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问一下,发生什么事了?我方便面都囤好了,告诉我桦加沙不来了?】
【我都下载好黑神话钟馗了,准备趁着台风玩通关的,结果公司通知我明天去上班,家人们,这样的心情谁懂啊?】
【你心是真大啊,还通关黑神话钟馗,先活下来吧】
随着桦加沙转向,网络平台上的网友们顿时热烈讨论起来,他们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以为是正常的变向,毕竟天威不可测,台风变向原本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有知道一些内情的人才如同劫后余生,庆幸桦加沙离开了。
【当时我害怕极了,桦加沙离我只有0.01公分,但在几秒钟之后,它就会离我而去,因为我决定说一个谎话,虽然本人生平说过无数的谎话,但是这一个我认为是最完美的……(配图是桦加沙从海岸调头向深海的照片)】
【我没说错吧,麦就是克风的,桦加沙看见我立在海岸上的这个麦字,顿时灰溜溜的跑了。】
不少人甚至还玩起了梗,根本不知道自己刚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内部人士,这次如果不是陈教授,我们恐怕都已经见阎王爷去了,你们就偷着乐吧】
【啥?这跟陈教授又有什么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陈教授使用精密的模型,通过一系列手段,引导桦加沙改变了前进方向。】
【噗……呼风唤雨,敢不敢再离谱点?我承认陈教授很强,但你这也太滑稽了】
【不是?这要是真的,你真是什么都敢说,不要命了?】
有内部人员透露了些只言片语,却根本没有人相信,陈辉之前做的那些都还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毕竟可控核聚变这种东西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人提了。
呼风唤雨提得倒是更早,但那是几千年前的神话,他们自然不信。
对于那些知道内情的高层,尤其是其他国家,他们现在心中已然是一片冰凉,他们感觉那条腾飞的东方巨龙似乎毫无破绽,他们根本无法撼动分毫。
桦加沙去往深海,在深海肆虐了几天后,就自然消散了。
纠正了他们一些错误的理念后,陈辉就离开应龙控制中心,回到自己的研究室中,继续之前的思考。
窗外风雨如晦,似乎是桦加沙曾来过的余韵,一场罕见的暴雨袭击了京城。
哗啦啦的雨声拍打着窗户玻璃,敲打在地面上,树叶上,让整个城市都静谧下来。
陈辉轻呼一口气,暂停思考,起身走出房间,看着哗啦啦的大雨陷入发呆的状态,让大脑放空,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
片刻后,他下楼,径直走入雨中,在暴雨中漫步。
周围足足一个连的安全人员顿时警惕起来,纷纷进入戒备状态,四处搜寻可能的异常,有人准备去到雨中将陈辉接回来,却被戴亚峰阻止了。
他跟着陈辉的时间最长,虽然陈辉此时的行为很怪异,但他能看到陈辉的眼神,他知道,陈教授正在思考什么问题,这个时候不能去打扰他。
大雨已经下了好一阵了,地面上早已积起一指厚的积水。
万千雨滴落下,每一滴都在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涟漪们相互交叉、干涉、迭加,形成复杂而美丽的图案。
陈辉无意识地盯着这一幕,大脑放空,戴亚峰这次猜错了,他根本没有在思考问题,他只是全身心的去感受这场暴雨。
突然,一颗特别大的雨滴砸入水中,激起一个较深的凹陷,周围的涟漪经过这个凹陷时,轨迹发生了微妙的弯曲。
就在这一瞬间,陈辉的瞳孔猛地收缩!
那个水滴造成的凹陷,多像时空的弯曲!
而其他涟漪的偏折,不正像物质在引力场中的运动轨迹吗?
无数灵光在陈辉脑海中绽放,他原本一片空白的大脑顿时色彩缤纷,仿佛刚刚的放空只是为了此刻的绽放。
但真正的启示来自下一刻。
当那颗大水滴完全融入湖水后,凹陷消失了,湖面恢复了平静,那个引起弯曲的源不见了,但它产生的影响,那些被改变了的波纹,却还在持续传播和相互作用。
“源……不是独立的!它就是场本身的一种凝聚态!”
陈辉猛地停下脚步,浑身湿透却浑然不觉。
他脑海中那道坚不可摧的壁垒被这看似平凡的自然景象击碎了。
他一直试图将引力和物质场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强行缝合,但湖面的启示告诉他,物质和时空可能本就是同一场宇宙之波的不同表现形式。
那个导致无穷大的奇点,或许只是因为我们的数学描述还停留在雨滴的层面,而没有理解它本就是水面的一部分。
陈辉冲回办公室,疯狂地擦掉了草稿纸上所有人为的补丁。
他回到了最初那个优雅的陈氏流形框架,但这一次,他引入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背景无关的量子拓扑。
他不再区分承载时空的舞台和台上表演的粒子,在他的新方程中,一切物质、能量、力、乃至时空本身,都是这个更基本的、动态演化的拓扑结构上涌现出的激发态。
奇点问题迎刃而解,因为在这个框架下,没有无限小的点,只有不同尺度的拓扑结构变换。
当他写下最后一个符号时,已是黎明。
大雨早已在某个时候停止,太阳露出头来,晨光透过窗户,洒在布满公式的白板上,那些符号不再仅仅是抽象的数学,它们仿佛有了生命,在静静地述说着宇宙从诞生到未来的全部秘密。
陈辉放下笔,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疲惫。
他完成的不再是一个理论,而是一个世界。
大一统理论就像一扇被他轻轻推开的大门,门后,是人类从未见过的、宇宙最深邃、最壮丽的风景。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人类文明,迈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
而他自己,既是纪元的开创者,也成了第一个窥见神明领域后,感受到无边孤独的凡人。
明白了引力的本质后,就可以操纵时空结构来操纵引力。
理解所有力与粒子的本质,就能通过卡西米尔效应,掌握从真空中提取能量或高效制造与控制反物质的技术。
利用从真空能中提取的巨大能量和精妙的度规场操控,飞船可以在自身周围创造一个曲速泡,泡内的时空是平坦的,乘客感受不到加速度,而泡外的时空则被极度压缩和拉伸,推动飞船以远超光速的有效速度航行。
也就是曾经在科幻中出现过的曲率驱动引擎!
一个个想法在脑海中浮现,一点灵光激发出更多的灵光,陈辉感觉一扇崭新的大门已经在自己面前打开。
当然,想要完成这些,陈辉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至少,他需要验证自己的理论的正确性。
而这就需要用到行星级粒子对撞机,只有这种量级的粒子对撞机才可能观测到时空弯曲的痕迹。
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以如今华夏的工业实力,代号混沌环的行星级粒子对撞机已然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但也预计至少还需要一年时间。
【你的物理熟练度由7级17%提升到18%】
【你的数学熟练度由7级66%提升到67%】
一条条弹幕在陈辉眼前弹出,物理熟练度直接增涨了78%,数学熟练度也涨了30%多。
冥冥之中陈辉已然明白,自己构建的这套理论是没有问题的。
接下来,就是利用这套理论去慢慢结构宇宙的真相,他明白,如今他已经掌握了一套描述这个宇宙的源代码,而现在,他需要用这套源代码去重构这个世界。
若是真能完成这个步骤,那么理论上,他就可以通过修改源代码来随意操控这个世界!
……
纯黑虚空之中,一颗直径不足三米的多面晶体正在缓慢旋转,这是织网文明布设在太阳系奥尔特云边缘的静默之眼监测节点,表面覆盖着吸收率高达99.999%的维波黑洞材料。
节点内部没有实体空间,只有交织的量子场域,分析员泽塔的意识在其中流动,他的思维触角正轻触着从蓝星方向传来的加密数据流。
“检测到蓝星方向异常能量特征。”
辅助AI的思维流平静地注入泽塔的意识海,在能量频谱投影上,那个被标记为T-3c级观测目标的蓝色行星,近日轨道区域正持续释放出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能谱。
泽塔将感知聚焦,不是普通的核裂变信号,也不是他们之前监测到的化学燃料推进,这是一种稳定得令人惊讶的聚变特征,不是恒星内部那种狂暴的天然聚变,而是被精确约束、持续输出的能量流。
“放大解析度。”泽塔发出指令。
中子球体表面泛起涟漪,分辨率急剧提升。
水星轨道附近,数个构造体正在太空中重组自身,微观扫描显示,这些构造体正在以近乎完美的效率将氢同位素转化为氦,能量逸散率低得惊人。
“启动量子纠缠扫描阵列。”泽塔的思维波动带着严谨的科学态度。
监测站外壁上,数平方公里的感应面板开始工作,通过量子纠缠态直接获取太阳系内的实时信息,避免了光速延迟带来的观测滞后。
数据如潮水般涌来。
数据流中,亮点闪烁,小行星带矿场如同苏醒的蜂群,数以千计的工程单元拖曳着光芒,将富含金属与挥发物的星体拆解、重构。
火星赤道上,巨大的轨道加速器正在铺设,磁悬浮的货舱以惊人的加速度被抛向深空,更远处,木星轨道附近,规模庞大的能量收集阵列已初具雏形,它们贪婪地汲取着气态巨行星狂暴磁场与辐射带中的能量,其设计模式,隐隐指向了某种……高效得令人不安的能源应用层级。
分析开发模式中……资源采集效率,超越萌芽期阈值37.4%。
空间构造物规模接近扩张期标准,能量特征……侦测到异常聚变约束场信号,置信度98.7%,判定已初步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
科技树发展轨迹异常陡峭,风险评估:潜在不可控变量!
泽塔的核心处理单元微微升温。
不是惊讶,而是一种确认,如同园丁在精心修剪的花园边缘,发现了一株生长过于迅猛、且形态陌生的幼苗,它可能带来新的花卉,更可能,是蔓延的荆棘。
泽塔的思维触须停滞了一瞬。
一个掌握了可控聚变、低光速航行,并且已经开始星际开荒的文明,已经踏入了星际文明的门槛。
信息通过量子纠缠网络瞬间传回织网母星。
在母星轨道上的共识之环决策中心,十二位执政官的思维通过神经织网相连,在虚拟时空中进行着同步审议。
“证据确凿,蓝星文明已突破技术奇点,正以惊人速度向星际文明转型。”
“他们的扩张模式显示出了典型的指数级特征,按照当前轨迹,五十年内将触及我们的观测边界。”
执政官们的思维在量子空间中交汇、碰撞、最终趋于一致,作为在银河系中隐藏了上万年的观察者文明,织网人深知新兴文明的不确定性。
“启动探路者协议。”最高执政官的思维波在虚拟空间中回荡,“投放伪装探测器,评估其威胁等级与技术极限。”
指令通过量子信道瞬间返回监测站。
它们需要一次试探,一次足以逼迫对方展现其实力,却又不会立刻引发全面冲突的试探,方式必须巧妙,留有转圜余地,即便被识破,也能伪装成一次自然的宇宙现象,避免直接激怒一个可能隐藏着未知力量的高位文明。
目标,锁定了一颗位于太阳系外围、富含金属的小行星,它原本沿着一条稳定的轨道运行,与内行星并无交集。
一道力量无声地施加,没有耀眼的能量光束,没有巨大的飞船现身,只有极其精妙的引力场操控,如同一位高超的棋手,轻轻推动了一颗棋子。
这颗小行星的轨道被极其细微地改变,计算精准地利用了行星引力弹弓效应,使其踏上了一条漫长的、最终将指向蓝星的旅程。
整个过程,如同宇宙尺度下的一次微雕,充满了冷静、精确,以及对物理定律炉火纯青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