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都市小说 > 人在香江,缔造全球商业帝国 > 第764章 ‘公司医生’正式重返和黄!
时光匆匆,转眼间来到了9月28号,北方已经开始进入深秋,层林尽染,寒意初显。

然而,此刻的香江,仿佛还停留在夏天。

炽热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白天的气温最高甚至能达到34摄氏度,街头的行人依旧穿着轻薄的夏装,短袖、短裙随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慵懒又热烈的气息。

距离林浩然以雷霆手段清洗和记黄埔管理层、震慑香江商界已过去一周。

这个星期里,林浩然与李加诚几乎占据了整个香江的头条,一件又一件的大事,足以震惊市民们。

香江商界的天平,已经在不断倾斜。

原本处于劣势的华商,因为林浩然的强势崛起,早已经彻底超越英资财团。

康乐大厦顶层,林浩然豪华的个人办公室沐浴在上午明亮的阳光中,透过圆形落地窗,维多利亚港的繁忙景象尽收眼底。

和黄股价在暴涨数天后,市值稳固在一百五十亿港元之上。

这是和黄从未达到过的一个巅峰,也足以看得出香江股民对林浩然的极度信任与狂热追捧。

而这段时间里,银河证券公司也顺利将和黄的那11.9%股分抛售于二级市场中,成功回笼资金16.2亿港元,远高于预期。

此刻,林浩然正听取马世民关于和黄过渡期运营的简报,敲门声响起。

马世民的助理轻步入内,声音带着恭敬对林浩然说道:“老板,韦理先生到了。”

林浩然闻言,嘴角微扬,对马世民道:“终于来了,世民,你先去处理你的工作,晚点我们详谈。”

马世民会意点头,迅速收拾文件离开,与门口那位身材高挑且气质沉稳、眼神锐利的英裔男子擦肩而过时。

两人目光交汇,彼此颔首致意,这是两位实力派经理人无声的互相审视与认可。

韦理步入办公室。

他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灰色西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神情平静,但紧握公文包的手和紧盯林浩然身影的目光,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一周前,他还在为百宝利集团收购中华巴士的泥潭中挣扎,如今,他站在了决定他职业巅峰能否重现的关键人物面前。

“林先生,久仰大名,冒昧前来拜访。”韦理主动伸出手,一口流利但略带英伦腔的粤语,显示出他对香江环境的融入和对这次会面的重视。

1964年便已经来香江的韦理,已经在香江生活了足足17年时间,早已经精通香江话。

林浩然起身相迎,微笑着与对方握手道:“韦理先生客气了,请坐,香江商界传奇人物,今天终于得见真容。”

他指了指会客区的沙发,亲自走到茶柜旁,“咖啡?还是茶?”

“红茶,谢谢。”韦理依言坐下,目光快速扫过这间象征着香江顶级权力的办公室,简洁、现代、充满力量感,如同它的主人。

曾几何时,他也拥有一间差不多这样的办公室,那是在和黄大厦。

林浩然亲自泡好两杯红茶,放在茶几上,在韦理对面的沙发坐下。

“一周的时间,韦理先生很准时,看来中巴那边的事情,已经圆满解决了?”

韦理端起茶杯,指腹感受着杯壁的温热,坦然道:“幸不辱命,也算对罗家有个交代,林先生消息灵通。

正如外界所知,中巴收购案基本已成死局,颜氏和郭家斗得难分难解,价格早已脱离理智。

我建议罗家适时抽身,趁着鹬蚌相争,将手中近15%的中巴股份,以高出我们最初收购价近40%的价格,打包卖给了急于巩固优势的颜家。

罗家获利颇丰,虽未达成收购目标,但结果也算皆大欢喜。”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解脱:“至于我担任董事长的亚隆公司,本就是为收购中巴而设的‘壳’,收购战尘埃落定,我的使命自然结束,所以,我现在是自由身了。”

这番话既是解释,也是表明态度——他已无后顾之忧,具备随时上任的条件。

林浩然点点头,抿了口茶:“韦理先生行事果断,懂得进退,善用时机,难怪当年能拯救和记国际于水火。

那么,你今天来见我,想必不只是为了告知我你恢复自由身的消息?”

核心问题被直接抛了出来。

办公室内的空气似乎凝滞了一瞬。

阳光投射在光洁的地板上,映出两人清晰的轮廓。

韦理放下茶杯,目光直视林浩然,坦诚而锐利:“不错,林先生,我今日前来,是想知道,和记黄埔的大门,是否还为我韦理敞开?

而您,林浩然先生,作为和黄绝对控股的新主人,打算如何与未来的行政总裁共处?”

他没有拐弯抹角,而是单刀直入地质询最关键的问题,权力分配与管理哲学。

这既是他的魄力,也是他对自身价值的自信。

他太清楚李加诚时代的“绥靖”政策导致的管理层尾大不掉,更是清楚地了解到李察信试图夺权而被林浩然当场“炒鱿鱼”的惨烈结局。

他渴望重回和黄这个能让他施展毕生抱负的超级平台,但绝不希望成为一个被架空、处处掣肘的“高级打工仔”,更不愿重蹈李察信的覆辙。

这趟拜访,与其说是求职,不如说是一场关乎未来合作模式、关乎个人职业尊严的深度谈判。

他需要确认,林浩然给予的空间,是否值得他赌上未来的职业生涯。

林浩然迎上韦理的目光,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缓缓道:“韦理先生快人快语,那么,我想先听听,你对当下的和记黄埔,有何见解?

你渴望执掌它,又想将它带向何方?”

他将球巧妙地踢了回去,意在考察韦理的格局与战略眼光,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施压。

韦理精神一振,他过来前,已经做足了充分的准备。

他打开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取出一份薄薄的、却凝聚了他无数心血的《和记黄埔未来发展策略纲要》,没有递给林浩然,而是放在自己面前的茶几上,象征性地拍了拍。

“林先生,恕我直言,眼下的和黄,如大病初愈的巨人,表面稳定,实则隐患重重。”

韦理的声音变得沉稳起来,带着一种久经沙场的指挥官气质:“李加诚接手时间太短,他熟悉地产,却对和黄庞杂的码头、零售、电讯、能源等业务隔膜甚深。

我虽然留下了管理班子,但李察信之辈,守成有余,开拓不足,更严重的是心态不稳,山头林立。

您上周的雷霆手段,清除了最直接的威胁,立了威,但同时也带来了短期的业务震荡和人心浮动。

稳定是第一要务,但绝非长久之计。”

他顿了顿,目光炯炯:“和黄的优势在于其庞大而多元的资产网络和深厚的本地根基,但其劣势同样明显,业务线过于分散,部分领域效率低下,国际拓展步伐缓慢且缺乏协同,品牌价值未能最大化释放。

这几年,它吃的是‘四大洋行’的老本,可在太古洋行面前,发展速度已然落后。

它需要一个明确而富有前瞻性的核心战略,需要一场由内而外的‘精兵简政’和‘聚焦突破’。”

韦理抿了口红茶,继续说道:“我的构想是:重塑核心,聚焦三极;全球视野,亚洲深耕;科技赋能,效率至上。”

“哦?”林浩然身体微微前倾,露出了浓厚的兴趣,“具体说说。”

“重塑核心,聚焦三极:”韦理条理清晰,“第一极,港口与全球物流,这是和黄的看家本领,基础雄厚。

未来要进一步整合全球港口资源,特别是东南亚新兴市场和欧洲关键节点,打造智能化、高效率的全球物流供应链网络,成为真正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节点运营商。

第二极,零售与品牌消费品。百佳超市、屈臣氏是优质资产,应加速在南洋地区以及东亚的扩张,同时通过收购或孵化,丰富中高端品牌矩阵,打造区域性零售巨头。

第三极,科技,这是未来增长的引擎。当下科技浪潮席卷全球,和黄绝不能置身事外。

我们可以插足芯片、计算机等领域,虽然这些领域目前竞争激烈、技术门槛高,但也正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和黄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泛的业务网络作为支撑,完全有能力在其中分一杯羹。

同时,也要剥离或优化非核心、低回报的多元化业务,将资源集中于这三大支柱,这就是‘精兵简政’。”

林浩然点了点头,韦理所说的这些,以他作为“过来人”来说,确实很有意思,很有前瞻性。

实际上,韦理原本还想到了移动通信,不过置地集团旗下的香江电话公司已经进入这个行业,所以韦理才将这条删去,并没有说出来。

韦理停顿了一下,继续道:“全球视野,亚洲深耕:和黄有国际基因,但过往布局重点不够突出。

未来,在港口物流和零售领域,要强化欧美关键节点的控制力;

而在科技领域,则要集中火力,深耕香江以及东南亚这个最具潜力、我们最熟悉的市场,形成‘东方堡垒’,避免盲目全球化导致的资源分散和管理失控。”

“科技赋能,效率至上:”韦理的语调带着一种对未来的洞察,“无论港口管理、物流追踪、零售库存与供应链管理,还是科技,效率就是生命线。

要大胆引入最新的计算机系统、自动化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提升各业务板块的运营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

就像美国那边的一些企业,早已经做到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全流程的高效运作,从订单接收、交易撮合到清算结算,每一环节都精准无误且速度惊人。

这不仅降低成本,更是构建长期竞争力的核心。

同时,要建立面向未来的研发部门,密切跟踪医疗研发、数字技术、甚至生物科技等可能颠覆行业的领域,保持战略敏感度。”

这些理念,在80年代的香江,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甚至隐隐触摸到了后世“数字化转型”和“产业互联网”的雏形。

林浩然听着韦理的阐述,眼神越来越亮。

韦理的思路清晰、战略宏大且极具操作性,尤其是对“聚焦三极”的划分和对“科技赋能”的强调,与他内心深处对和黄未来发展的蓝图高度契合,甚至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更专业的框架。

这绝非李察信那种守成派能提出的构想,而是一个真正有抱负、有远见的统帅之才的视野。

“很好!”林浩然由衷地赞了一声,“聚焦、效率、科技、未来,韦理先生,你的战略眼光,确实不负盛名。

这与我对和黄未来成为‘亚洲顶尖综合性商业巨舰’的定位不谋而合,那么,回到你最初的问题。

你问我会如何与未来的行政总裁共处?

我的答案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目标导向,权责统一;底线清晰,监督常在。”

这十二个字,掷地有声,清晰地勾勒出林浩然的用人哲学和管控边界。

韦理精神高度集中,他知道,最关键的部分来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既然选择你韦理作为和黄的总裁,就是认可你的能力、经验和战略眼光。

日常经营决策、具体业务运作、甚至是高管团队的选拔任用,我将充分授权给你,我不会像某些人那样,事无巨细都要过问,插手具体项目的执行。”

他语气平淡,但“某些人”指谁,不言而喻。

这无疑给韦理吃了一颗定心丸。

“目标导向,权责统一。我给你空间,同时也要求结果。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就是刚才你战略里提到的:重塑核心业务,提升盈利能力,扩大市场份额,特别是你强调的三个核心领域,港口物流、零售、科技,必须取得显著突破。

我会和你共同确定清晰的、可量化的三年、五年战略目标及年度财务、业务指标。

达成目标,你韦理就是和黄复兴的最大功臣,待遇、声望、董事会支持,我绝不吝啬。

但若偏离战略方向,或者连续未能达成核心目标,”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如电,“那意味着我们的合作出了问题,需要重新审视。

权有多大,责就有多重,你掌舵,就要对航向和结果负责到底。”

“底线清晰,监督常在。我对你的放权,并非放任自流,几条底线,不容触碰,其一,资产安全与财务合规。

重大资产处置,如核心港口或大型物业出售、重大投资并购、重大融资行为,必须报董事会,即我需要知情并批准。

财务报告必须真实、准确、及时,严禁任何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其二,核心战略方向。你提出的‘聚焦三极’战略,既是你的构想,也获得了我的认同,它就是未来五到十年和黄的根本大法。

你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微调战术,但不能擅自推翻或大幅偏离这个核心方向。

其三,公司文化与价值观。和黄需要的是能征善战、高效廉洁的团队,我绝不容忍内部滋生山头主义、贪污腐败、或者阳奉阴违的‘非暴力不合作’。

李察信的下场,就是红线。”

林浩然身体微微后靠,语气放缓:“至于监督,并非我要派人天天盯着你,董事会层面有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正常治理机制。

马世民将作为临时董事会副主席,协助你处理过渡期后的整合工作,并在必要时提供支持和建议。

我也会通过定期的总裁汇报、董事会会议、以及关键业务数据报表来了解公司运营状况,正常情况下,我不会过多干涉,我的精力在所有旗下企业的整体的战略布局和资本运作上。

但若触碰底线,或者公司在你领导下出现你战略中所说的‘隐患’变成现实,导致业绩持续大幅滑坡、市场地位显著下滑、或者内部出现系统性风险……”

他没有说下去,但那平静眼神下的锋芒,让韦理毫不怀疑其介入的决心和力度,这些话绝非虚言恫吓。

说完,林浩然补充道:“这套‘放权+目标+底线+监督’的模式,并非只针对你和黄,只要职业经理人足够优秀,目标达成、底线守住,我乐于做‘甩手掌柜’。”

韦理静静地听着,大脑飞速运转,权衡着林浩然的每一句话。

林浩然的框架极其清晰:给予他作为总裁应有的权力和施展空间,设定明确的目标和不容逾越的底线,辅以制度化的监督而非人盯人的干预。

这比他预想中最好的情形还要好!

尤其是对比李加诚对李察信的束手束脚和最终失控,林浩然展现出的是一种更成熟、更自信也更有效率的管控艺术——基于规则和契约的信任,而非基于妥协和猜疑的平衡。

“林先生,”韦理深吸一口气,眼神中的疑虑和试探彻底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被理解和信任所点燃的斗志与郑重,“您的框架,清晰、专业、且极具建设性。

空间、目标、底线、规则,这正是我,一个渴望在真正大舞台上有所作为的职业经理人,所梦寐以求的合作基础!

我完全理解并接受您设定的目标和底线。

请您放心,资产安全、财务合规、战略方向、廉洁高效,这不仅是对您负责,也是对我韦理个人声誉和职业生涯负责!

重大事项的报批,是基本规则,我必遵守,我唯一请求的是,在战略框架内,在具体战术执行和人才使用上,请给予我充分的决策权。”

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表态愿意接受这个“契约”。

这不仅是认同,更是一种自信的承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在这个框架下,带领和黄走向复兴。

林浩然看着韦理那被点燃斗志、充满信心的眼神,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伸出手:“很好!韦理先生,欢迎你正式加入和黄,担任集团董事会副主席兼行政总裁,具体的聘任合同细节,由马世民和你商定。

我相信,在你的掌舵下,和记黄埔这艘巨轮,必将重现昔日辉煌,并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两只手,一只代表着香江新晋的无冕之王、资本巨鳄,一只代表着经验丰富、渴望复兴的“前朝大班”,在这一刻,跨越了曾经的隔阂与猜疑,紧紧握在了一起。

这不仅是个人合作的开始,更意味着和记黄埔一个新时代的序幕正式拉开。

“林先生,合作愉快!”韦理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合作愉快,韦理总裁。”林浩然笑容笃定。

接下来的时间,两人就一些更具体的细节进行了高效沟通。

韦理提出了几个核心高管人选的初步想法,包括重新启用一些了解和黄但此前未被重用的中层骨干,以及从外部引入相关领域的专才,林浩然在原则范围内给予了支持。

韦理也汇报了他对当前和黄各业务板块现状的初步评估和亟待解决的几个痛点,如部分港口效率问题、零售供应链优化,林浩然表示赞同。

会谈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气氛始终务实而融洽。

当韦理起身告辞时,他感觉一周前压在心头的重负已然卸下,取而代之的是久违的、充满挑战的兴奋感。

林浩然亲自将韦理送到办公室门口:“韦理总裁,期待你在和黄的第一份成绩单,记者招待会,我会安排马世民先生尽快筹备。”

“定不负老板所托!”韦理郑重点头。

这一刻,韦理对林浩然的称呼,已经由林先生转为老板了。

三天后,九月三十日,和记黄埔大厦内,一场备受瞩目的记者招待会召开。

主席台上,林浩然居中而坐,马世民在左,而右侧那个位置,则属于重归和黄、担任董事会副主席兼行政总裁的韦理。

镁光灯疯狂闪烁,快门声此起彼伏。

当林浩然亲自宣布韦理加盟的消息时,全场一片哗然,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议论!

“韦理?真的是他回来了!”

“前任大班重掌舵手!林先生这步棋太妙了!”

“李察信被炒,韦理上台!和黄真的要变天了!”

“快!发稿!大新闻!”

林浩然简短介绍了韦理的辉煌履历和对和黄未来的信心,随后将话筒交给了韦理。

面对台下无数镜头和记者连珠炮似的提问,韦理显得从容而自信。

他没有过多谈论过去,而是聚焦未来:

“我非常荣幸能在这个关键时刻重返和记黄埔,在林浩然主席的领导下,和黄拥有无与伦比的资本实力和战略视野。

我的使命,就是带领管理团队,整合资源、提升效率、聚焦核心、锐意创新,让和黄这个伟大的名字,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引领亚洲、乃至全球商业潮流的领导力量!

我们将重塑港口物流优势,打造世界级零售品牌矩阵,并全力投入未来科技的蓝海……具体的战略规划,将在稍后的董事会后向各位详细披露。

我相信,属于和记黄埔的新篇章,今天,正式开启!”

韦理沉稳的发言,配合着他重返权力中心的身份,释放出强大的信号。

现场再次沸腾。

消息如同飓风般席卷全港!

“王者归来!韦理重掌和黄帅印,林浩然钦点复兴舵手!”

“铁腕清洗后,林浩然请回‘公司医生’韦理,和黄进入‘林韦共治’时代?”

“李加诚时代彻底终结!韦理回归,标志和黄全面转向林浩然战略轨道!”

“资本巨鳄+老牌强帅,和记黄埔能否重返巅峰?香江商界格局再掀波澜!”

而受到韦理回归和记黄埔的影响,和黄的股价在当天又再次暴涨。

毕竟,韦理在和黄六年的时间,早已经让香江市民们知道,他是一位有着卓越领导才能与深厚行业底蕴的传奇人物。

那六年里,他带领和黄在波谲云诡的商海中乘风破浪,一次次化险为夷,创造了无数令人瞩目的商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