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都市小说 > 传说时代 > 第二百一十章 先声夺人
育德的校园花坛边上,都市报的记者王瑾已经跟张晨沟通上了。

“张晨同学,一会我会采访一些关于你平常生活的话题,不用紧张,放松一点,好吗?”

王瑾是老记者了,每年高考或中考季,总会有一些出头的学生,要不然是作文出色,要不然是杰出学霸,多数时候,采访对象要么有些拘谨,要么还是背诵一些准备好的套话。所以她提前也要引导引导张晨。

“好的。”

“你要是愿意,我可以提前告诉你几个问题,这样回答更方便,或者你想表达些什么,譬如写作文时的灵感啊,你想展示些什么,都可以,畅所欲言嘛。”王瑾继续引导。她有采访提纲,递给张晨或许能顺利完成一场采访,但她还是希望打开对方的话匣子,谈论对方想要展示自己的“不寻常”之处,往往这些也是一篇采访的看点。光靠着提纲交差,那可不符合华西都市报这种国内都市报明星的整活能力。

结果张晨的一席话,又让王瑾愣了一下。

“我不太想提前准备,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吧,这样谈话更自然一点。”

不是……这么有松弛感的吗?

王瑾顿时觉得刚刚自己让对方“放松一下”是不是说错了,也未免太放松了一点,这是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

或者说,能写出好文章的人脑子更清奇一些?

“哦,那好。那我们就开始吧。”

王瑾语气就收了一下,点了点头,旋即也有一点想看面前这个心高气傲的学生,如何应对自己作为一个老手的进攻了。

到时候若是左支右绌,自己再给他递个台阶,好让这位“小孩哥”清楚,他们这些记者哪个不是笔杆子,作文写得好,也要懂山外有山的道理。

在旁边摄像机的记录下,记者王瑾的采访开始了。

王瑾:“张晨同学你好。我们都知道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是《诚信》,诚信能写的题目很多,你为什么将作文题命名为《背囊里的空缺》呢?”

张晨:“因为丢掉诚信后,背囊变轻了,但人也空了。那种‘轻’让我害怕。”

王瑾明显愣了一下,光是张晨的开篇言论,就有些先声夺人,让她猛地预感这次采访可能很有料。

“人也空了”,“那种轻让我害怕”。

听听,这是什么言辞?

这是个正常高中生?要不说她还以为采访的是某个神叨叨的作家呢!

正常人交谈这叫不好好说话,但如果发生在一场采访,谈话里面,这就不一样了,会让采访显得“深度”,用专业的行内话来说——“有嚼劲!”。

这种交锋结构,她好像在哪里见过。今年香港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

王瑾:“害怕?”

张晨:“人无信而不立,信用是压舱石,丢掉了这个东西,行囊会变轻,会觉得自己跑得更快,然后丢掉越来越多的东西,自己分量也变得越来越轻,最后一头撞上南墙,粉身碎骨。我其实也怕会这样,写的时候也在提醒自己。”

王瑾:“破窗效应。”

张晨:“对,破窗效应。”

王瑾:“那你写的时候,最先想到什么?”

张晨沉默了一下:“是风浪。”

王瑾:“风浪?”

张晨:“风浪是那个年轻人内心的声音。他在自我辩解,人只有想丢东西的时候,才会说‘船太重’,恰像是改革开放的这个时代,市场经济兴起,诚信缺失,人会陷入一种幻想:迫切希望丢掉一些东西,觉得那会自己上升得更快!”

王瑾心里面则是一番翻江倒海,心想打住啊,打住,你才刚刚结束高考啊,怎么就开始讨论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思潮了。但王瑾也能知道,这些东西,要是从采访里,这个高中毕业生口中说出来,大抵之后会分成两种议论。一是说他年纪轻轻就很有思想深度,观察社会,懂得思辨。另一种就是反面了,会说他少年老成,无阅历无根基,所谈皆是空中楼阁,东施效颦。

王瑾:“所以你觉得文章里诚信是美德,是真的比其他金钱,荣誉都重要。”

张晨:“与其说是美德,不如说是自我约束的底线。没有诚信的人,不是坏,而是空了。丢掉的不只是别人信任他的可能,更是他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一个人一旦连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那还谈何做事的根基呢?”

王瑾有些愣住,她采访过很多作家,诗人,作文高分得主,可眼下第一次感受到,这个孩子不像是在回答问题,更像是在自己回应这个时代。

王瑾已经有这次采访的标题了,那就是:《十八岁的风华,用一篇作文回答时代的空缺》

采访也差不多了,但王瑾还是挖了个坑:“很多人说你的作文理性、温暖。与《赤兔之死》的冷峻形成对比,你怎么看?”

制造对立显然是有意思的事情,但面前的这个男生很“滑”。

张晨:“我第一时间读了《赤兔之死》,非常震撼。我们只是用不同方式回答同一个命题。我没想过去竞争,我只是写我心里的答案。”

王瑾:“……”要不是有同事举着摄像机,那边还有育德的校长,张晨的家长在不远处旁观,她都想直接问一句,“你想要考公啊?”

于是到目前为止,节奏似乎都被张晨带着走的老记者王瑾很有些不爽:“作文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现在你紧张吗?”

她看到面前的男生笑了:“有点。但更多的是觉得,这么多人看见了我的想法,以后言出法随,就得对自己有更高要求了,也算是给自己挖了个坑吧。”

王瑾还是有些不死心:“《赤兔之死》的作者可能被破格录取,你现在会为自己没有报更好的学校而后悔吗?”

张晨:“不后悔,我对出分很满意,已经能足够进入我理想的大学了。”

王瑾:“那么,采访就到这里吧,恭喜你张晨同学,希望你在你的大学,也能践行所写,成就你的人生。”

张晨:“谢谢,说是一回事,真正能做到是另一回事。我努力知行合一。”

这之后王瑾还采访了其他人,张晨的语文老师覃桂梅评价:“这个孩子,他不是那种会很好完成命题型作文的学生,他平时看的文学的书也不多,但他就是爱思考,打小就聪明!”

育德校长陈秋实则表示:“张晨同学其实很腼腆,但我认为,他懂得‘文字的责任’,高考作文反应的也是时代,在这个年纪,有这份觉悟就已经非常的难得!”

华西都市报这份报道出炉之后,倒是引起了不少人关注,三天时间就收到了超过五百封读者来信。也被一些媒体转载,由此张晨这个考生名字倒是被越来越多人知晓,针对他言论的讨论也有很多。

而接下来的整个七月末到八月,社会上的舆论都有对这件事的讨论,这其中之一是赤兔之死的作者因为理科成绩不高,没有够的上分数,却被南方一所大学破格录取。反观张晨,很多人认为,清华北大也应该破格给他一个名额。

慌得川大宣传部特别跳出来发了一个声明:我们一直关注今年作文评选的讨论,张晨同学的作文和采访体现了当代青年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也是本校所推崇的,他选择了川大,是双向奔赴的结果,西川大学将随时为这样的思考者敞开大门!

就这样,张晨似乎还没上大学,就已然在未来的学校先声夺人。

多招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