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都市小说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282:逆流而上
2000年2月下旬。

韩国,汉城。

春寒料峭,尚未完全从金融风暴余波中恢复过来的城市,却已然显露出其后世被称为“韩流”策源地的些许端倪。

街头巷尾,.T.的海报尚未完全褪色,.S.、.L等女子偶像团体的甜美形象也占据着年轻一代的视野。

然而,在电影市场,此时的韩国依然是好莱坞的天下。

《黑客帝国》、《星球大战前传1》的余温犹在,本土电影虽因《生死谍变》的成功提振了信心,但在市场份额上仍处于苦苦追赶的态势。

至于中国电影?

在普通韩国民众乃至大多数影评人眼中,几乎等同于“不存在”或“落后”的代名词。

他们的印象,大多还停留在八十年代引进的少数几部功夫片,或者是一些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但叙事缓慢、色调灰暗的“乡土艺术片”上。

对于现代中国的都市面貌、青年人的情感世界,他们一无所知,也缺乏了解的渠道。

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一个庞大却略显土气、发展迟缓的邻邦,其电影产业自然也难以产出符合现代化、国际化审美的作品。

在这种背景下,泰元娱乐社长郑泰元,要将一部来自中国的青春爱情片《初恋这件小事》推上韩国银幕,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不仅是商业冒险,更像是一场文化上的“逆流”行动。

过去两个多月,郑泰元几乎动用了自己积攒的所有人脉和手段。

他频繁出入文化观光部、韩国影像资料院以及映像物等级委员会,西装革履之下,是塞满了各种“心意”的信封和看似不经意递上的珍贵礼物。

他巧舌如簧,向官员们描绘着中韩文化交流的美好图景,强调引进这部在中国创下票房奇迹、引发社会热议的影片,对于增进韩国年轻一代对中国的了解、促进双边文化互动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他甚至暗示,这可以作为响应政府“文化立国”战略、拓宽文化引进渠道的一个“典型案例”。

同时,他对各大院线的负责人则是另一套说辞。

他拿出《初恋这件小事》在中国市场的票房数据简报(经过精心翻译和美化),强调其以小博大的商业潜力,并承诺泰元娱乐将投入“不亚于本土中等制作电影”的宣发费用。

当然,一些“私下里的谅解”和利益分享承诺,也是打通关节的必要润滑剂。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质疑和白眼是家常便饭。

“中国电影?有人看吗?”“青春片?能比得过日本偶像剧吗?”类似的疑问不绝于耳。

主流的热门档期,如寒假(1-2月)和暑假(7-8月),早已被好莱坞大片和备受期待的本土制作瓜分殆尽,院线方根本不愿冒险将黄金场次留给一部“未知”的中国电影。

最终,凭借着一股韧劲和某些上不得台面的运作,郑泰元总算撬开了一道缝隙。

《初恋这件小事》定档于2000年3月10日,一个不温不火的春季档期。

此时学生寒假已过,暑期未至,并非传统的观影高峰。

但郑泰元自有算计:避开大片扎堆的锋芒,或许更能让这部风格清新的影片脱颖而出。

而且,韩国社会普遍实行周末双休,周末票房占比通常能达到全周的60%甚至70%,只要口碑能发酵,依然有机会。

拿到了上映许可,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对“中国制造”抱有偏见的韩国观众,愿意走进影院。

郑泰元深谙营销之道,他仔细研究过王盛在中国为《初恋这件小事》策划的一系列宣传方案,决定将其核心策略“一比一复刻”到韩国。

他坚信,人类对于纯真爱情和成长共鸣的情感是共通的。

泰元娱乐的宣传团队迅速行动起来:

校园渗透:雇佣了大量大学生兼职,在汉城、釜山、大邱等主要大学城及高中附近,大量张贴设计精美的海报。

海报突出了高媛媛清纯甜美的形象和黄小明阳光帅气的侧脸,文案着重强调“中国现象级青春电影”、“触动千万少女心的纯爱故事”。

网络造势:虽然在2000年,韩国互联网还不如后世发达,但初代的网络社区和论坛已经开始活跃。宣传团队在这些平台上发布了大量“软文”,以“意外发现一部超赞的中国电影”、“中国版的《情书》?”等标题吸引眼球,并附上从中国搬运过来的、经过剪辑的唯美片花。

媒体预热:花钱在一些娱乐报刊和有线电视的综艺节目里,投放了影片介绍和主创访谈(使用主创在中国接受采访的素材,配以韩文字幕)。

然而,初步的市场反馈却给郑泰元泼了一盆冷水。

预海报和宣传文案公布后,在韩国本土的网络论坛上,质疑和嘲讽的声音占据了主流:

“???(什么?中国电影?不是功夫片?)”

“?.(中国也能拍出这种青春电影?意外啊。)”

“,.(女主角挺漂亮的,像韩国艺人。)”

“..(只看广告还是别抱期待为好。中国电影果然还是…)”

“?(是宝岛电影吗?)”(混淆概念者亦不乏其人)

刻板印象的力量是巨大的。

许多韩国网民根本不相信中国能拍出画面精致、情感细腻的现代都市爱情片。

在他们想象中,中国的影视作品要么是飞来飞去的古装武侠,要么是反映农村苦难的写实题材。

这种普遍的轻视和怀疑,让《初恋这件小事》的初期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就在郑泰元感到棘手,宣传似乎陷入僵局之时,他想起了与王盛谈判时,作为添头打包买来的《勇气》韩语改编权。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形成。

他立刻联系了此时在韩国乐坛以其清澈、富有感染力和强大唱功著称的女歌手——朴正炫。

选择朴正炫,郑泰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她并非纯粹的偶像派,其音乐素养和 vocal实力在业内备受认可,拥有广泛的听众基础,从青少年到成年人都能欣赏她的歌声。

她声音中兼具少女的清澈与女性的坚韧,情感表达细腻而真挚,非常适合演绎《勇气》这种鼓励人为爱勇敢、同时又带着一丝青涩忐忑的歌曲。

邀请她演唱,既能借助其口碑提升歌曲和电影的格调,又能精准地传递出电影女主角“小水”的内心世界。

朴正炫在听了《勇气》的原曲小样和看了电影剧情简介及片段后,被歌曲中蕴含的纯粹情感和电影里女孩为爱努力成长的故事所打动,认为这是一次有趣且有意义的尝试,欣然接受了演唱邀请。

泰元娱乐迅速组织了韩国顶尖的词作人,对《勇气》的歌词进行了精心的韩语化改编,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更符合韩语的韵律和表达习惯。

录制和MV拍摄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MV导演特意捕捉了朴正炫在录音棚内沉浸演唱的画面,与她身后大屏幕上播放的电影片段——小水的暗恋、努力、失落与蜕变——交织在一起,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2000年2月28日,一个周一的晚上,在韩国影响力最大的音乐节目之一——MBC的《音乐营地》中段,插播了这条特别制作的音乐短片。

节目收视率正高,无数家庭,尤其是年轻女性,守在电视机前。

突然,屏幕暗下,一阵清脆的钢琴前奏响起。

接着,画面亮起,出现的是朴正炫专注演唱的特写,她清澈而坚定的眼神瞬间抓住了观众。

“,,.(终于做了这个决定,别人怎么说我不理,只要你也一样的肯定……)”

她的歌声,如同清泉流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

歌声中,穿插着电影《初恋这件小事》的精华片段:

阳光下,平凡女孩“小水”(高媛媛饰)偷偷凝望着帅气学长“阿亮”(黄小明饰)的背影;

女孩为了变美、变得优秀而做出的种种笨拙又可爱的努力;

雨中独自哭泣,眼神却带着不甘;

最终蜕变后,在舞台上自信闪耀,眼神清亮……

这些画面,色彩明快,情感细腻,与朴正炫的歌声完美融合。

“,,(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

副歌部分,朴正炫的嗓音完全打开,情感充沛,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MV的结尾,画面定格在小水蜕变后与阿亮学长再次相遇的瞬间,同时打出醒目的字幕:

“朴正炫感性献唱:电影《初恋这件小事()》主题曲《勇气()》”

以及上映日期:2000.03.10

这短短三分钟的MV,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节目尚未结束,泰元娱乐预设的电影官方网站访问量就开始激增。

各大网络社区的相关讨论版块迅速被刷屏,风向开始转变:

“!!(朴正炫姐姐的歌太好听了!电影也一定要看!)”

“.(听着歌眼泪就出来了…女主角演技好像真的很棒。)”

“..(勇气…我也想那样勇敢地去爱一次。)”

“..(电影画面质量比想象中高啊。期待。)”

“.(中国电影里居然有这么感性的歌曲…)”

朴正炫的演绎,为《勇气》这首歌注入了强大的情感力量和市场号召力。

她的版本迅速在各大音源网站爬升,电台点播请求络绎不绝。

更重要的是,通过她深情而高质量的演唱,以及MV中呈现的精美电影画面,许多原本对中国电影抱有偏见的韩国观众,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了《初恋这件小事》的品质和魅力。

他们发现,原来中国的年轻人也会经历如此纯粹动人的暗恋,中国的都市景观也可以如此清新明亮,中国也能拍出这样贴近他们情感世界的现代爱情故事。

刻板印象的坚冰,被一位备受信赖的女歌手和一首动人的歌曲,撬开了一道宽阔的裂缝。

郑泰元趁热打铁,将朴正炫版的《勇气》MV在各大电视台、电影院线预告片前高频次滚动播放,并加大了以“朴正炫推荐”、“聆听勇气,遇见初恋”为口号的网络和线下宣传力度。

原本对排片持观望态度的部分影院经理,也开始主动联系泰元娱乐,询问更多细节,并显著增加了《初恋这件小事》的预排片场次。

汉城一家大型连锁影院的排片经理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朴正炫的音源成绩和话题度很高,带动了很多年轻女性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好奇。我们应该给一些好的场次试试水。”

郑泰元坐在办公室里,听着下属汇报着最新的舆论动向和迅速增长的预购票数据,脸上终于露出了这两个月来最轻松的一个笑容。

他把电话打给盛影传媒总经理助理办公室,李婷婷接听了电话,表示一定会转达给王盛,并祝愿郑泰元能够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