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29书屋 > 都市小说 > 我就一写网文的,怎么成文豪了 > 第131章 《星辰的私语》
而第三年,自然是成熟的抵达……

……

这是顾远第一次,原创一本长篇小说。

所以,他不得不常常停下来梳理一下思路。

并且回顾一下自己的创作初衷。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这个故事的直接灵感来源。

在那个故事里,一个女人用尽一生,沉默地爱着一个风流作家,直到生命尽头才寄出一封信,宣告她存在的全部真相。

那本书的内核是悲情的,是牺牲的,是一种近乎残忍的,不对等的奉献。

那个女人将自己完全燃烧,只为成为对方记忆中一道转瞬即逝的微光。

但是。

许星眠不是她。

“我们的故事,不应该以悲剧和遗忘告终。”

所以顾远只借鉴了那个观察者写信的绝妙形式。

取而代之的则是,故事的内核转为了探讨“爱”与“成长”。

顾远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许星眠的,太多了。

首先是:“我看见了。”

顾远看见了她藏在细碎时光里的真心与奔赴。

并将她所有的痕迹,都郑重地拾起、珍藏。

但更多的是:“我爱你,但我更敬佩你。”

顾远爱她迸发出璀璨光芒的灵魂,爱她敢于自我超越的勇气,爱她实现化茧成蝶的意志。

这种力量,是他这个依赖天赋和重生优势的人,所不具备并深深着迷的。

在这本书里,顾远塑造出的女主角,她改变的动机并非纯粹是“为了配得上她”。

而是为了回应自己内心那份无法被忽视的情感。

“为你”是起点,但“为我”才是支撑她走下去的真正内核。

顾远必须让笔下的她如此独立迷人,因为在他心中,真实的她,本应就是如此。

……

顾远一边回想,一边缓缓敲下了这本名为《星辰的私语》的最后一段。

他靠在椅背上,长舒了一口气。

顾远起身走到阳台,看着天上繁星点点。

坐在躺椅上,喝完了一杯咖啡,随后,就急匆匆地投入到了修改的工作。

他没时间搁置初稿一段时间再去重读了,因为许星眠马上就要回来了。

他必须在她回来之前,搞定一切。

……

【相比那个众星捧月的下午,我更早认识她,是在一封字迹工整的匿名信里。】

一个充满时间感与追忆意味的开头。

这本书,顾远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

第一条线是青春行动线,视角是高中时代的顾遥,也就是第一人称“我”。

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他从高一到高三,如何一步步收到信,从困惑到被吸引,再到依赖和震撼的心理过程。

而第二条线,则是成年回望线。

穿插在青春线之中,是成年后的“我”对往事的点评,反思和升华。

这个开篇与叙事结构,顾远仿照的是杜拉斯的《情人》。

那句被誉为文学史上最震撼的开篇之一。

说回本书,这句话是已成著名作家的成年顾遥所写的。

他开始讲述回忆。

他高一时,年少成名,是媒体追捧的天才作家。

但内心却偶尔感到无人共鸣的孤高。

某天,他收到了一封匿名信。

署名“望星者”。

一开始,信里的内容很常见,无非就是一些关心的话语。

譬如他在演讲时表现出的疲惫,譬如他在学校面对同学时流露出的不合群。

顾遥一开始以为这只是一位普通粉丝的来信,顶多这个粉丝离自己近一些罢了。

【我那时当然不会知道,这个署名会在未来,成为我文学世界里的唯一坐标。】

回望线的“我”恰到好处的透露了一些信息。

这给读者制造了一种温柔的悬念。

即读者知道结果是美好的,但不知道过程如何发生。

匿名信开始不定期地寄来,信的内容也是聚焦于对公共事件,共同经历的见解。

而没有涉及他的隐私和生活细节。

随着一封封信开始寄来,信中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望星者”在信中从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

【我努力奔跑,不是为了抵达你的位置。我只是希望,当你的目光偶尔掠过地平线时,能看见一个同样在奔跑的身影。】

【我们之间好像隔着一片海。你在对岸建造宫殿,而我在此处,才刚刚学会如何造一艘能下水的小船。】

初期,她是在仰望顾遥的。

但同时,她总能精准看穿顾遥的内心,并且记录着连顾遥自己都没发现的细节。

【我读着她的信,心里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仿佛被一个温暖的影子拥抱着。】

而信的事件内容,顾远融合化用了自己与许星眠之间发生过的故事,当然也会有虚构的情节。

比如说在“我”最困顿的时刻,是她的某一句话,成为了顾遥破局的关键。

渐渐地,“望星者”彻底开始了行动。

【我开始读你提过的那些艰涩的书,虽然艰难,但我想我触碰到了一点你眼中的世界。】

【“你好吗?”我每天在心里问千万遍。“我很好。”只是,这还只是我努力的目标,而非现状。】

而顾遥也适应了她的来信,他开始将她的来信视为不定期的惊喜。

因为她是唯一一个懂他的人。

【我的人生像一部公开上映的电影,只有她,在我从没留意的角落里,悄悄给我配着专属的解说。】

甚至在偏后期的时候,“望星者”的信,成为了穿透他孤独迷雾的星光。

信中,她当然也会有汇报自己的近况,比如参加了社会实践,勇敢地走到了辩论赛的台上。

而青春线的“我”看到的,更多是信中关于自己本身的内容,而回望线的“我”才看到了信背后所代表的人类意志的奇迹。

【当年我只觉得被理解,如今重读,我才看到那字里行间中缓慢而坚定的自我重塑。】

而到了后期,望星者的内心开始真正蜕变。

【我终于明白,我所有的努力,最终是为了成为我自己——一个能与你平等对视的、更好的自己。】

【你不是我的终点,你是我的罗盘,指向一个我更想成为的自己的方向。】