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都市小说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384章 《一个农民作家的情怀》
翌日,报纸刊登出来了全聚德向燕京大学捐赠两万块钱的消息。所有人拿着报纸对着上面的事儿津津乐道,“文两万”的名声也不知道怎么从中文系不胫而走,传遍了燕京的街头巷尾。

“一篇文章值两万,值特么的两个万元户,这得写的多好啊,我也看看去。”有人挥舞着报纸议论道。

回到家,朱霖笑着说道:“文两万?”

“小心家法侍候。”刘一民板着脸说道。

朱霖咯咯一笑,摸了摸肚子,似乎在说谁怕啊!

吃完饭,刘一民坐在书房里忙着期末出题。学生马上要放假,考试科目已进行了大半,卷子再不出来就晚了。

朱霖坐在藤椅上,身上盖着毛毯看着书,坐的时间长了就起身在书房里走一走,或站在书桌旁边看出题。

“刘老师,你出这题目我都看不懂。”朱霖双手扶着腰说道。

“现在学生的基础越来越好,题目的难度也得与时俱进。”

朱霖指着上一道题说道:“这个我知道,《堂吉诃德》里面的句子。”

【命运的轮子比磨坊的轮子还转得快:昨天平步青云,今天就掉在泥里。】

“《堂吉诃德》算是西方第一本现代文学,而堂吉诃德的精神我觉得也十分值得学习。”刘一民说道。

考题引用了这部,第一问是:这个句子跟我国哪句名言有相通之处。这很简单,是送分题。

第二问则是:你认为堂吉诃德式的疯癫和世间清醒,哪种精神更可贵?

这道题在刘一民出的卷子里,并不是最难的,只能是中等。

出完题后,朱霖帮助刘一民一起刻版,准备明天拿到系油印室进行印刷。

等刻版完成之后,朱霖伸了一个懒腰,将灯拉灭准备走出去,书房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朱霖纳闷地问道:“大晚上的,会是谁啊?”

“听听就知道了。”刘一民拿起电话“喂”了一声,刘振云略带焦急加冷颤的声音传了过来。

“一民啊,你幸好还没睡。”刘振云在胡同口的受着寒风吹,青色毛裤包裹着的腿瑟瑟发抖,身上棉衣是披着的,嘴不停地吸溜吸溜。

刘一民好奇地问道:“振云?这么晚了,你怎么打电话过来了?”

刘振云吸溜着说道:“听说你捐了五千块钱给系里当奖学金?”

“不是我的五千块钱!”刘一民纠正道。

“一样一样,听说是学校奖给你的,但是你没要。”

“这倒是实情。”

“这可是大好事儿啊,明天我采访采访你怎么样?”刘振云兴奋地说道,时不时用手拉紧披在身上的棉衣。

刘振云本来准备睡了,听说后连忙跑到外面跟刘一民打电话,生怕拿不到第一手资料,这要是采访肯定能发表,又能挣不少的稿费。

“你不说话,我当你默认了,明天见!”刘振云笑道。

朱霖接过电话说道:“振云同志,瞧你冻的,赶紧回去吧!”

刘振云听到朱霖的声音,赶忙问道:“朱霖同志,我先采访你一下,一民送出去了五千块钱,你生不生气?”

“生气?生啥气?刘老师的钱,由他做主。”朱霖说道。

“没有其它的想法,我到时候要发到报纸上的!”

朱霖咳嗽了一声清清嗓子:“对于这件事情,我个人是双手赞成。现在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学校还是有很多贫困学生,国家有补助,却只能满足基本生活,甚至很多学生只能靠吃馒头度日。所以我支持刘老师将这笔钱捐出去,帮助更多的学生。

我曾经插过队,刘老师也是农村走出来的,我们知道挨饿营养跟不上的滋味.”

朱霖来了劲头,可是却苦了刘振云了,在对面冻得差了辈儿,成孙子了。

“好了,别说了,让振云赶紧回去休息吧。到宿舍泡泡脚,别感冒了。”

刘一民笑道,对面的刘振云如蒙大赦挂断电话后,从口袋里面掏出皱巴巴的纸币,快速地跑回了《农民日报》的宿舍。

刘一民和朱霖回到卧室,一边泡脚一边聊天。

“刘老师,五千块钱,你真的舍得?”朱霖笑嘻嘻地问道。

刘一民揉了揉朱霖的脑袋说道:“咱们还差这五千块钱吗?”

朱霖想了想也是,家里钱不多,但这五千块钱没了还真不差。

“这五千块钱要拿了倒也没什么大事,但会很烦,估计国内会掀起一轮讨论。”

“什么讨论?”

“工资分配的大讨论!”

躺在床上,朱霖搂着刘一民的肩膀说道:“刘老师的政治嗅觉还挺敏锐。”

“好了,好好睡觉!”刘一民调整了一下空调的出风口,将被子给朱霖掖好,躺下开始准备睡觉。

隔天依然将朱霖送到门口,刘一民便回到了院子里,此时刘振云已经在抱鼓石旁边站着等待了。

看到刘振云后,刘一民笑着说道:“振云,昨晚没感冒吧?”

“没有,咱们农民的孩子身体素质好,这才哪儿到哪儿啊,不过可真把我冻的不轻,钻被窝里好久身上才热乎。”

刘振云整理了一下头发,跟着刘一民走进了四合院。

“早上吃饭没有?用不用将涮锅支起来?”刘一民摸了摸肚子,觉得自己还能吃点。

刘振云说道:“那边吃边聊吧!”

冰箱里面放着有现成的肉卷,两人坐在客厅里面聊了起来。刘振云没有先提问,而是感叹自己上学的时候是真穷。

“当时要是有你这个奖学金可就好了,我一定去申请,一年八十块钱,足够我的生活条件翻一番了。我整天去吃锅塌豆腐,不是因为锅塌豆腐好吃,实在是囊中羞涩,买不起其他的。

不过跟着你们,蹭到了不少好吃的。上个大学非但没有廋,还胖了不少,我知道你有时候是故意让我蹭饭,心意领了!”

看的出来,刘振云不仅是为了稿子来采访的,还替学生来感谢刘一民来了。

两人就那样缓慢地聊着,也没说采访,也没有说回答。提问和回答于你来我往的聊天内容之中,时不时的还要赞叹几句肉卷好吃。

刘一民也知道了刘振云不少隐秘,大四的时候,刘振云不是不想早早的到《农民日报》实习,而是郭见梅的母亲生病了,在燕京治病。

刘振云每天要去医院背上背下,在外面经常一顿馒头完事儿。

“唉,你就是太要强了。”刘一民说道,刘振云要是问刘一民张一张嘴借点钱,生活就好过多了。

刘振云释怀地说道:“自卑的人通常自尊心强,敏感的人又喜欢装阔达。”

“喂?”刘一民走到电话旁边接听起了电话。

“刘一民同志,我想对你做个采访,怎么样?”于佳佳的声音传了过来。

“佳佳啊,《农民日报》的同志在这儿呢!”

刘振云一听是于佳佳,笑着说道:“《中青报》的铁娘子同志,总得给我们其他同行一点发光发热的机会吧!”

“那好吧,你们采访要是做的不好,我还是要进行第二次采访的。”于佳佳无奈地说道。

挂断电话,于佳佳暗道这次《农民日报》怎么跑到了自己前面,难道我的铁脚板有软化的迹象了?

于佳佳甩了甩脑袋,决定以后要跑的更快,千万不能再松懈。

等到中午,刘振云才采访完毕,心里面隐隐有了一个绝妙的标题。

“朱霖同志中午不回来?”刘振云问道。

“中午在人艺的食堂吃,咱们再来点肉当午餐?”

刘振云赶紧说道:“别价,我吃饱了。我真的好奇,你是怎么写出来的《天下第一楼》,比老燕京人写的还老燕京人。”

“你祖上难道是逃难去的?”刘振云开玩笑道。

“你改天拿份海参过来,我给你做一份葱烧海参就知道了,全靠观察。”

12点半左右,刘振云离开了四合院赶回编辑部写稿子去了,很快就拟好了标题——《一民学业奖学金的背后:一个农民作家的情怀》。

下午,《人民文艺》编辑崔道逸带着李书走到了四合院,李书既为了《时代三部曲》出版而来,也是为了告诉他《横空出世》再印的事情。

“《横空出世》首印的六百万册,不到三个月就销售一空,我们和商务印书馆又各自印刷了两百万册,总共四百万册。估计二印之后,能支撑很长一段时间。”李书说道。

崔道逸插话道:“他们首印没印完就开始二印了,市场上从没断过货。”

“师兄,你今天过来是?”刘一民笑着问道。

“我?我就是来凑个乐子,在屋子里憋的我太难受了。”崔道逸说完,又感谢起来全聚德送编辑部鸭子的事情。

“整个编辑部的同志们吃的满嘴流油。”

李书道:“你们《人民文艺》这一期卖了多少了?”

“卖了大约三十万册了。”

“可以啊,《人民文艺》是越战越勇啊!”李书笑道。

崔道逸笑着说道:“唉,跟我们以前比,还是有所退步。”

两个人聊了一会儿,李书看向刘一民,询问出版的事情。

刘一民悠悠说道:“老李啊,合集我想交给商务印书馆印刷。”

“为啥?黄春雨那小子找你了?”李书问道。

“跟老黄没关系,我是觉得商务印书馆印出来的好看,你们印的说实话,有点那么”

崔道逸在旁边大笑出了声,调侃李书,就应该让《人民文学出版社》从商务印书馆调几个美工。

李书想狡辩几句,但是从内心来说,商务印书馆无论是插图还是封面做的确实比他们好。

另外刘一民的《家园三部曲》也都是商务印书馆印刷的,他们有经验。

最后李书只能退而求其次,请求和商务印书馆共同出版,跟上次一样,选择商务印书馆设计的样式。

“这就对了,老李,这叫三赢。”崔道逸豪爽地说道。

李书暗暗鄙视,《横空出世》被《收获》发表了,也没见你这么大度。

两人又对刘一民捐赠的事情表示赞扬,刘一民说道:“借花献佛罢了。”

“这可不能这么讲,中文系发给你的,那就是你的。”崔道逸说道。

又向两人表示,等自己老了要是有钱,也捐给中文系做慈善。

“到那时候中文系可能就不缺钱了。”刘一民说道。

李书给黄春雨打了一个电话,让黄春雨过来签合同,临挂断电话的时候,还说道:“小黄,真便宜你了。”

黄春雨硬着脖子说道:“上次《横空出世》可是自己先到的,最后还不是两家一起印。”

签完合同,刘一民就静等出版了。

刘振云或许是对刘一民的经历感同身受,写出来的报道特别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农民日报》靠着这篇文章,单日销量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另外还有包括《中青报》《人民报》在内的数家媒体转载。

教育部趁机也找人写了一篇文章,弘扬刘一民的事迹同时,表示欢迎社会上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支持国家教育发展。

这两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群体快速扩大,高校每年要花费大量的经费,财政压力巨大。

全国各地的高校和学生看完报纸,无一不羡慕燕大中文系的。

刘振云的名字也真正被读者给记住了,因为提高了销量和各大国家级媒体转载,社里面还准备推荐这篇稿子参与竞选燕京新闻学会和《新闻战线》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全国好新闻奖》。

刘振云高兴坏了,随着出名他以前的也被人翻了出来,还有几家杂志编辑部向他发出了约稿信。

刘振云通过电话好好的向刘一民感谢了一番:“一民,下次再见我请你到丰泽园或者全聚德吃饭!”

“去你的!”刘一民笑骂道。

刘振云笑呵呵地挂断电话,哼着小曲儿回到了宿舍。

1月6日,刘民所带的课考试完毕,将卷子改完统计完分数送回中文系,1983年下学期算是没刘一民什么事情了。

严家炎让刘一民挂名主持奖学金的评选,具体工作由几个助教和各班的辅导员共同负责。

不过奖项评选出来也是明年开学的了,今年实在是太晚了。

人艺,众导演千呼万唤的话剧剧本终于写好了。刘一民走进人艺的时候,旁边经过的演员都停下来朝他行注目礼,又在心里猜测话剧这次会交给谁排练,自己能不能在台上有一个角色。

刘一民看着围在曹禹办公室门口的导演,硬着头皮穿过人群推开办公室的门。

曹禹在门口看了一眼说道:“这次由谁导演的,我的心里面已经有数了,你们围在这里也没用。”

“家宝公,我们就是看看剧本。”

曹禹说道:“于是之同志你进来吧,其余的同志该忙啥忙啥!”

于是之挤开人群,走到办公室里,冲着门外的导演笑容可掬地说道:“各位,各位,得罪了!”说完,快速地关上了门。

曹禹接过剧本,戴上眼睛仔细地看了起来。

于是之低声地说道:“一民,这次的剧本我绝对给你提高价格,我看完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我要演的剧本。”

刘一民暗道,您脸皮可忒厚了。

曹禹看完之后,将剧本拍在桌子上说道:“写的太好了,老于你看看,你快看看,比更精彩!”

于是之心里面早就痒痒了,快速地拿起剧本看了起来,旁边的曹禹拿起笔低头的快速写着什么。

刘一民无聊地拿起人艺编辑部报上来的剧本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后更无聊了。

于是之看完之后,赞叹连连:“有《茶馆》里老茶的味道了,经典!跟我当年看完《茶馆》的感觉一模一样,甚至此时还有不同,家宝公,人艺这么多年终于又出了一个好剧本了!

家宝公,这能获得一个剧本奖了吧!”

于是之最后这句话,简直像是向曹禹逼宫。剧本奖叫做曹禹剧本奖,曹禹在评奖的时候一直秉持着避嫌的原则。

曹禹听完于是之的话沉默了,手上写字的速度更快了。

“家宝公!”于是之再次喊道。

外面偷听的导演们推门走了进来,纷纷说道:“家宝公,剧本奖该颁给一民了,就说以前的几个,哪个不是反应热烈。《横空出世》我看获得文化部优秀剧本奖都没问题,全国剧本奖也该给了。”

曹禹抬起头,下定决心说道:“自然应该,这剧本一出,没有人会有意见,没有人会说我万家宝自家给自家人颁奖,没人说话剧界有个万家帮。”

于是之和众导演满意地点了点头,蓝天野嘿嘿一笑,从于是之的手上接过剧本读了起来,惹得其余几个导演吹胡子瞪眼。

刘一民缓缓地走出了办公室,于是之看到他的样子,也快速跟了上去躲清净,到时候任由几个导演吵着要剧本。

于是之拉着刘一民到财务室结剧本费:“比上次翻一番怎么样,两千块钱。”

“好啊,您可真够滑的,把我老师一人扔在办公室里。”

“你不也一样!”

刘一民说道:“几个导演,我不好帮谁啊!”

“我就好帮谁了?”

“您是副院长啊,为院长分忧,那不是职责所系嘛。要我说,您这副院长当的可不够格。”刘一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