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历史小说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46章 夙兴夜寐,司马治蜀
章武二年,秋末。

益州,成都。

夜色沉沉,魏王府西厢的烛火却仍亮着。

司马懿伏案疾书,竹简堆迭如山。

墨迹未干的绢帛上密密麻麻列着屯田、织锦、税赋之数。

窗外梆子已敲过三更,他却浑然不觉,唯有一双鹰目在灯下泛着冷光。

忽然,房门“吱呀”一声轻响。

司马朗披衣而入,手中捧着一碗热腾腾的黍粥。

“仲达,已是子时了。”

司马朗将粥放在案角,叹息道:

“自入蜀以来,你每日寅时起、三更眠。”

“这般拼命,身子如何吃得消?”

司马懿头也不抬,笔锋在竹简上沙沙作响。

“兄长不必忧心。”

司马朗皱眉,伸手按住竹简,沉声:

“昔日在河内时,你常言‘大事当徐徐图之’。”

“如今却似换了个人,连用饭都草草了事——”

“河内?”

司马懿猛地掷笔,墨汁溅在袖上如血点斑斑。

他抬头时,眼中竟有血丝密布,嘶声吼道:

“我司马氏四百年簪缨世族,自高阳氏以降,何曾受过这般奇耻大辱?”

“李翊狗贼屠我司马氏满门之时,可曾想过‘徐徐’二字?”

他声音嘶哑,手指深深掐入案木,“他的刀可快得很呐!”

“叔父、三弟、四弟、幼弟……连襁褓中的侄儿都……”

话到嘴边,司马懿已是泣不成声。

四百年的望族,一夜之间从历史上抹去。

偏偏还断在司马懿这代人手中。

这对于司马懿而言不单单是奇耻大辱那么简单,那是死后都无颜下黄泉见列祖列宗的!

所以,司马懿早就已经死了。

自司马氏灭亡于他手时,他的心便彻底死了。

眼下的他,万念俱灰,只剩下一个念头——

报仇!报仇!还是报仇!

益州虽有天府之富,但相较于大汉到底是国小。

司马懿如此夙兴夜寐的工作,就是为了让他的国家变得更强大。

只有魏国强大了,将来的某一天,他才有机会找李翊复仇。

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那就是相较于兄长司马朗倍受曹操喜爱重用,司马懿本人是不怎么受曹操待见的。

为此,司马懿只能更加努力的工作,希望能够向曹操证明自己。

如果不依附曹操,那普天之下已无任何一个人能助他复仇了。

不然的话,是靠江东孙权,亦或者西凉韩遂?

他们显然都不是成事之辈,唯有依附曹公,还有一丝希望。

司马朗见弟弟指节发白,忙按住他肩膀,柔声宽慰道:

“仲达,冷静!”

“如今齐国强大,报仇不是一日可成。”

微微一顿,又接着补充道,“当然,此仇必报!”

“但在那之前,仲达也需养好身子。”

“如日损身体,何以做伍子胥?”

司马懿笑道:

“兄长既以伍子胥为例,其过韶关能够一夜白头。”

“今我司马懿宵衣旰食,又岂会不如古人?”

话落,司马懿又深吸一口气,犹豫一下,还是放下了笔毫。

“不过,兄长所言极是。”

“报仇之事,急不得。”

他起身踱至窗前,望着院中一株老梅,枝干虬结如龙:

“若非魏王在汉中之战果决狠厉,驱蜀民死守阳平关。”

“又在中原大战时焚毁河南,使刘备不得不耗费钱粮赈济灾民……”

他嘴角浮起一丝冷笑,“焉有今日蜀魏之根基乎?”

有汉中在,考虑到蜀道的艰险,齐人短时间内是不会攻打蜀地的。

而且曹操当年果断焚毁河南良田,迁徙民众。

使得刘备打赢中原之战后,也得到了一块巨大的流血伤口。

他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来整顿河南。

光是恢复河南的生产力就还需要好几年时间。

而要完全恢复至战前水平,以古代的生产效率与人口繁殖速度。

没个十年时间是不可能的。

所以,刘备几年内就不会轻易对蜀地用兵了。

司马朗眉头微皱:

“仲达,你从前可不是这般推崇魏王。”

“此一时,彼一时也。”

司马懿转过身去,烛光在他眸中跳动。

“成大事者,当如魏王般杀伐果断。”

“昔日我司马氏就是太过持重,才会……”

他话音一顿,袖中拳头攥得发白。

司马朗叹息:

“魏王虽雄才大略,却始终未授你兵权。”

“然我诸兄弟之中,唯有仲达你最能用兵。”

当然,现在我们也没几个兄弟就是了。

“无妨。”

司马懿淡淡的说道:

“因我与世子交好,魏王难免猜疑。”

“但如今魏王既立了丕公子为世子……”

他忽然压低声音,回头看向大哥,“来日方长。”

窗外一阵风过,梅枝“咔”地折断一截。

司马懿随手拾起断枝把玩。

“蜀地虽得数年太平,却不可松散懈怠。”

“刘备毕竟有李贼为辅,此人虽然可恨,但确实天纵奇才。”

“如今其出任了内阁首相,总揽全国军政,再无一丝顾虑。”

“真可谓是鸟上青天,鱼入大海,不受羁绊矣。”

“我担心以李贼之天纵奇才,有他辅佐,刘备用不了三五载便能整顿好河南。”

“届时齐人便有余力西顾了!”

“这……仲达是否过于高看了那李翊?”

司马朗忍不住发问。

“此人虽然奇才,但毕竟不是神仙。”

“一方之地的发展,那都是需经年累月的。”

“李翊再是经纬大才,总不能违逆天道罢?”

司马懿苦笑一声,叹道:

“兄长你难道忘了?”

“李翊狗贼可是能够让幽州这种苦寒之地,实现自给自足的人。”

“这可是两汉四百年来,都未曾做到的事。”

“再有其所制之曲辕犁、木牛流马都是改善民生的利器。”

“在这个人身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可怕、强大的对手。”

司马朗陷入了沉默。

他凝视着弟弟消瘦的面容,终是开口:

“既如此,仲达已知时局暂安,此后当作何打算?”

司马懿指尖轻敲案几,目光沉冷如渊:

“当趁此天赐良机,励精图治,强我大魏。”

他取出一匹蜀锦出来,交给司马朗看。

“兄长且看,蜀地生产的锦缎,质地远胜他郡。”

“刘璋在时,却不能用。”

“以弟观之,此物价比黄金。”

“若能够广设锦官,岁入可增百万钱。”

“明日,吾便上表魏王,请扩建织坊。”

司马朗长叹一声:

“我河内司马氏,如今唯剩你我二人……”

他伸手按住弟弟青筋凸起的手背。

“然只要血脉尚存,复兴可期。”

“仲达,切莫太过劳神。”

“兄长宽心。”

司马懿垂眸掩去眼中寒光,语气却温和似水,“弟自有分寸。”

次日,魏王宫。

铜雀灯影摇曳,曹操斜倚王座,指尖捻着一枚新铸的“景元钱”。

铜色青亮,轮廓分明。

他将钱币弹向案几,“叮”的一声脆响回荡殿中。

“刘备新铸此景元钱,一钱当十钱。”

“在全国各地发行,最近也是有蜀人在国中交易,孤才得知此事。”

“正好,如今蜀地亦缺铜矿。”

“公等以为,此景元钱法,是否可以用在蜀地?”

阶下刘巴拱手出列:

“大王,臣观刘备以新钱易旧币,百姓苦其兑换之苛。”

“今我蜀魏亦当铸新钱,可倍之。”

“以一钱当百钱,以解铜荒。”

治中从事彭恙急忙谏道:

“诶!不可!”

“昔董卓铸小钱,致谷一斛至钱数百万。”

“若行此策,恐民怨沸腾!”

曹操未语,他也担心此事,但又很想做成此事。

因为刘备发行景元钱,是为了重整国家经济。

此前汉朝遭逢乱世,又经历董卓的小钱蹂躏,货币系统相当混乱。

凭心而论,曹操也是想重新整塑一下蜀地的经济的。

但也的确担心会惹出一系列的民怨起来。

毕竟蜀地百姓可不是河南百姓那样,可以随便放弃的。

他是指着当地百姓立足生存的。

曹操目光扫过默立末位的司马懿:

“仲达,汝素来多智,以为如何?”

司马懿整袍出列,拱手应答道:

“臣以为,铸大钱不过剜肉补疮。”

“蜀地真正的宝藏……”

他取出一匹流光溢彩的织品,“在此!”

满殿目光顿时投去,原来是一匹蜀锦。

“昔刘璋暗弱,坐拥锦官城却岁贡不过千匹。”

司马懿声音渐昂,“若扩织坊至三千张,精选巴渝巧匠,则岁出十万匹。”

“此能够大益国家收入,臣恳请魏王举之。”

关于蜀锦的地位,诸葛亮的《出师表》就点评过了,叫——

“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在诸葛亮看来,蜀锦是蜀汉的一座金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他认为刘璋管理蜀地水平不佳,在推行蜀锦方面乏善可陈。

很多工作刘璋都没有做到位。

只要是稍微有点远见的政治家,都能意识到蜀锦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

它将会是蜀地创造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司马懿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寻得一个合适的时机后,将发展蜀锦产业的想法说出。

“若能够使蜀锦大量生产。”

“便能使官俸半锦半钱,使锦价自稳。”

“军饷亦可以锦代饷,商税许锦抵纳,则四方商贾辐辏。”

司马懿提出的观点,就是希望打造一个“锦本位”的货币系统。

通过让直百钱与蜀锦直接挂钩,那样一来,便使得“直百钱”获得了信用价值。

同时,通过让蜀锦直接作为官俸、军饷发放,便能巩固其在蜀地的“锦本位”地位。

“荒谬!”

只见彭恙拂袖而出,厉声道:

“蜀地本狭,若弃农桑而逐锦绣,岂非舍本逐末乎?”

秦宓亦出列附和:

“昔管仲治齐,首重五谷。”

“李悝为魏文侯尽地力之教。”

“今我蜀魏地不过三郡,民不过百万。”

“若再驱民织锦,田畴荒芜。”

“他日刘备举兵来伐,我等何以拒之?”

殿中文武闻言,多有窃窃私语者。

曹操坐于王座,目光深沉,未置可否。

司马懿不急不躁,待二人言毕,方缓步出列,拱手道:

“彭公、秦君所虑,诚为老成谋国之言。”

“然——”

司马懿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册,徐徐展开:

“此乃细作所探,李翊治幽州之策。”

“渔阳郡置牲畜之市,立期货之约。”

“牧民不辍放牧,商贾不废转运,而府库岁入反增三倍。”

要打败自己的敌人,就得先了解自己的敌人。

这些年,司马懿一直在了解李翊的方方面面。

细致到李翊做事的每一个行动逻辑,他都要去分析解读。

去理解,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然后再举一反三,如果把自己换到他这个位置上,自己又该怎么做?

幽州的经济奇迹,无疑是李翊政治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也是令天下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环。

李翊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他的行为逻辑是那么的反常识,可偏偏使得幽州实现了自给自足。

司马懿也好奇,但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选择去鄙夷、质疑。

恨自己的敌人,也要尊重自己的敌人。

司马懿花费大量时间去专研李翊治幽州的思维逻辑。

最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那就是,商业、手工业与农业是并不冲突的!

长期一来,统治者们都普遍认为人们只要去经商,就会导致耕田的人变少。

而商人又大多精于算计,远不如农民老实听话。

所以统治者们大多选择重农抑商,不太希望商人能够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三国时期,只有诸葛孔明一人想通了这一点。

他就认为商与农两者是并不冲突的。

农业可以促进商业发展,商业也是能够反哺到农业的。

正是因为诸葛亮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把蜀锦打造成了世界名牌。

以至于连魏国的官员、甚至包括曹丕在内都穿蜀锦。

而这也为蜀汉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使得诸葛孔明有大量的本钱去北伐,征伐曹魏。

换作以前,司马懿肯定是不能够想明白其中的关节的。

但通过专研对手,专研幽州的经济奇迹。

使得司马懿改变了原来落后的观点,他认为蜀锦就是魏国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

“哼!”

彭恙冷哼道:

“李翊奸贼,岂可效仿?”

司马懿不以为忤,继续道:

“李翊虽为国贼,然其经济之策,确有可取。”

“幽州本苦寒之地,今却仓廪充实,战马成群。”

“何也?”

他环视众人,声音渐沉:

“因知‘农桑不废,而商贾可兴’之理也!”

秦宓皱眉道:

“蜀地与幽州地域不同,不可类比。”

“虽然不同,但亦有可取之处。”

司马懿提高声调,目光环视殿中众人。

“蜀地山多田少,纵使尽地力之教,岁收不过百万斛。”

“而蜀锦一匹,在江东可易米三十斛!若岁出十万匹。”

“便是三百万斛粮草!”

“且织锦多由妇孺为之,何碍于农耕?”

彭恙讥笑道:

“纵然蜀锦可易三十斛粮米,但只恐江东也未必每年都能够拿出来三百万斛粮草与我们交易蜀锦。”

“何况,哪日魏吴交恶,断绝来往。”

“蜀锦岂非烂在手中?”

此言一出,连司马朗都听不下去了。

彭恙这话,完全是属于抬杠。

司马懿说换三百万斛粮草,那属于是举例。

怎么可能生产出来的十万匹蜀锦,真的全拿去换粮食?

纵然吴人同意,客观条件也不允许呐?

司马懿也不恼,耐心地解释道:

“并非都易粮草,正如臣适才所言。”

“锦可代饷,士卒得锦,转售获利,士气必振。”

“锦可易马,西羌贵锦,可易良马。”

“我蜀地毗邻凉州,两地互市,可弥补蜀地缺马的不足。”

彭恙顿时有些恼羞成怒,叱道:

“此乃诡道!岂是王政?”

“彭公!”司马懿突然厉喝。

“今刘备虎据中原,拥百万之众。”

“若我蜀魏不另谋富国之策,难道坐以待毙乎?”

他转向曹操,言辞恳切:

“大王明鉴!李翊能以商道强幽州,我等为何不能以锦业富蜀地?”

“若因循守旧,他日两军对垒。”

“我军粮饷不继,刀兵不利,纵有险关雄城,亦难挡刘备雷霆之势啊!”

“愿大王明察!”

言罢,竟纳头便拜,磕地如捣。

殿中一时寂然。

曹操终于缓声开口:

“孤以为,仲达之言甚善。”

“着令汝办理此事。”

彭恙、秦宓面如土色。

司马懿则连连顿首谢恩,感激不尽。

诏令既下,司马懿即着手整顿蜀锦产业。

他深知,若欲使蜀锦成为魏国经济支柱,非大刀阔斧改革不可。

他先奏请曹操,请于少府之下专设“锦官署”。

曹操从之,命其领锦官令。

总揽全国蜀锦生产、贸易诸事。

又于成都、广都、江州三地设立织造坊。

各置监工、匠师、染匠百人,严明分工。

同时,司马懿也意识到了蜀地非常适宜养殖蚕桑。

但是蜀地的桑田大多分散,产量不稳。

于是司马懿下令:

免除桑户赋税,凡植桑十亩以上者,免其家口算赋。

另设蚕官督产,于各郡县置“蚕官”。

专司桑田扩种、蚕种改良。

同时,以锦易丝。

凡边地蛮夷献生丝者,可按市价兑以蜀锦。

为了鼓励蜀人养蚕种桑,司马懿更是带头做表率。

在家主动种了桑树八百株。

魏王子曹丕闻之,亦在府内种了八十株桑树,以表达对蜀锦产业的支持。

然后,司马懿又将蜀地织户编为“锦籍”,按技艺分为三等。

上户者,专织贡锦,纹样需经锦官署核准。

中户者,织市售锦,需钤官印方准发卖。

下户者,织粗绸,供民间之用。

又立“锦样库”,收藏各地纹样。

凡新创花式的,需先呈验,核准后方可织造。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织户,严控质量。

换言之,就是为了打造“品牌效应”。

因为蜀锦的巨大利润,理论上讲,并不是蜀人才有的。

因为这玩意儿毕竟不是核弹,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没有技术门槛的。

只要想,任何国家都能生产蜀锦。

可现实就是,只有历史上的蜀汉吃到了蜀锦带来的福利。

这就是因为品牌效应。

人人都认为只有蜀地产的蜀锦,才是高端产品。

穿魏国、吴国产的,那就是穿伪劣产品。

包括吴人、魏人自己都这样认为。

实事求是的讲,魏人与吴人生产出来的蜀锦,质量上真的就被蜀锦完爆吗?

那肯定不至于。

说到底还是品牌效应在作祟。

司马懿观察到,李翊发展幽州经济时,就曾专门带头穿幽州的毛皮大衣。

渐渐地使得“幽州毳货”开始畅销全国。

这其中,少不了“名人效应”带来的“品牌效应”。

所以打造蜀锦的品牌也很重要。

并且,司马懿认为蜀锦一旦发展起来,销量与利润肯定是会大于幽州毳货的。

因为幽州毳货说到底是毛皮大衣。

这对于汉朝以士人为贵的社会而言,始终不是那么上得了台面的。

而且,从成本上讲,毳货远比不了蜀锦的。

蜀锦那是纯手工织造出来的,成本不低,相当名贵。

达官贵人也大多爱穿。

何况,毛皮大衣这玩意儿也就畅销在北方,南方人可不爱穿。

但锦缎就不同了,这是真正一年四季都能穿的奢侈品。

幽州毳货是伪奢侈品。

在司马懿大刀阔斧的改革下。

一颗颗桑树拔地而起,一台台纺织机应声落地。

据当事人说,锦令既下,蜀中桑田十增其七。

逢市集日,妇孺携丝络绎于道。

至章武三年时,蜀锦岁入达三百万钱,占魏国岁赋四成。

不过,司马懿对全国的掌控力毕竟没有诸葛亮那么强。

诸葛亮虽然发展蜀锦,但并未轻视农业发展。

他是推崇农商并重,一起发展的。

司马懿当然也不希望落后农业,但精细程度又远不如诸葛孔明。

这就导致蜀地内,农商易势,织户骤贵。

这日,

成都一西郊,老农李申蹲在田埂上,望着自家三亩桑林发愣。

去岁他拔了半亩粟苗改种桑树,今春卖丝得钱竟比往年全家的收成还多。

而隔壁王翁捶胸顿足,叹道:

“早知去岁就该听锦官署劝,全改桑田!”

这是成都民众的冰山一角,大家过于看重蜀锦之利。

导致织户渐渐贵重于农户。

当然,这绝非是曹魏政府所想看到的局面。

只是有些东西的确事与愿违。

但至少蜀锦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润,魏国政府是真的吃到了。

而且这才刚刚起步,之后只会吃到更多。

但这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那就是奢靡成风,礼崩乐坏。

蜀锦的兴起,为蜀人带来了海量财富。

当一个一名不文的穷小子,忽然拥有了巨额存款时。

通常想到的都是享受,而非存蓄。

成都文士许靖在对此痛陈道:

“今蜀中稚子佩锦囊,娼优着贡锦,市井妇人竟以金线缘履。”

“吾尝见耕夫弃锄观锦市,问之则曰‘织一日锦胜耕十日地’。”

蜀锦带来的巨额财富,曹魏政府没能够第一时间让底层百姓将之收好。

从而带来了大量的浪费。

再有,便是汉人与蛮人的利益冲突了。

由于司马懿在全国范围内,鼓励种桑树,垦桑田。

这就导致以越嶲郡为首的,以蛮族居多的州郡出现了大量汉蛮冲突。

起因就是,汉民强占彝人林地改桑田。

彝人对此感到十分不满,于是组织族人。

夜焚桑林,悬锦匠首级于寨门。

而司马懿对此的解决方式是——

“着都尉率锦市护卫剿之,俘者罚为官奴织锦。”

司马懿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可没有诸葛孔明那么温和。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妨碍他发展蜀锦,壮大国家的刁民。

谁敢阻拦他,他就杀谁。

由于司马懿没有选择调和汉蛮矛盾,反而拉偏架,支持汉人侵占蛮人的林地。

这就导致两族矛盾愈发深厚。

当然了,这毕竟才第一年。

上述的种种问题,都还不至于动摇整个国家的根基。

从大方向上讲,蜀锦产业还是极大促进了魏国经济发展的。

至少为魏国储备了大量的灭汉之资。

章武三年,初夏。

成都魏王宫,大殿之上,金丝帷帐垂落。

烛火映照下,满朝公卿皆着蜀锦朝服。

曹操端坐王座,着一袭云凤纹的锦袍,襟口金线盘绕,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仲达。”

曹操抚袖轻笑,“这蜀锦之制,果真是巧夺天工。”

“才一年时间,竟能织造至此,此卿之功也。”

司马懿出列,躬身道:

“赖大王洪福,今岁蜀锦岁入预计将破一千万钱。”

阶下众臣闻言,纷纷抚掌称贺。

就连之前反对彭恙、秦宓此刻也不再出言讥讽。

因为他们也吃到了这波蜀锦发展带来的红利。

御史中丞董和捋须笑道:

“昔年刘季玉据蜀时,府库常年空虚。”

“今我大魏以锦富国,实乃天命所归也!”

曹操大笑,正欲褒奖,忽见黄权蹙眉出列:

“大王,臣有忧思。”

“哦?”曹操挑眉,“公衡但说无妨。”

黄权肃然道:

“蜀锦虽利,然今成都街头,多有小民衣着锦绣,僭越礼制。”

“更甚者,江阳郡报有农人弃田织锦,致今春粮价腾贵……”

“黄公过虑了!”

话未说完,刘巴便出声打断道。

“民富则国富,此非奢侈,实乃盛世之象也!”

在刘巴这种知识分子看来,如果连寻常小民都穿得起锦绣。

这不正体现了他们大魏民殷国富吗?

这绝对是天命所归啊!

黄权则不以为然,他出声反驳

“刘公可知,蜀锦之价,全赖官府强推?”

他转向曹操,“大王,今商贾愿高价购锦,是因我大魏以兵威护其商路,以政令抬其声价。”

“倘有一日,未能致此,则我们便大祸临头了!”

蜀锦说到底只是奢侈品。

国家的复兴可以指赖它,如果只指赖它,那是绝对会出问题的。

黄权之言刚落,司马懿已缓步出列。

他先向曹操一揖,而后转向黄权,声音不疾不徐:

“黄公忧国之心,懿甚感佩。”

“然所虑之事,未免过矣。”

“去岁蜀锦输往江东五万匹,易米数十万斛。”

“贩至西羌三万匹,得战马数千。”

“今府库充盈,甲兵一新,此不争之事实也。”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册,““乃度支尚书所核,请大王御览。”

说罢,向曹操递上帛书。

然后司马懿又解释粮价上涨问题:

“去岁虽偶有小农弃田从耕,导致粮价上涨。”

“然这并非不可控。”

“我锦市司以蜀锦换吴粮,反使官仓储量较往年增益三成。”

“黄公莫非以为,若无蜀锦之利,我大魏便能凭空变出粮来?”

“正如懿此前所言,织锦者十之七八为妇孺,何碍农耕?”

司马懿发展蜀锦是比较极端的,或者说是有些过头了。

所以一上来便获得了大量的利润。

远超历史上的诸葛亮治蜀的同时期。

但这也相应的埋下了一系列的隐患。

只不过这些隐患、矛盾都还不显著,司马懿认为这些都是可以控制的。

政府是可以宏观调控的。

毕竟仓禀里的存粮比往年增多,战马源源不断地流入到蜀地中来。

以及国库收入的大幅增加,这些都是事实。

这就更加使得司马懿坚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

方针线路,没有任何问题!

“……唉,但愿足下之言是对的。”

面对数据栏,黄权没办法反驳,只能应和。

他看向北方,暗想蜀地确实发展的很快。

但雄踞九州的齐汉政权,又岂是在原地踏步呢?

他们现在,又在做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