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都市小说 > 中东暴君 > 第十六章 “一路顺风”
早上起来的时候,陆凛感觉身上汗津津的,那不光是热出的汗,还有一种黏腻的不适感包裹着他。

自从过了哈希姆河峡谷以后,周围的气候陡然一变,从干燥炎热变得温润起来,就连地上的植被也从典型的沙漠开始朝着短草草原过渡。

“勤务兵!”他唤了一声,一名年轻的士兵立刻端着一盆清水和毛巾进来。

陆凛用湿毛巾擦拭脸颊和脖颈,这让他不禁想起叶赫娜,如果是她的话,这时候自己一定能得到一身干爽的新衣服。

这时参谋长伊卜拉欣掀开门帘走了进来,对方起的很早,看到陆凛正在擦汗,便笑道:“黎凡特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局部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多习惯就好。等到咱们靠进戈兰高地,这潮湿程度还得翻上一倍,大半个中东的雨水都浇在那座‘水塔’上了。”

陆凛接过勤务兵手里的新毛巾,随口道:“我更担心的是士兵和武器的状态,潮湿的天气短期还好,但长期容易让人得上疟疾和各种皮肤癣症,造成非战斗的减员,我们得提醒军医官备足药品,同时让士兵们注意好个人卫生。”

伊卜拉欣点点头,随即汇报了另一件事:“马斯尔的杜勒瓦总统私下里传来消息,表示愿意支持我们对抗锡安,并秘密向我们提供一个装甲师的兵力,其中包括两个满编的T-62装甲旅,一个机械化步兵旅和三个炮兵营。”

陆凛挑了挑眉。

这是看他们首战告捷所以赶来下注了?

自从上次赎罪日战争吃了败仗,明面上马斯尔已经不敢主动挑衅锡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内心深处想要收回西奈半岛的念头。

这不光是关乎国家的脸面,更是为了收回苏伊士运河。

根据资料统计,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苏伊士运河就占据了马斯尔全国外汇收入的四成,约全国收入的十分之一。

而在接连经历两次战败,马斯尔内部通货膨胀严重,再加上背负沉重的战争债务,整个国家的经济已经被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回收苏伊士运河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现在,马斯尔想要让锡安主动归还肯定是不现实的,再加上刚联系上的合众国闹出了“水门事件”,所以现在杜勒瓦能指望的,也只有阿拉伯联军。

伊卜拉欣问道:“那我们收吗?”

“收,送上门的兵力,为什么不要?”陆凛毫不犹豫地说道:“告诉他们,我们欢迎任何真诚的阿拉伯兄弟,但人来了,就必须服从我们的指挥体系。”

除非他们嫌自己前两次输的还不够惨。

马斯尔算是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确连一个能打的将军都没有。

呃,这么说倒不完全对,其实还是有一个的,就是那个制定了“巴德尔行动”的阿隆梅斯。

这位是坚定的主战派,制定了“赎罪日突袭苏伊士和用高压水枪冲垮巴列夫”的作战计划,并且在取得了第一阶段的优势后,决定长驱直入猛攻特拉维夫。

结果却被当时的杜勒瓦喊停了,两人因为意见相左,身为主帅的阿隆梅斯被当场免职,第二集团军换上了完全不熟悉战况的萨蒙少将,结果就是在“赛里斯农场”战役中,差点葬送了整个马斯尔的陆军部队。

“其他战线如何?”陆凛问道。

“阿尔伊拉格第十机械化步兵师和阿拉伯第四装甲混编师,正在多处战线,与锡安进行火力对抗。”

伊卜拉欣面露佩服之色:“你之前定下的指挥策略很有效,不给联军复杂的指令,只给他们划定作战区域和最终目标,具体怎么打,由他们自己发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的确打的还不错。”

“前提是得一直赢才行。”

陆凛冷静地说道:“就让他们打吧,正好也给我们多节省一些合众国的炮弹。”

————

马斯尔,开罗。

收到双志的肯定回复,杜勒瓦总统暗自松了口气。

只要那个阿米尔肯接纳这支军队,假设日后盟军真的战胜了锡安,马斯尔便有望在赔偿条款中添上“归还西奈半岛”一项。

可现在的问题就是,该由谁来带领这支马斯尔的装甲师前去支援盟军。

他左思右想,最后发现自己好像也没得选。

“联系阿隆梅斯,”杜勒瓦总统叹了口气:“我会亲自向他致歉.请他重新挂帅。”

秘书有些担忧:“那如果他不答应呢?”

杜勒瓦沉默了半晌,随后开口道:“那你就跟他说,假设这次阿拉伯盟军能取得胜利,马斯尔就能夺回前两次战争失去的一切,重回阿拉伯兄弟的大家庭。”

随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如果这还不够,就跟他说军队需要他,马斯尔的人民需要他。”

秘书立刻去照做了。

杜勒瓦默默望着对面墙上的国徽,他一生都在致力于维护马斯尔的利益,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名誉和尊严,可到头来却却一无所获。

片刻后秘书回报:“总统阁下,阿隆梅斯答应了。”

杜勒瓦微微颔首,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

希望这次自己没有选错。

————

哈希姆河西岸一处刚刚搭建起来的野战维修厂,来自哈希姆本地的老大爷阿布·贾马尔正叼着一根自卷烟,麻利地摆弄着一辆抛锚卡车的发动机。

“气门弹簧断了,活塞环估计也够呛,怪不得点不着火。”

他伸出手指精准地探入引擎深处,拈出一段扭曲断裂的金属丝,对着一旁的士兵说道:“不过不用担心,马上就能修好。”

阿米尔司令以个人名义从哈希姆征调了许多的卡车和拖拉机,现在这些老玩意儿反倒成了各部队抢手的货色。

从运兵到搬运弹药,无一不通,除了速度慢一点,几乎没有啥缺点。

在一旁的士兵看着繁忙的维修厂,不由得有些疑惑:“老师傅,您的手艺确实没话说,但您这把年纪,不在家里享福,干啥还偏偏来战场上吃苦?”

老人停下了手里的活,用袖子擦了擦汗,头也不抬道:“这里就曾是我的家。”

士兵僵在了原地。

“前年的那场战争爆发之前,我就住在这附近的一个村子里,给人做维修机器、打井泵的活计。后来战争爆发了,我运气比较好逃到了东岸,但我的老房子,我祖父种的橄榄树,还有我的家人和好朋友都留在那边了。”

老人熟练地换好新的弹簧,顺手清理了发动机上的污垢,继续道:“你们拿起枪是为了真主和阿拉伯而战,我拿起扳手,是为了我自己能回家看看。我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做同一件事。”

年轻士兵此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解下腰间珍贵的水壶递给老人。

老人看了看他,接过水壶,抿了一小口。

十几分钟后,阿布·贾马尔拍了拍修好的引擎盖,发动机立刻发出了有力而平稳的轰鸣声,仿佛在回应他的呼唤。

“好了,”老人对士兵说:“它又能跑了,能帮你们把更多的炮弹送到前线去了。走吧,孩子,一路顺风。”

士兵跳上车,临走之前不忘朝着老人挥了挥手,随后卡车轰鸣着驶离维修厂,卷起一阵尘土。

老人目送着卡车远去,直到它变成一个小黑点。

“一路顺风.”老人收回了视线。

片刻后,维修厂里又多出一个埋头苦干的维修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