世所谓的超级偶像,也不过如此了吧。

这时关羽稍稍勒住马头,与麋威并马而行,问道:

“进城三日,可有搜刮?”

麋威老实道:

“只搜罗了官府库存以充实城防,给养士卒,并未对城中士民有所征发。”

“一来人心不稳,二来人手不足。”

“三来……”

麋威微微一顿,看向道旁两侧各种褴褛的身影。

“该搜刮的曹贼早已搜刮干净了。”

关羽微微颔首,又噙笑道:

“乃舅奔波数日,未曾安食,城中可有饱腹之物?”

麋威心中微动,道:“有一篮故人所赠的鸡子。”

关羽挑眉:“何方故人?”

麋威:“自称是昔年追随大王南下江陵的故人。”

关羽怔然片刻,轻轻抚髯道:

“既是故人所赠,那不得不尝了!”

说话间,一个熟悉的面孔在人群簇拥下迎了上前。

赫然正是那位赠了小半篮鸡蛋的乡三老。

这次他捧着一盒热腾腾的面食,还有不知什么野果酿造的杂酒。

反正全都实实在在,满满当当。

再未填充什么野草。

麋威一时哭笑不得,继而心有触动。

其后,麋威跟关羽介绍,他就是那位“故人”。

关羽大喜,邀请对方以及几位本地有名望的贤长一同到郡府用餐。

宴席间,那乡三老指着麋威道:

“先前这位麋都尉自称君侯婿子,老朽还暗忖不过是安抚人的托辞。不意君侯居然真的来襄阳!”

关羽闻言,对众老道:

“君子以德报德。”

“昔年二三子投效之义,关某没齿难忘,岂能不来偿还?”

又上前抓起麋威的手,道。

“麋都尉确是关某婿子,绝非托词!”

“此番能重归襄阳,与故旧欢聚一堂,我婿子厥功至伟!”

此言一出,满座轰然侧目。

纷纷看向那个年轻的都尉。

本以为就是个冒死来夺城的小将,没想到居然真的关羽女婿?

关羽也是舍得。

此将也是胆大。

倒也无愧于当世虎将的婿子了!

怕是前途无量的。

于是接下来,不少人纷纷上前向麋威见礼,敬酒。

当然了,城中乏食,些许杂酿果酒也谈不上醉人。

所谓宴席,不过是人心动荡之际,一种必须的安抚手段。

杯盘很快清空。

但众老仍迁延不肯归去。

纷纷围着麋威和杨仪等人打听。

有人问关将军来襄阳了,那刘豫州是不是也要来了?

旁边立即有人纠正该尊称汉中王。

那人懵然反问啥时候有这一号王?

不等第二人答复,第三人便插话,为啥不是襄阳王……

如此市井乡野的荒唐之语,众人自不会较真。

除了向来拎不清身份的杨仪,继续口无遮拦:

“我先前本以为守住襄阳的最大依仗是关将军。”

麋威接话:“如今发现,其实大王才是?”

杨仪闻言点点头,又轻轻摇头:

“与其说是今日的汉中王,不如说是十二年前那个顷刻聚众十万的刘豫州!”

麋威想起先前民众夹道欢迎的热闹景象,深有同感。

然后作为后世人,难免有些事后诸葛亮式的感慨:

“若非当年刘琮不告而降,那十万众本该能到达江陵的。”

“果能如此,今日襄阳之盛况,说不定早几年就能看到。”

杨仪却摇了摇头,抬手虚指南方,道:

“老聃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岘山上的竹林,也不是一夜之间长成今天的模样。”

“若非过去十二年间见识过曹贼种种暴烈手段,谁还会思忆当年那十万众?”

“怕是此时城中,根本就没几个真正的‘故人’吧?”

麋威一时恍惚。

然而仅仅片刻之后,他却猛然瞪大双眼。

这一刻。

先前北伐路上各种忙乱的、仓促的,迷糊的,疑虑的思绪。

忽然之间,全都清晰了起来。

……

饮宴后,麋威稍稍眯了几个时辰,便再次返回城楼上值夜。

樊城曹军拔营之前。

襄阳城防依然不能松懈。

而即便曹军真的撤退了,后续还需要考虑怎么重建樊城的问题。

还要考虑襄樊地区人口大量流失之后,该怎么充实巩固,休养生息等等等等注定艰难,却又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

这一次,己方终究只是抓住了敌人战略摇摆期的一个破绽。

双方根本未曾发生去年北伐那种大规模的主力会战。

而稍有军事常识的都知道。

在主力会战结束之前,一场战争还谈不上真正分出胜负。

曹军早晚还是会再次南下的。

不管主将是曹仁还是别的谁。

那才是比拼双方硬实力的时候。

当然了,相比起去年,甚至比起原本的历史。

这些终究属于幸福的烦恼。

可以未雨绸缪,却不至于寝食难安。

平旦时分,天色放亮。

麋威望见樊城依然高挂着“徐”字将旗,稳固如常。

却不知徐晃此时心情如何,曹仁又到底什么时候来支援。

不过关羽既至,这种大略上的问题当然交由二爷去烦恼。

麋威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跟上楼交班的向宠叮嘱了几句,便下去休息。

刚刚行到楼下,城墙角落忽而传来老妪的哭声。

上前一看,赫然是那位鸡蛋乡三老的发妻。

麋威询问缘故。

老妪哭道:

“不瞒都尉,妾的长子并非躲入北岸山中,而是被樊城曹军征作力役!”

“前番良人担心被疑作曹军细作,所以才有所欺瞒!”

麋威慰声道:“无妨,我早已猜到。”

老妪讶异:“都尉如何知晓?”

“今岁襄樊周遭乏食,灾荒匪患不断,为了饱腹,甚至连骨头都要炙烤至焦脆,好啃上几口……如此境况,遁入山林哪有活路?”

老妪赧然,却是哭得更伤心了:

“如今关将军来了,曹军必不会放还我儿……这倒也罢了。就怕曹军得知妾等还滞留襄阳,把他视作关将军的细作给杀害了!”

麋威抿了抿嘴,道:

“樊城曹将不日将焚城拔营,其后北撤,路上多半要遣散役夫的。”

“说不得,你儿尚未走远,好比说走到邓县,便可归家。”

“而一旦他归来,我保证关将军绝不会把他视作曹军细作。”

麋威一顿,轻噙笑意:

“当然了,你儿年轻力壮,怕是要被我抓去屯田种地的。”

“但总归是条活路,不是吗?”

老妪面色稍缓,连连称是。

麋威也暗松一口气。

然而老妪刚刚告辞,尚未走远。

便再次嚎啕大哭起来。

“妾忘性大,却是记岔了!”

“我儿不是去了樊城,而是邓城或是更远的地方!”

“此生怕是回不来了!”

麋威一时未解:“你如何得知?有家书寄归?”

“未有家书!”老妪边哭边摇头。

“那曹将军自屠了宛城以后,便再也信不过荆州人。各处力役均要异地征发!”

“今夏闹了匪患,变本加厉,隔月便要轮换戍地。”

“我儿前月去了中卢,上月渡河去樊城。今月不在樊,也未见南归,必是往北去了!”

麋威闻言想起北伐经过,心中一动:

“你可知宜城的县兵或役夫去了何处?”

老妪:“隐约听闻是去了朝阳还是新野……反正不在襄阳以南。”

“宜城人上月才来襄阳,这月便渡河北上了。”

难怪之前宜城空虚,原来是跑太远了。

麋威暗暗颔首。

然而下一刻。

他蓦地意识一种可能性。

一种足以动摇未来数年襄樊大局的可能性。

急声问:“城中可还有外县役夫的亲朋?”

感谢【洋洋洋2019082】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