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都市小说 > 文豪1983 > 第142章 余切害了我
一开始,保罗等人没有觉得顾华疯了。

他看起来是正常的。

因为劳动强度太大,遭受到太多屈辱,顾华确实变得有些沉默寡言,但在保罗等人的安慰下,顾华还是对回国之后的生活产生了信心。

“只要我回国了,一切都会变好的!”顾华给自己打气。“我还能写作,我的脑袋还没锈掉。”

“余切?他拦不住我!我也算年轻的!”

保罗笑了,觉得顾华心态不错。

只要你祈祷苦尽甘来,那你就会有吃不完的苦。

他们辗转联系到韩大使,说明了顾华的情况。

“我们希望能把这个人送回去,他背叛了自己的祖国,也背叛了当时做访问团长的余切……现在我们把他找出来了。”

“我们没有资格来决定怎么处置他!对了,希望您向余切说明,是我们找到了他!”

不料,韩大使却在房间里转了起来,他觉得极为棘手。

顾华现在是一个“黑户”,他既可以是美国难民,也可以是中国的公民,也可以什么都不是。

这是当时的两国之间没有移民遣返制度,中国不承认双国籍,因此叛逃了的人相当于失去了身份,需要重新注册一遍。

从政治上来讲,顾华在国内已经是一个不存在的人。

接受他还需要支付机票费用,还需要重新为他的生活考虑……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喜欢这样的人。

所以大部分叛徒都被拒绝遣返,任其自生自灭。

然而顾华不大一样,他一度做到了省文协的副主席,他的拿过茅盾文学奖……他是一个有过功劳的知识分子。拒绝他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许多人都知道,顾华和余切有间隙——如果顾华被拒绝遣返,这会让人觉得余切在其中作梗,对余切的名声不利。现在的他做上了教授,不应该再给人霸道的印象了。

他应该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

韩大使很无奈:“这个老外,简直是把老子放在火上烤。”

他想来想去,只好问余切怎么想:余教授,你要不要给顾华一个活路?

余切当然不会接招:“我是一个公民,我没有权力对别人的命运指手画脚!法律是怎么样,就应该怎么样。”

韩大使又道:“余切,你就没有什么态度吗?我去年和你相处很久,你知道我是靠得住的……你那个纪录片拍出来,我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一句闲话。”

余切听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虽然我不能决定他的命运,但作为一个有朴素感情的中国人。我觉得这样的人不应该继续做省作协副主席,那些津贴、补助……一分钱都不能再给他,甚至要给他定罪。”

“否则我不答应,我相信其他中国人也不会答应。”

韩大使顿时明白余切的意见了。

他要顾华死。

顾华这人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他回国如果不能写,也不能再享有那些待遇……和要了他的命有什么区别?

可是难道不该这样吗?

呸!叛徒!

老韩向国内打了报告,不到二十四小时就得到答复:余切仍然是那一次访问团的团长,顾华在美期间到底表现怎么样,由这个团长来写报告,这本就是他的职责所在。

还是领导的办法高!

顾华大约是完了!

韩大使的心中一阵窃喜:余切不可能给他写个好报告。

顾华这边得到消息后,立刻就疯了。

他胡言乱语起来,像溺水的人拼命挣扎:余切要害我,余切要害死我!

一会儿又说:“我早知道不该来美国的,真的,我真傻!我单知道爱荷华的华人餐馆不要我,欺负我,没想到墨西哥人也这样!”

顾华被半哄半骗到了纽约,等待他命运的审判。他正好被安排到和余切同一趟飞机回国。

这时候已经过了一星期,顾华的癔症越来越严重。

他在新闻上看到余切得了塞万提斯奖,沉默很久;他发现余切照顾的那些人在美国拿上了津贴,牙都咬碎掉了,双目通红。

英国BBC制作的纪录片更加杀人诛心,顾华要求把纪录片刻录下来反复看。

“这上面有字幕,我懂了一些英文了,可以用字典来查。”

保罗道:“英文纪录片一般没有字幕,但你知道为什么这部会有字幕吗?”

“为什么?”

“因为余切是一个世界性的作家,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纪录片。”

顾华沉默了,转头问聂华令:“你也这么认为吗?”

当初就是聂华令引诱顾华脱离访问团,顾华知道聂华令不大瞧得上余切。

没想到聂华令说:“我一辈子都恨这个人!我恨他!但他确实是华人中,最有名气的作家了。”

顾华就更疯了。

他托人借来二手词典,花足了功夫,一句一句的查阅纪录片的解说词,希望能看到不客气的言论。

但纪录片总是好话,很少有批评。

“余切,我们现在称他为余,西方世界最知名的中国作家,他的名字带有一种‘富裕’的意思,现在来看的确如此。”

“当他二十岁那年从一场重感冒中清醒过来后,这个中国西南县城的年轻人,决定从此要拿走一切……上帝选择了他,他走上了这样一条不凡的道路。”

什么不凡!简直是乱扯!

顾华想要把字典扔了。

“当然,他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认为他自己完全掌控了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接近于狂妄的话,但谁让这个人是余切?《圣经》箴言第十六章说,‘策划在人,决断在乎上主’,他是他自己的主。”

余切根本没有你们说的那么好!

他这个人虚伪又霸道,还喜欢花钱买名,显得他最高尚,其他人都是小人!

顾华红着眼睛继续翻译:

“在读者看来,余切是他们亲昵的朋友,在他的敌人看来,这个人好斗得匪夷所思。”

“自从他成为一名作家以来,他已经彻底打倒了许多人。”

——对!就是这样,就是这样!

这个人好斗极了!根本不算一个作家!

任何人都可以理解我的叛逃,只有余切不能。他总是要别人按照他的想法来做事!

沉默寡言的顾华,竟然能够看这部纪录片看得手舞足蹈!但凡是纪录片稍微批评余切的个性,顾华就会高兴得癫狂。

但这纪录片本来就是塑造余切的。

保罗对聂华令说:“纪录片里面,所有缺点都是为了塑造英雄,这是纪录片的惯用手法,只是顾华不知道……他这么下去会更疯的!”

聂华令怎么能不知道?

她无能为力,只能大哭起来:“我要是他,我也被逼疯了!”

顾华仍然在翻译,并且拼命从中找出不利于余切的说法,摘抄下来。

他认为这些话可能有用,将来可以作为余切损坏国际形象的证据之一。

“如果有人违逆他,他会降下神罚。原谅我们频繁引用宗教概念,因为尽管他自己不认为,而实际上他的传奇就像是游吟诗人到处传颂的史诗。”

什么游吟诗人?他就是宣传出来的,他比我们知道讨好记者!他喜欢作秀!

“在宗教信仰浓厚的西语区,有多少人因为他的故事而产生崇拜?我们说的是,他的故事。”

又在胡说八道!

正在竞选领导人的略萨说:“余切是那种比黑手党更麻烦的存在,因为黑手党做事情可以谈,而余切是理想主义者,他总会不惜代价的实现他的理想——尽管有时候会伤害别人,他也不退让。”

这纪录片做的可以!

有点“大忠似奸”的意思。

余切从英国飞往美国纽约,一路上断断续续的看完BBC做的新纪录片。

果然英国人的纪录片还是厉害的。

一种价值观潜移默化的输出了:一切不利于余切的事迹,都是战士的缺点,而战士再多缺点也是战士。

一切余切做过的事情,都是他的个人功劳,他对立面的都是邪恶反派,而再完美的苍蝇也是苍蝇。

越南人、智利人肯定有话要说啊……

“邵琦,你看到英国人怎么做纪录片了吗?”

“看到了,做的真高明!但我不用。”

“为什么?”余切无奈了。“你可以学来写给其他人。这不就是你一直期待的,英雄像人的那一面吗?”

“不是一回事。我不是写这个人争议的一面,而是写他心灵柔软的那一面。”

“那你继续研究吧。”

在飞机上,余切完成了自己的“顾华访美报告”。

一句话,顾华死定了。

目前的访问团团长都要对成员进行评定,写事后报告,很多成员会因为这个来讨好团长。

在此之前,余切所有报告都写的一模一样的套话:这个同志表现很好。

他连放跑顾华的张贤良都没批评,通篇都是好话。

唯独这个顾华,让余切走到了反面。组织上竟然把定性的权力交给了余切,余切自然是往死里写顾华。

哈珀柯林斯的集团总部就在纽约,《地铁》仍然在热卖。余切有数场访谈和书迷会要开。

新书《美国精神病人》也要他本人来站台。

该书已经小范围的首印三千册,一售而空。

燕大又托余切邀请一些美国学界名流前往中国……余切刚当上教授,学校的事情自然要认真办。

一处咖啡馆,临时搭建的访谈现场。

《纽约时报》的角谷美智子正在提问:

“《美国精神病人》写了什么?一个华尔街的精英百特曼,堕落为物欲下的魔鬼,到处杀人取乐……这里面有一些直白的对消费主义的批评。”

“但我们读者更想知道的是,百特曼到底有没有杀过人?为什么结尾所有人都忽视了百特曼的罪行。”

余切道:“我引用我的最后一句话来回答:这里不是出路。”

“这里不是出路?怎么理解?”

“百特曼到底杀没杀过人,并不重要,我也不知道。也许他杀了,也许他没有杀……当你纠结于他有没有杀人时,你就没有找到出路。”

角谷美智子顿时明白了:“你是说,在这样的社会下,消费主义比人道主义要流行的多。人根本就没有物重要。”

余切笑着举起手:“我并没有这么说,这是你发现的。”

场下反应过来的观众开始鼓掌。

……

访谈结束,角谷美智子透露,她希望和余切建立连接关系。

余切拒绝了。

角谷美智子非常失望。这名以冷面著称的《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竟然流下了不甘的眼泪。

她长得有点像少妇版毛利兰,但是性格并不温柔。角谷美智子在美国树敌无数,一张嘴相当臭,许多作家厌烦她,却又需要她带来的巨大流量。

作家们左右为难,一些被逼疯了的作家骂她是“女神风敢死队”、“一生专门糟践白人男作家”、“泼婊子”……

谁能想到,角谷美智子会对余切这样说话?

“老天爷,我带了录音笔!余教授,我认为这个日本女人被你折服了。”随行的查得说。

“录音笔在哪?”

“在我手上。”

“你以后不准再录音,把这一段删了。另外,你为什么觉得角谷美智子被折服了?”

查得说:“好的。我是法国人,我最知道女强人。当你强得远远超过了她时,你会看到她不可思议的女人那一面,完全只属于你。”

“分析的好,以后不要分析了。”余切道。

“好的。”查得卑微的说。

角谷美智子有一个叫角谷静夫的数学家父亲,这个人的理论在数学和经济学领域应用都很广泛。出于邀请角谷静夫的想法,余切对角谷美智子比较热情。

没想到融化了冰山——他才加热到三十度而已。

虽然拒绝了角谷美智子,余切还是通过哈珀向角古美智子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去中国访问,顺便带上她的老父亲。

角谷美智子恍然大悟,随后燕大那边给余切确认,角谷静夫不日将去燕大访问。

自余切获奖以来,这样的事情发生了许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