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都市小说 > 我一心科研,你却想骗我谈恋爱? > 第七百三十六章 我们要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
“还需要探子?”

宋瑶捧着碗喝汤,没好气地说道:“你们研究所的那些群里,都在说你又熬了几个通宵,佩服你的毅力。”

“你啥时候混进去了?”许青舟诧异,他也知道研究所私下会有很多小群,什么外卖自助群,科学者联盟。

哦,对了,他的小助理王思冬还有什么cp群。

“这不是重点。”宋瑶撇嘴。

许青舟不纠结什么群,无辜地说道:“大家都在加班,我作为领导,总得身先士卒吧。”

“那也不用天天熬吧。”

“行,我以后一定注意休息。”

许青舟保证。

“我理解你忙,研究所的重任都在你肩上,但身体才是本钱,你把身体熬垮了,以后怎么办?”

宋瑶开始碎碎念。

熬夜非常伤身体,肥胖,肝脏问题,猝死等等都和熬夜有关。

这家伙一点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宋瑶心中的怨气更深了。

瞧着女孩唠叨的样子,许青舟扒拉着饭菜,不由乐起来。

原本一个清清冷冷的女孩,为了这些杂事絮絮叨叨,莫名的可爱。

“许青舟!”

宋瑶怒了。自己在这里操心操肺的,这家伙居然还能笑出来。

“很好笑?”

“就是觉得.宋老师太可爱了。”

“.”

宋瑶彻底没脾气了,懒得理这人,吃了几口菜,问:“手头的事儿忙完了?”

“嗯,今天下午刚解决等离子体的线圈安装误差问题。”

许青舟扒拉着饭菜说。

连续吃了数日食堂,再尝宋校花做的菜,会觉得格外美味。

“量子传感基本能做到实时反馈,就是AI控制部分需要加强,李景瑜教授亲自负责,要不了多久就能搞定.”

“磁流体稳定性增强问题呢?”

“我们打算做反场构型设计和主动杂质注入.”

“蓉城那边,房子已经确定下来了。”

“就是你发给我那套?”

“对。”

房子220平。

刚好对着锦江,风景不错。

许守云和宋世松等人都已经去看过,赞不绝口。

总价900万,诺奖得主优惠了400万,许青舟和宋瑶这边最终给了500多万。

俩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吃完饭,许青舟主动承担起了洗碗的任务,10分钟过后,擦着手从厨房出来。

他坐下,女孩就挪挪屁股靠过来。

宋瑶鼻子抽了抽,吸了口气,毛衣上,淡淡的洗衣液气息加上许青舟身上特有的男性味道,但为了避免许青舟说她变态,她还是嫌弃地说道:“身上臭死了,你几天没洗澡?”

“我倒是觉得你刚才闻得挺高兴的。”

许青舟无语,怀疑宋瑶只是想先声夺人而已。

“赶紧去洗澡。”宋瑶瞪着眸子。

许青舟摊着手,也没浪费时间,上楼拿干净的衣物。

肖承瀚教授匆匆而来,在研究所拿到相关的资料之后,又匆匆离去,等回到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就立刻开会。

研讨室内。

“好了,以上就是量子传感磁场监测系统的全部内容,大家可以就是否引入这种技术,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肖承瀚回到自己的位置。

“坦白来说,许教授他们做出来的这套监测系统很先进,整整领先了现有系统一代的水准。”

一位瘦高中年点了点手中签字笔,继续说道:“但,系统的匹配性也是问题,全超导磁体系统已定型,加装新传感器需改动杜瓦结构,可能破坏超导线圈的液氦低温环境。”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问题。肖教授说的时候,我初步算了一下,如果要引入这项技术的话,我们至少需要3个月的改造时间。”

有研究员接着说。

“3个月啊。”

“没错,即使一切都顺利的情况下,也需要3个月。”

“不确定性太多了。”

有人担忧地说道:“据我所知,西南核物理研究院那边在今年5月就要进行有关聚变三重积实验。”

“一旦我们停机升级,进行设备改造,势必会落后很多。”

他们两家现在可是竞争对手。

好的技术摆在那里,谁不想升级,可时间等不起啊。

3个月还是理想状态下,万一出点啥变故,拖上半年甚至更久,他们这边就彻底失去先机了。

未来一段时间内,只可能会有一个示范堆。

为了升级一个监测系统而丧失建设示范堆的主导权,得不偿失。

“对,从数据上来看,性能没啥可质疑的,但我们现在优先保障物理目标,比如聚变三重积,而不是追求极致精度。”

“还是得从长计议,我们可以先在小型托卡马克装置上先验证可靠性,证明可连续运行无故障。”有人说道。

超导磁体组的一位教授沉声说道:“大家别忘了,我们是全球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心使命就是探索长脉冲稳态运行,这飞特斯拉级磁场监测可以解决等离子体边界磁面撕裂问题,直接支撑千秒级的实验目标。”

“没错,我们现在等离子体撕裂模预警和偏滤器热斑定位上仍然存在盲区,即便目前不是问题,可伴随着运行功率提升,弊端早晚会显现出来。”

“我们得把眼光放长远,不能只顾着眼前的蝇头小利。”

“这套系统我看了,成熟度相当高,我认为不会出现什么变故,各位,一个代差级别的技术摆在眼前,我们难道就这样放弃?”

“如果.如果我们也像西南核物理研究院那样,对传统磁探针技术进行升级呢?”

“不行,既然要改造,就要彻底。”

“.”

研讨室内,各个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很难统一。

“李院士,要不你拿个主意吧。”

肖承瀚教授看向李刚。

其他人也沉默下来,全部看向李刚,等待他的决定。

“同志们,领导来视察时曾经多次强调核心技术攻坚的紧迫性,要我们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

“我觉得,在科学上,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我的想法是——停机升级。现在聚变领域在快速发展,两三年之后,基本就是同类型同等级的装置在打架。”

“我们作为国家重点项目,更应该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